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九集) 2012/3/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2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六十七頁最後一行,「辛叁,二利行,軌範具足」:
【莊嚴衆行。軌範具足。】
這一科就兩句經文。『莊嚴衆行』者,「《淨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就是表彰修行的成就,這彰的意思。「莊嚴者,福智二嚴。衆行者,檀等一切行也」,檀是布施,梵語叫檀那。「意謂」,這個意思是說,「以福與智,莊嚴布施等度及萬行」。《唯識述記》七卷曰:「善資糧者,福智二嚴」。《淨影疏》裏面告訴我們,菩薩修行,成就的是什麼?經上講的莊嚴、軌範。莊嚴是自己成就,軌範是利他行,也就是佛弟子要給世間人做一個好榜樣,軌範是好榜樣,這就是自利利他。莊嚴,什麼叫莊嚴?這裏面給我們提了個綱領,福、智這兩種,一個是福德,一個是智慧。這裏舉的例子就是菩薩的六度,菩薩六度前面五種是修福,後面一種是修慧,福慧莊嚴。布施,實際上六度是互攝的,每一度裏頭都具足其它的五度,這才叫菩薩行,不是一樁一樁獨立的,《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修布施,無論是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有沒有持戒?有,布施要如理、要如法,那就是持戒;有沒有忍辱?有;精進、禅定、般若智慧統統具足,就在布施這一樁事情當中。世間人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許多事憑著自己想象去做,不但沒有福德還造業,這就錯了。
在大乘法裏面,智慧、德能、相好,相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福報,自性裏頭本來具足。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一切具足,沒有一樣欠缺。你看遍法界虛空界,哪一法欠缺?一樣都不欠。這一切法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學佛求什麼?求明心見性,只要見性了,樣樣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自性本來如是。絕對不比哪一尊佛差一點,這個道理要懂。沒有見性是凡夫,凡夫的性德不能現前,雖有,不起作用,那怎麼辦?凡夫要修德。財富從哪裏來的?修來的。修什麼?修財布施,愈施愈多。這樁事情,六十一年前章嘉大師教給我,我們在六十年的實驗期間一點都不錯,只要你照佛的話去做,一定就有應驗。施財得財,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這叁樣東西都是世間人苦苦祈求的,求不到!爲什麼求不到?他不知道修因。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果必有因,不修因哪來?命裏面有是前世修的,命裏頭有大富貴,那是多生多劫累積成就的,不是一世;擁有百億萬的財産、千億萬的財産,那絕對不是一世修的,至少十世以上,才修這麼大的福。
《慈悲叁昧水忏》裏面說悟達國師的公案,悟達國師十世高僧,修十世。積十世修行的功德,在這一生他成爲國師,皇帝的老師。皇上對他很尊敬,供養他一個沈香寶座,他傲慢心生起來了,覺得這非常光榮,在出家人裏頭第一,再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這個念頭才起,護法神走了,冤親債主找到身上來,幾乎要了他的命,這人面瘡。畢竟是高僧,是有德行,所以他有感應,阿羅漢來幫助他度過這個災難,他自己覺悟了、忏悔了。這個故事說明叁世因果,人要不能忏除業障,果報是跟著你的,逃不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絲毫不爽。而且在佛法裏頭,善惡不能抵消,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能說我過去造惡,現在修善了,可以抵消,沒有這回事情。惡是惡的報,善是善的報,哪個在先、哪個在後,那是遇緣不同。這個緣是什麼?你最後的一念,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善,善報在先;最後一念不善,惡報提前,是這麼個道理。所以它不是一定的,但是決定要報。所以人不能跟人結怨,有一點點不愉快要求化解,這是修行裏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不能不知道。
人不能沒有福報,更不能沒有智慧,有福報沒有智慧很容易造不善的業。所以佛是把智慧擺在前面。世俗的人,福擺在前面,慧在後;佛門弟子是智能擺在前面,福報擺在後面。爲什麼?有智慧可以了生死,可以出叁界,這個難得,比在這個世間享福殊勝多了,這個世間你享福能享幾年?年輕的時候創業很辛苦,中年發財了,這個財能不能保到一生?我們看現在的社會,多少人發大財,到晚年公司倒閉了,一生都保不住。中國老人常說,財富保不了叁代,它就衰了、就敗了,這是什麼原因?這是教育出了問題。如果家教好,克勤克儉,雖然富有,不浪費,雖然富有,喜歡布施,幫助窮苦的人,這個人家道就會享得長久。如果爲富不仁,一代、兩代就完了。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都看得見,都在眼前,不能不知道的。
經藏重要,要深入,愈深愈好,你了解得清楚,了解得透徹,這一生超越輪回、超越十法界,你自己有把握。修行人爲什麼超越不了?放不下。章嘉大師第一天見面就教我放下,告訴我,佛法修行功夫全在放下。我們看惠能大師,這個人厲害,佛門真叫頓根,他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同時放下。放下怎麼?放下成佛了。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放下怎麼放?一點一點的放,慢慢的放,一年一年的放。我們看他的學生,他的學生裏頭沒有一個人像他,說放就放,沒有。有叁、五年放下的,有六、七年放下的,有十幾年放下的,有二十幾年放下的,還有叁十幾年放下的。這個都不要緊,真正完全放下,完全是平等的。你看叁十年放下了,惠能大師一句話底下就放下了,到真正放下的時候是平等,他所證得的完全相同。佛法,平等法!
修福、修慧哪個要緊?給你講真話,修慧比修福要緊。爲什麼?慧成就了,縱然這一生沒有什麼福報,苦一點,壽命終了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要智慧,有福不行,有福沒有慧不行,有福沒有慧,來生還是人天福報。修的福報很大,人間沒這麼大的福報,天上去了,出不了六道輪回。所以我們要想著,出輪回、出十法界要緊,還是享人天福報要緊?這個得看清楚,這個帳得算清楚。現在人間社會亂了,天上也亂了,尤其是四王天跟忉利天,跟我們近,受人間的影響;夜摩以上比較好一點,空居天,距離我們比較遠一點。所以,福慧都要修,修慧比修福重要。人在這個世間,這一生當中,釋迦牟尼佛做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每天只要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地方可以遮蔽風雨,沒有憂慮、沒有牽挂、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大福報的人!他心清淨、他心平等,他心生智慧不生煩惱,這真福報的人,這個人的福報是在極樂世界去享的。道理一定搞清楚、搞明白。所以用福德、用智慧莊嚴六波羅蜜,布施裏頭有福有慧,持戒裏頭有福有慧,這是大乘菩薩行。
《唯識述記》,窺基大師的著作,這是法相宗開山的祖師。這部書也失傳了很久,跟《群書治要》一樣,大概也有七、八百年,明末清初學法相的這些人都沒有看過這個書。這個書是楊仁山居士,滿清末年他在大使館服務,就是中國駐日本大使,他是參事,這是個學佛的人,在日本看見了。中國很多失傳的東西日本有,才把它取回來,所以民國初年一些研究法相的看到這個書。這裏頭有這麼兩句,「善資糧者,福智二嚴」,二是兩種,嚴是莊嚴。「《涅槃經廿七》曰: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知佛性就是見性,見佛性就跟禅宗裏面大徹大悟同一個境界,這都是生實報莊嚴土的。因爲這個文上講的具足二種莊嚴,我們念叁皈依的時候,傳授叁皈的時候念「皈依佛,二足尊」,那個二是什麼?就是智慧、福德,足是圓滿,福慧圓滿是成佛。所以此地講具足如是二莊嚴,他見性了。
「又《探玄記叁》」,這《華嚴經》的批注,賢首國師的批注,「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故知莊嚴衆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從性起修、全修在性也」。大乘莊嚴含義很深,從性德起,性德裏面的智慧、福德,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本自具足,這是自性的性德,所以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初學的做不到,這法身菩薩他們修的。我們要明了,我們對一樁事情知道,從經典裏面得來的信息,這叫解悟,不是證悟,證悟就得受用了。解悟有好處,增長我們的信心,增長我們的願心,我們有方向、有目標,不會改變,解悟有這些好處。所以學佛先解後行。清涼大師給我們講的順序,第一個起信,第二個解,第叁個行,第四個證,信解行證。信心也是跟著你的解、跟著你的行而增上。
一般人信佛,初學都是勉強相信,半信半疑,這是必經的道路,你沒有把它搞清楚,你怎麼可能相信它?勉強相信也是有條件的,相信佛是好人,佛不會騙人;相信老師是好人,老師是有德行的人,這是我們初入門的條件,這樣可以入門。入門之後,這個信心要加強、加深,那就要靠解,解得愈透,你的信心就愈真,就愈堅定。到信真正有根了,你看五根、五力,信真正有根,你求生淨土就決定得生。你看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這個信要生根,就是說永遠不會懷疑,永遠不會後悔,堅定的信心,它起作用了。堅定的信心一定有堅定的願心,我這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只有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其它的我什麼都不要了,我統統都放下了,這個人決定生淨土。
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叁輩九品,品位高下,蕅益大師說,全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多少。什麼叫功夫?功夫完全在用心上,你用真心,那個功夫就高,往生品位高;你用的是妄心,品位就低。什麼叫妄心?有我,我沒有放下;有人,《金剛經》上說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沒放下。能不能往生?能,生凡聖同居土。如果這個放下,《金剛經》的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四相破了四見沒破,生方便有余土,四見破掉了就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所以念這個佛號用真心念。什麼是真心…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