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七集) 2012/3/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3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七十叁頁第一行,經文: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科題「一切無著」,這裏舉幾個例子,代表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執著,換句話說,都得放下。『國城』,國家,城市;『聚落』是村莊。『眷屬』,除家親眷屬之外,領導人對于所有的幹部都是眷屬,公司老板他所有的員工也都是他的眷屬。『珍寶』是代表財産。這一切都是人所眷戀的,一般所謂的情執,很難放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的表演,這話他說的,他全做到了。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所以他有國、他有城;他所統治的這個地區有聚落,聚落就是村鎮。除了家親眷屬,全國的國民也都是他的眷屬,出家之後所有這些弟子也是眷屬。
經上給我們寫得很清楚的,常隨衆,一生不離開老師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弟子。不是常隨的,臨時來參加的,或者住短期的,幾天、幾十天、幾個月,一、二年離開的,太多太多。所以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這個團體很龐大。孔子當年在世,教學的時間不長,只有五年,史書上記載的,孔子有弟子叁千人。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肯定不止叁千。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沒有固定的場所,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野外,他們喜歡住在森林裏面,大樹底下靜坐。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想象到,那個時候沒有科技,沒有這些擴音器,那麼大的場面,佛講經教學的音聲他們都能聽見,我們現在無法思議,不能想象。這就是近代這些科學家所說的,人類有一種本能,佛的這個本能,「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我們要能想到這個。
這個地方沒有統一,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印度沒統一,都是小國,跟中國叁代時候一樣。叁代沒統一,秦始皇才統一的,叁代之前都是小國家,春秋時候叫八百諸侯,就是中原這個地帶有八百多個國家,一個小城、一個小鎮都是一個國家。小國叁十多裏,叁、四十裏路,像現在鄉鎮一樣,小鎮;大的國家有百裏,範圍一百裏是大國了,每個國家的國王叫諸侯。在這麼多小國裏頭,哪一個國王把自己國家治理得最好,可以做大家的榜樣的,大家尊他爲天子。那個時候天子沒有統治權,不是皇上,沒有統治權。是你做得太好了,大家尊稱你,稱爲你天子,我們都向你學習。天子就是諸侯的顧問,總顧問,有什麼疑難雜症都向他請教。所以這種狀態,這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各個不同的這些諸侯國,他們的言語不一樣,今天講的方言。
你看中國這麼大的地方,言語很複雜。我抗戰期間在福建住過,我知道福建的方言就有幾十種,我住在建瓯,城裏跟城外人講話就不一樣。那個時候確實,人住在一個地方不想動,老死不相往來。這個人進過幾次城,了不起,他見過世面。多少人一生沒有進過城,他的活動空間就他這個鄉村周圍幾個村鎮而已,遠的他都沒去過,這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所以語言複雜,文字不統一。你看中國篆字,一個字好多種寫法,那不是人故意的,是某一個地區它的寫法是這樣的,那個地區寫法是那樣的。你看中國最普遍的,現在傳下來的,一個福、一個壽,福有一百多種寫法,壽也有一百多種寫法。其它字也都一樣,不傳下來了。這兩個字是什麼?因爲大家喜歡,叫百壽百福。那不是自己造的,都是以前地方上的他們的文字。這些到秦始皇才統一,秦始皇做了這些事情,說「書同文,車同軌」,秦統一了全國,做了個大的整理,用統一的標准字。字的來源,都是諸侯國他們自己所用的。
大一統之後,我們就了解,佛陀當年在世他也是搞大一統,他是教學的大一統,他不是政治的一統。你看,不同的諸侯國的人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信仰,都跟釋迦牟尼佛學習。這許許多多不同的方言,釋迦牟尼佛怎麼教?這就想到人類的本能,他能以一音說法,衆生隨類得解,每個人都能聽得懂,不需要翻譯。經書上沒有說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教學有翻譯,沒說,如果有一定有記載。只記載著「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那我們就相信這是本能。什麼時候這種能力發現?我們相信,一個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有這種能力。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是根源,只要把這個根找到,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大乘的教學是以明心見性爲宗旨、爲目標,特別著重的是清淨心。清淨心就産生感應,不說話,意思也能傳達,以心印心,以心傳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上告訴我們,依報是環境,正報是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才動,立刻就周遍法界,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接收到。念頭才動,就好像發電波一樣,發射出去,整個宇宙能收到。依報的現象?依報是物質,物質也是波動現象,物質離開波動現象它就不能存在,就沒有了。所以每個物質波動現象也周遍法界。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也就是說見性的菩薩他們全都收到。這是信息,信息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精神現象,物質現象是附帶的,是從精神現象裏頭變現出來的,現在這樁事情量子力學家也搞得很清楚了。
我們從這些道理裏面細心去觀察、去思惟,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宇宙跟我們自己的關系是一體,既然是一體,那就沒有一樣不相通。就像我們人的身體,組成身體的是細胞,科學家告訴我們,人的身體大概是五十兆的細胞,單位是兆,五十兆個細胞組成的。細胞有新陳代謝,它有周期性的,衰老的細胞會消失掉,新的細胞會生成。新陳代謝的周期,我們中國古人說是七年,也就是說,七年之後我們身體裏頭舊的細胞一個都沒有了,全是新的。七年是一個周期,就是換一次。換是天天都在換,像換零件一樣的,天天都換,隨時都在換,七年就全部都換新,再沒有舊的。每個細胞它的振動的頻率,全身每個細胞都收到,它是一個共同體,它怎麼會不知道?我們身上任何地方痛癢,全身都知道,不是說只有那個局部,其它地方不知道,不是的,全身都知道。我們從這個道理來推想,整個宇宙是一體,我們這個人就是一個小細胞,宇宙的一個細胞,我們這個細胞的狀況,全宇宙所有細胞都清楚、都明了。依正莊嚴它有叁種周遍,第一個是周遍法界,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收到,第二個是出生無盡,第叁個是含容空有,這是真理,這是宇宙的奧秘。佛法裏面講的甚深深密,佛不常說,爲什麼?沒人懂,說了大家懷疑,說了大家追根究柢,怎麼講他也不會清楚。所以佛教人修定,達到一定的定功他自己就知道了,他看到了。佛鼓勵大家不斷去修禅定。
菩薩五十一個階級,那就是說明禅定有五十一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得到了,就是初信位的菩薩。你看第一個等級得到,兩個本能就出現,天眼通、天耳通,初信位的菩薩有這兩個能力。我們看不見的東西他看得見,我們聽不到的音聲他聽得到。再提升一級,二信位的菩薩,他又恢複了兩種神通,他心通、宿命通,二信位的菩薩。他心,是別人心裏想什麼東西他知道。宿命,知道自己過去生中。阿羅漢能知道過去五百世,也能知道未來五百世,阿羅漢是七信位的菩薩,他有這個能力。在這個地位,心清淨了,也就是說『都無所著』,執著放下了,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爲什麼不執著?他明了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這個東西他證得了,所以對一切法不執著。五十二個階級,這第七個階級,第七個階級就超越六道輪回。由此可知,七信菩薩之前,就是六信,六信以前沒有離開六道輪回;七信位超越輪回了,輪回不見了、沒有了,輪回是假的,不是真的。輪回既然是假的,輪回裏面這些東西你怎麼可以執著?你怎麼可以占有?你怎麼可以控製?這全是妄想!
菩薩怎麼個看法?菩薩像看電影一樣、看電視一樣,可以欣賞,他不會起心動念。爲什麼?電視上這些畫面得不到,它剎那剎那在生滅,得不到,也不能控製,也不能占有。所以他欣賞,他的心是清淨的,決定不産生這些念頭。了解事實真相,執著不到!真能執著到可以執著,執著不到。連身體都得不到,都是假的。什麼東西是真的?靈性是真的。所以,大乘教裏提出借假修真,真的是靈性,借這個假的身體、假的環境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重要。靈性裏頭有智能、有德能、有相好,不斷把它向上提升。
這五十一個階級就是五十一種不同層次的定功,到第十一個階級,就脫離十法界了,你就見到事實真相。這第十一個階級,華嚴圓教初住菩薩,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利益是真實的,這是能帶得走的,你得到永遠不會失去。六道十法界裏面東西得不到的,它會失掉。你得到,好像是得到,其實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時候看見?真正看到虛妄,初信位的菩薩就看見了。你看初信位的菩薩,他把五種見惑斷掉了,就是放下了。第一個身見,六道衆生哪一個不把身看作是自己?這個學佛的人聰明,他知道身不是自己,所以再不執著身是自己了。把身看作像衣服一樣,這是我所有的,暫時有的,又不是永久有的。這個身體用,時間用久了、不太好使了,換一個。你修行到有這個功夫的話,你就可以換個身體,換的身體肯定比這個身體好,你會挑選!所以身體不是我,我不能換,衣服可以換,身體像衣服一樣,別執著。身體之外的,那不全是附帶的嗎?沒有一樣不可以換的。你不換也得換,爲什麼?剎那剎那在換。
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就是物質現象、自然現象、精神現象,這叁種現象都不可得。叁種現象生滅的時間都非常短,就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已經換了多少次?換了叁十二億百千次。百千是單位,一百個千是十萬,叁十二億乘十萬,我們現在算法是…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