..續本文上一頁從事哪個行業都是登峰造極。只有真正徹底覺悟的人,他才會這樣幹法。所以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是教學的,沒有一個不是天天跟大家上課的。世尊爲我們介紹極樂世界,這一本書就專門介紹極樂世界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天天講經,從來沒有中斷過。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的是什麼身?是報身、是應身。在實報莊嚴土是報身;在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是應身。他還有一樁大事,接引往生,每一天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計其數,他都要去接引,接引是化身。化身是什麼?變化的,化身去接引;應身、報身上課沒停下來。他神通廣大,不礙事。如果他不接引,往生的人不曉得極樂世界在哪裏,找不到,一定要跟著佛去,他一定會來接你。
應身佛跟報身佛色相完全相同,化身不一定。化身什麼?「隨衆生心,應所知量」。我們供的阿彌陀佛,供了十幾二十年,印象很深刻,我們往生的時候,佛就現這個相來接引。爲什麼?很親切,我拜了十幾二十年,果然阿彌陀佛來了,跟這個相一樣的。可是到了極樂世界,那看到就不一樣了,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接引的相是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的,那是《觀經》上所說的,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我們不求別的,求到極樂世界。希望有緣的人,什麼叫有緣?真信,真想去,真念佛,這個人決定得生,這叫有緣。不但有緣,緣成熟了。所謂成熟,這一生必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必定成佛,無比的稀有!
底下說,「父母,世間福田」。人不能不孝順父母。古時候國家用人都是經過培訓的,培訓裏面第一個條件就是孝親。從漢武帝開始立下這個製度,選拔公務人員,就是政府各級服務的人員,這些人都是家培養出來的。所以古時候的學校就是家學,教育子弟是家庭負責任,國家這些學校是培養公務人員,像現在這黨校一樣。那學生從哪裏選拔?從每一個人家讀書的子弟當中選拔。選拔最重要是兩個條件,這根本條件,一個是孝親,你能夠孝親,你就會盡忠;第二個,廉潔,廉潔就不貪汙。這兩個基本條件,漢朝建立一直到滿清,沒有改變。
諸位也許聽說過,古人講的「舉孝廉」,舉是選舉。誰來擔任選舉?地方官員,就是縣市長。他在治理這個區域、這個縣市,要常常去采訪。采訪是什麼?穿著便衣,古時候沒有照片,官是什麼樣子沒見過,他穿上普通服裝你不認識他,他大街小巷去穿梭,去打聽這個地方有沒有孝子。有孝子他會去訪問,跟這個孝子做朋友,然後看他是不是廉潔,給他一些財物看他肯不肯要。符合這兩個條件的,然後看他讀書,書讀得不錯,這樣子報到上面,選拔他做秀才。所以國家來考選,參加考試。這是選秀才基本條件,孝廉。選出來之後國家就有工資給他,他不要做任何工作,國家來養他。在那個時候是用米,食物,大概差不多有八、九十石米,你養家足夠了。你吃不完拿去賣錢,養家足夠了。所以他不需要工作,專心讀書,參加考試。縣考,秀才;省考,舉人;中央考試就是進士。大概考到舉人就有當縣長的資格。考到進士,那個地位就很高了,差不多像現在講的市長,中國現在的市比縣大,就是市長的資格。所以國家公務人員是從私塾裏面選出來的,讓他參加考試,國家考選。這個人是從這麼樣培養的。國家辦的學校,有縣學,省有辦學,中央辦的叫國子監,統統是培養政治上的管理人才。這個製度好!差不多用了兩千年,沒有改變。現在變了,現在沒有了。老的製度真有它的長處。所以父母,世間福田。
「菩薩必須恭敬奉侍」。對父母做到這四個字,恭、敬、奉、侍,盡孝道!「此說亦有所據」,這個說法有根據的。《觀經》淨業叁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說的。這兩句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也就是儒釋道的根,是大乘佛法的根。佛法,小乘叁千威儀,大乘八萬四千細行,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從這兩句出生的,這兩句沒有,佛法就滅了。那我們想想,佛法在今天多危險!佛法的教學要特別重視孝親尊師。沒有人講,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提起,不怕重複,希望對大家能加深印象,能反省、能回頭,別人不做,我做。你只要真肯幹,你決定得好處,你決定得利益,這是根。佛經要真正能讀得懂、讀得有味道,沒有根是不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的四書五經,道教的老莊、《感應篇》,沒有孝養父母那個心、奉事師長的心,也讀不出味道來。如果有這八個字,聖賢的東西其味無窮,你學了之後,欲罷不能,它有這麼大的力量。你一天不學,你一天就不會快樂。這種攝受的力量太大了。所以古人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的快樂跟佛法一比,差太遠了。世間之樂有厭倦的時候,佛法的樂沒有厭倦的時候,真樂!這段我們就學到此地。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無有虛僞谄曲之心』。前面「恭敬叁寶,奉事師長」,我們要學的,後面這一句,「無有虛僞谄曲之心」,我們要戒除的。「虛者,虛妄不實」。現在人心多半是這樣的,不老實,爲了自己得一點小利益,用種種手段來欺騙別人,這是造罪業。眼前可以得一點小便宜,後患無窮。後面是什麼?果報在叁途,你沒有得到好處。「僞者,詐現假相」,欺詐,蒙騙別人。「谄者,佞也」,我們一般講巴結人,「逢迎人意」。爲什麼巴結?這個人有權有勢,想在這裏占一點便宜。「而吐其言,即常雲之阿谀奉承」,我們俗話叫巴結人。「曲者,不直,枉也,邪也」。這個人用心不正,邪思、邪見。這些我們要認真反省,我們自己有沒有,如果發現有,趕緊要改過,要把它完全放下。真正修行人,別人以虛僞谄曲之心對我,我要以真誠對人。所以有人說,那這樣我們不是吃虧了嗎?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吃虧是福」,你懂不懂?眼前占便宜,好像很不錯,占便宜是禍!「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我們是要福還是要禍,自己要辨別清楚。起心動念,這個念頭該不該起?這個話該不該說?現在人都沒想到這些,所謂是粗心大意,所以社會混亂,地球災變這麼多,現在連量子力學家也承認了。這從哪裏來的?都是心行不善所感召來的,正是《感應篇》前面這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心、善行招福,不善的心行就招來災禍,這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去講學。
「無有虛僞、谄僞、谄曲,則心端直無過」。美國布萊登告訴我們,化解二0一二年十二月馬雅預言的災難,告訴我們叁句話,第一句,棄惡揚善;第二句,改邪歸正;第叁句,端正心念。怎麼端正?無有虛僞、谄僞、谄曲,心就端正了。他這叁句話我們能做到,就能夠順利度過災難。以前有這些不善的心行沒關系,我從今天起改過自新。以前不知道,今天知道了,我要用誠意待人,可以傷害自己,不能傷害別人。人要能這樣發心,佛菩薩保佑你,佛菩薩加持你。是真的,不是假的。
「《淨影疏》雲:無有虛僞谄曲之心,明離心過」,遠離自心的過失。我們的思想純正,最好的思想是念佛,沒有比念佛更殊勝的。這句佛號叫萬德洪名,念一句是修萬德,世出世間的德你沒有失掉一個,全包括在裏頭。要怎麼去念?真心去念。什麼叫真心?沒有雜念,沒有惡念。心裏頭沒有惡念、沒有雜念,這一句佛號就跟佛相應,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能這樣去念佛,什麼災難都沒有了。對自己來說,身心健康,自在快樂。一家人學習,家庭和睦、美滿、幸福。佛法確實立竿見影,效果太快了,心一改,馬上就變了。我們要把我們學的東西,先自己去做。爲什麼?沒有做到,味道你嘗不到。你真正做到,嘗到這味道了,你再說給別人聽,能感動人;自己沒有嘗到,聽人家怎麼說,轉述過去,沒有這個效果,不能感動人。一定要做到!
《維摩經佛國品》說,「直心是菩薩淨土」。所謂直心是道場。什麼是直心?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我們再看,世尊在《觀經》上跟我們講菩提心,「至誠心」,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起信論》上講「直心」,經論合起來看,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叫直心。菩提心的體就是真心,真誠到極處。這真誠到極處,什麼樣子才是真誠到極處?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裏頭給那個「誠」下了個定義,什麼叫誠?他那個定義跟佛法講的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相信曾國藩先生佛經也念得不少,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那這個誠是什麼意思?我們常常講到的不起心、不動念,這叫誠。不分別、不執著是誠的邊緣,不是至誠,是誠。至誠是不起心、不動念。什麼人有?在《華嚴經》上最低的位次,剛剛證得至誠心,圓教初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的心是至誠心,是真心。真心現前,不在六道,也不在十法界,超越了。真心跟真心的人住在一起,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是用至誠心。大乘教裏面講得很多,我們都很清楚。
執著的心放下,不執著了,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執著是錯誤的,不執著了,這是什麼?這是阿羅漢的心,六道輪回沒有了。再不分別,不但不執著,分別的心也沒有了,分別心沒有就平等了。執著的心沒有就清淨了,我們的經題清淨心得到了,平等沒有得到;不分別,平等得到了,菩薩;最後一個覺,覺得到了,那就成佛,清淨平等覺。這是什麼?我們修淨土,修淨土是修心,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心清淨才能生淨土,心不清淨不能生淨土。所以你有虛僞谄曲,不能生淨土,跟淨土不相應;生淨土一定要清淨平等覺,至少我們也得修清淨心。煩惱、習氣、妄想、雜念愈少愈好,這一句阿彌陀佛,正念,正念愈多愈好。正念能幫助你解決問題,能幫助你破煩惱,能幫助你消業障,能幫助你往生不退成佛。要幹!別的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要一心念佛,這正確。…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