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七集) 2012/3/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七十三页第一行,经文: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
科题「一切无着」,这里举几个例子,代表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执着,换句话说,都得放下。『国城』,国家,城市;『聚落』是村庄。『眷属』,除家亲眷属之外,领导人对于所有的干部都是眷属,公司老板他所有的员工也都是他的眷属。『珍宝』是代表财产。这一切都是人所眷恋的,一般所谓的情执,很难放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做的表演,这话他说的,他全做到了。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所以他有国、他有城;他所统治的这个地区有聚落,聚落就是村镇。除了家亲眷属,全国的国民也都是他的眷属,出家之后所有这些弟子也是眷属。
经上给我们写得很清楚的,常随众,一生不离开老师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弟子。不是常随的,临时来参加的,或者住短期的,几天、几十天、几个月,一、二年离开的,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这个团体很庞大。孔子当年在世,教学的时间不长,只有五年,史书上记载的,孔子有弟子三千人。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肯定不止三千。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场所,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野外,他们喜欢住在森林里面,大树底下静坐。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想象到,那个时候没有科技,没有这些扩音器,那么大的场面,佛讲经教学的音声他们都能听见,我们现在无法思议,不能想象。这就是近代这些科学家所说的,人类有一种本能,佛的这个本能,「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们要能想到这个。
这个地方没有统一,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印度没统一,都是小国,跟中国三代时候一样。三代没统一,秦始皇才统一的,三代之前都是小国家,春秋时候叫八百诸侯,就是中原这个地带有八百多个国家,一个小城、一个小镇都是一个国家。小国三十多里,三、四十里路,像现在乡镇一样,小镇;大的国家有百里,范围一百里是大国了,每个国家的国王叫诸侯。在这么多小国里头,哪一个国王把自己国家治理得最好,可以做大家的榜样的,大家尊他为天子。那个时候天子没有统治权,不是皇上,没有统治权。是你做得太好了,大家尊称你,称为你天子,我们都向你学习。天子就是诸侯的顾问,总顾问,有什么疑难杂症都向他请教。所以这种状态,这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各个不同的这些诸侯国,他们的言语不一样,今天讲的方言。
你看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言语很复杂。我抗战期间在福建住过,我知道福建的方言就有几十种,我住在建瓯,城里跟城外人讲话就不一样。那个时候确实,人住在一个地方不想动,老死不相往来。这个人进过几次城,了不起,他见过世面。多少人一生没有进过城,他的活动空间就他这个乡村周围几个村镇而已,远的他都没去过,这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所以语言复杂,文字不统一。你看中国篆字,一个字好多种写法,那不是人故意的,是某一个地区它的写法是这样的,那个地区写法是那样的。你看中国最普遍的,现在传下来的,一个福、一个寿,福有一百多种写法,寿也有一百多种写法。其它字也都一样,不传下来了。这两个字是什么?因为大家喜欢,叫百寿百福。那不是自己造的,都是以前地方上的他们的文字。这些到秦始皇才统一,秦始皇做了这些事情,说「书同文,车同轨」,秦统一了全国,做了个大的整理,用统一的标准字。字的来源,都是诸侯国他们自己所用的。
大一统之后,我们就了解,佛陀当年在世他也是搞大一统,他是教学的大一统,他不是政治的一统。你看,不同的诸侯国的人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信仰,都跟释迦牟尼佛学习。这许许多多不同的方言,释迦牟尼佛怎么教?这就想到人类的本能,他能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每个人都能听得懂,不需要翻译。经书上没有说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教学有翻译,没说,如果有一定有记载。只记载着「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那我们就相信这是本能。什么时候这种能力发现?我们相信,一个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有这种能力。一切法不离自性,自性是根源,只要把这个根找到,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大乘的教学是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为目标,特别着重的是清净心。清净心就产生感应,不说话,意思也能传达,以心印心,以心传心,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上告诉我们,依报是环境,正报是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才动,立刻就周遍法界,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接收到。念头才动,就好像发电波一样,发射出去,整个宇宙能收到。依报的现象?依报是物质,物质也是波动现象,物质离开波动现象它就不能存在,就没有了。所以每个物质波动现象也周遍法界。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也就是说见性的菩萨他们全都收到。这是信息,信息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精神现象,物质现象是附带的,是从精神现象里头变现出来的,现在这桩事情量子力学家也搞得很清楚了。
我们从这些道理里面细心去观察、去思惟,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宇宙跟我们自己的关系是一体,既然是一体,那就没有一样不相通。就像我们人的身体,组成身体的是细胞,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身体大概是五十兆的细胞,单位是兆,五十兆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有新陈代谢,它有周期性的,衰老的细胞会消失掉,新的细胞会生成。新陈代谢的周期,我们中国古人说是七年,也就是说,七年之后我们身体里头旧的细胞一个都没有了,全是新的。七年是一个周期,就是换一次。换是天天都在换,像换零件一样的,天天都换,随时都在换,七年就全部都换新,再没有旧的。每个细胞它的振动的频率,全身每个细胞都收到,它是一个共同体,它怎么会不知道?我们身上任何地方痛痒,全身都知道,不是说只有那个局部,其它地方不知道,不是的,全身都知道。我们从这个道理来推想,整个宇宙是一体,我们这个人就是一个小细胞,宇宙的一个细胞,我们这个细胞的状况,全宇宙所有细胞都清楚、都明了。依正庄严它有三种周遍,第一个是周遍法界,遍法界虚空界统统收到,第二个是出生无尽,第三个是含容空有,这是真理,这是宇宙的奥秘。佛法里面讲的甚深深密,佛不常说,为什么?没人懂,说了大家怀疑,说了大家追根究柢,怎么讲他也不会清楚。所以佛教人修定,达到一定的定功他自己就知道了,他看到了。佛鼓励大家不断去修禅定。
菩萨五十一个阶级,那就是说明禅定有五十一个等级。第一个等级得到了,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你看第一个等级得到,两个本能就出现,天眼通、天耳通,初信位的菩萨有这两个能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他看得见,我们听不到的音声他听得到。再提升一级,二信位的菩萨,他又恢复了两种神通,他心通、宿命通,二信位的菩萨。他心,是别人心里想什么东西他知道。宿命,知道自己过去生中。阿罗汉能知道过去五百世,也能知道未来五百世,阿罗汉是七信位的菩萨,他有这个能力。在这个地位,心清净了,也就是说『都无所著』,执着放下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为什么不执着?他明了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法皆空,这个东西他证得了,所以对一切法不执着。五十二个阶级,这第七个阶级,第七个阶级就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七信菩萨之前,就是六信,六信以前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七信位超越轮回了,轮回不见了、没有了,轮回是假的,不是真的。轮回既然是假的,轮回里面这些东西你怎么可以执着?你怎么可以占有?你怎么可以控制?这全是妄想!
菩萨怎么个看法?菩萨像看电影一样、看电视一样,可以欣赏,他不会起心动念。为什么?电视上这些画面得不到,它剎那剎那在生灭,得不到,也不能控制,也不能占有。所以他欣赏,他的心是清净的,决定不产生这些念头。了解事实真相,执着不到!真能执着到可以执着,执着不到。连身体都得不到,都是假的。什么东西是真的?灵性是真的。所以,大乘教里提出借假修真,真的是灵性,借这个假的身体、假的环境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重要。灵性里头有智能、有德能、有相好,不断把它向上提升。
这五十一个阶级就是五十一种不同层次的定功,到第十一个阶级,就脱离十法界了,你就见到事实真相。这第十一个阶级,华严圆教初住菩萨,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利益是真实的,这是能带得走的,你得到永远不会失去。六道十法界里面东西得不到的,它会失掉。你得到,好像是得到,其实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时候看见?真正看到虚妄,初信位的菩萨就看见了。你看初信位的菩萨,他把五种见惑断掉了,就是放下了。第一个身见,六道众生哪一个不把身看作是自己?这个学佛的人聪明,他知道身不是自己,所以再不执着身是自己了。把身看作像衣服一样,这是我所有的,暂时有的,又不是永久有的。这个身体用,时间用久了、不太好使了,换一个。你修行到有这个功夫的话,你就可以换个身体,换的身体肯定比这个身体好,你会挑选!所以身体不是我,我不能换,衣服可以换,身体像衣服一样,别执着。身体之外的,那不全是附带的吗?没有一样不可以换的。你不换也得换,为什么?剎那剎那在换。
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就是物质现象、自然现象、精神现象,这三种现象都不可得。三种现象生灭的时间都非常短,就像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一弹指已经换了多少次?换了三十二亿百千次。百千是单位,一百个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我们现在算法是…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