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乘凡夫沒分。
「若人稍聞平等之意」,這後頭講的,有,很多,大乘教裏,聽到這些經裏頭講法,「便謬斥持戒爲著相,誹謗戒律」,這大乘人確實如此。他自己不守戒律,他認爲什麼?淫怒癡就是戒定慧。把經的意思錯解了,這就造地獄罪業,佛經的真實義你錯解了。所以他排斥,那個持戒的就著相,他不著相。這種人多!或者,這下面我們都能看見到,「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贊毀他,侈談他人過失」。這是持戒的人,持戒是持得不錯,都依照戒律的規矩,怎麼樣?喜歡批評別人,贊歎自己,自己持戒,別人毀戒破戒,瞧不起別人。「是皆以病爲藥者也」,錯了。六祖在《壇經》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怎麼會看到別人過失?看到別人過失就是自己過失,自己沒有過失看不到別人過失。我們常常用這句話時時來照自己,利益就大了。爲什麼?心是個清淨心,我看到別人過失,我有這個過失,他是緣,這一勾,把過失馬上就勾出來了;我心裏頭沒有,別人過失在我不起作用,我心裏頭沒有。就是我心裏有過失,他那個過失把我的勾起來了,是這麼個道理。爲什麼真修道的人不見世間過?他自己裏頭沒有過失,他看不到別人過失,他看別人都是諸佛如來,都是菩薩現身,境隨心轉。
所以,善護叁業最重要是意業。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現在還是清淨,惠能大師講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染汙是什麼?染汙是意識,是妄心。佛教導我們,特別是大乘,我們生活要用真心,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用真心,不用妄心。用真心,成就無量功德;用妄心,造作無量罪業。行善都造業,爲什麼?叁善道受報。所以你真的心清淨了,你看到天堂跟地獄平等,沒有兩樣。爲什麼?你修的福報,自性裏頭沒有福報,得要把福報消掉,你才能見性,你到哪裏消?到天堂去消,天堂消福報。你造的惡業,自性裏頭沒有惡業,你得消掉,到哪消?到地獄、餓鬼道去消,消罪業。到天堂去消善業。不就這麼回事情嗎?平等、平等,都是去消業的。清淨心當中沒有六道,沒有天堂、地獄,沒有罪福,這叫清淨,真的一塵不染。
這個道理要多聽,一遍不行,一遍你沒聽懂,你聽上一千遍你就懂了,爲什麼?聽上一千遍你得定了,定開智慧,你就懂了。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雜,這是秘訣。古人修行證果的很多,得定的很多,爲什麼晚近都沒有了?晚近就是廣學多聞,這貪多嚼不爛,學得太多了,一樣都沒學會,不如古人。古人一生就學一樣東西,能明心見性,只要一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達了。他不走這個門路,他要想樣樣都學、樣樣都懂,結果學一輩子,沒有一樣懂。佛沒有這樣教人的,你不能把責任推給佛。
四弘誓願,就是教你修學的方法,首先教你發願,發什麼?舍己爲人,「衆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發這個大願,這個願跟諸佛的願完全相同,發這樣的大願。沒有這樣的大願不能學佛,爲什麼?這個願是個動力,它在推動你。世間人爲什麼拼命造業,造業不止?他爲的是名利,他爲的是享受,這個東西推動他,他在造業。學佛的人,名聞利養放下了,什麼力量推動他?願力,我一心一意就想幫助這苦難衆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苦樂從哪來的?苦樂從迷悟來的,迷了他就苦,悟了他就樂,那這苦樂是果,迷悟是因。果上沒有辦法改,因上有辦法,所以幫助衆生破迷開悟。用什麼方法?教學。教學是手段,目的是離苦得樂。但是必須要通過破迷開悟。佛對一切衆生最大的布施,叫法布施,就是幫助衆生覺悟。這四弘誓願第一願。爲了這一願要兌現,頭一個你不能不斷煩惱,你不斷煩惱,你不能學法門。你看,德行在第一,斷煩惱就是持戒、修定;學法門,開智慧。智慧不開,學法門很苦;智慧開了,學法門很容易。
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龍樹菩薩開悟了,證得了初地菩薩,別教初地,等于圓教初住,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跟惠能大師境界平等的,是這麼一個境界。他學經教,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叁個月就圓滿了,就學完了,這一部《大藏經》。我們要學,一輩子都學不完,人家叁個月就畢業了,爲什麼?他開悟了。開悟學《大藏經》,就跟惠能大師一樣,一部經要不要學完?不需要。你看《壇經》上所記載的,法達禅師念《法華經》應該有十年,《法華經》很長,念到叁千多部,一天念一部,叁千多部,十年,沒開悟。可是他自己有傲慢心,十年學一部經,有一點定功,沒能開悟。到曹溪去參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惠能大師看得很清楚,叁拜頭都沒著地。起來之後問他,你心裏頭一定有值得驕傲之處,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我看你禮拜頭沒著地?問他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就說了,誦《法華》叁千部。
能大師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說不出來,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法華經》我沒有聽過,六祖不認識字,不必看經,他不認識字,不看經的,你既然念了叁千部,一定很熟,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念到「方便品」,六祖說,行了,我全明白了,不要念了。你看,悟的人本事就在此地,人家學《法華經》學了十年還沒開悟,他只聽一點點他就全明白了。像這種方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經,叁個月足夠了,全明白了,這就是好樣子。六祖跟他講《法華經》大意,他開悟了,那個開悟是明心見性。他要沒有十年熏修的這種定功,他開不了悟。六祖給我們講,我們開不了悟,我們沒有這個定功,他有定功。別人沒有這個功夫的話,別人在一起聽也不開悟,就他開悟。
佛法教學,這套教學的方法妙極了。佛教傳到中國來,這套方法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好東西,真管用。所以儒家講悟性,教學特重悟性,道家也講禅定。現在的教育不講這些,都是著重在廣學多聞,這是什麼?知識,知識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在聯合國看到,聯合國召集的各國專家學者,來討論怎麼化解沖突,怎樣幫助社會恢複安定和平,這個會開了四十多年。這四十多年,每一年開多少次,人力、物力、財力消耗不計其數。可是效果?效果沒有,沖突一年比一年多,頻率上升,災難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參與的時候,會開了叁十多年,現在四十多年了,讓這些專家學者對于和平喪失信心。所以今天許多國家領導人對能不能恢複到安定和平沒有信心,這是當然的。
我們把中國傳統的東西跟大家介紹,中國古人有辦法,我們做的報告很多次,非常詳細。但他們聽了怎麼樣?聽了很高興,都很贊歎,不相信,就沒辦法了。聽的時候歡喜,聽完之後,我們在一起吃飯聊天,來告訴我,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我聽了這一句話,就像涼水澆頭,給我沈痛的打擊。爲什麼?我白講了,講了沒人相信。然後就想到,中國丟掉兩百年,外國人沒學過中國東西,外國人過去靠宗教維系著道德,他們現在也宣布上帝死亡,不相信宗教了,才演變成今天這種世界,這混亂。那怎麼辦?怎樣讓他相信?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實驗,這是逼著我們在湯池搞這個實驗點,做出樣子出來了,再報告,讓他們來看,就相信了。所以湯池做出這個樣子,雖然沒有能繼續做下去,影響還是可觀的。當時駐聯合國這些大使,一百九十二個國家,個個都想到湯池去考察、去參觀,只是我們地方領導不敢接受,他們沒有能夠來成。但是我們知道的,至少有叁十多個人,他們用私人觀光旅遊這種身分到湯池去看,在湯池住叁天、住四天的,信息還是傳出去了,真的不是假的。
我已經有幾年沒參加這些活動,今年,前兩個月,聯合國還有信息,還來問我,說明他們對我們的活動還念念不忘。這個很難得,不容易!意思就是來征詢,我們需不需要再去辦一次?再辦一次,拿什麼給人看?沒有實際東西給人看,那就沒有意思。現在澳洲,我住的這個小城,十萬人口的小城,我們在那住了十年。這個十年,我們的修行沒什麼效果,但是團結宗教做出成績出來,把這個小城十幾個宗教團結成一家人。去年,我們在一起聚會,我只是表示一點希望,希望宗教團結起來,把這個小城造成一個和諧示範城市。我們的市長跟我的想法完全一致,所以他全力支持。今年這些人想真幹,我就看看,如果真正做出來了,值得到聯合國再去搞一次活動,把澳洲圖文巴這個城市向全世界宣傳,讓大家看出族群的和諧、宗教的和諧。因爲這個小城裏面的居民都是從全世界各地移民來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現在住在一起能夠這麼融洽、這樣和睦,很難得。
我們在這個小城建了一個淨宗學院,我們的人數不多,常住在那邊的也是流動性的,大概六、七十個人。我們在那邊做了一個,就是星期六晚上的溫馨晚宴,免費請大家來吃飯,十年沒有中斷,每個星期六的晚上,我們胡居士是功德主,做得好!讓全城市的都曾經到我們家裏做過客,這個關系建得好。以後逐漸逐漸的就是每個宗教都到我家裏來作客,參加我們的晚宴。最初只是吃飯,以後慢慢熟悉了,互相學習,問我們佛教是什麼?我們給他介紹,我們提出世界宗教是一家,我們主動學習他們的經典,他們慢慢就了解我們,很喜歡跟我們接近。所以去年,我們辦成立十周年紀念,十周年紀念最後的兩天就是團結本市的宗教,我提出這麼個理想。沒想到他們真接受了,這都意外,都非常的難得。
末後這一句是念老爲我們的開示,「上叁段爲法藏大士嚴淨自心之德行。下爲成就衆生之德行」。上面這個叁段,就是「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法藏比丘嚴淨自心的德行,他才能教化衆生。如果自己沒有這個德行,拿什麼去教化人。所以教化衆生先要自己學成功。願發了,以行踐願,要把這個願落實,真正做到,首先是德行,斷惡修善是屬于德行。德行成就之後,這才能夠進入第叁條,「法門無量誓願學」。怎麼…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