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仇,他來聽從你,他來跟你學習。
「仁者無敵」,這句話本來是孟子的話,佛法的解釋跟孟子解釋不一樣,比孟子境界高。仁者,在佛教裏頭是對菩薩的稱呼,仁慈的人,他心裏頭沒有對立,有對立就不仁慈。仁慈的人沒有對立,一切對立全部化解了,你跟我對立,我不跟你對立,就對立不起來,你那個對立一靠我的邊就化掉了。所以能使人轉惡爲善,再提升,轉迷爲悟,提升到最高的,轉凡爲聖,這是學佛,這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時候讀書人,不是做官,不是發財,讀書志在聖賢,希望自己能夠成聖成賢。聖賢,孔孟就是代表、就是模範。聖人,學孔子;賢人,學孟子。在佛法裏面,聖人是佛陀,賢人是菩薩。換句話說,學佛,我就想作佛、作菩薩,真正能做到。
發起大心,大心就是普度衆生的心。這個度就是幫助、就是協助,全心全力幫助衆生、協助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用什麼手段?用教學的手段。你看佛用教學,孔孟也是用教學,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搞教育,只有教育才能夠落實,才能夠幫助人回歸自性。這什麼個道理?因爲一切衆生他有佛性,他本來是佛。中國古人講人性本善,童蒙教學,《叁字經》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承認。本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二邊都沒有,這叫真善。這個善用來稱什麼?用來稱自性的。自性沒有辦法說,也沒有辦法想,所以不得已用這一個字「善」。就是說太好了,意思講太好了,好到了極處,好到了圓滿,找不到絲毫缺陷,這善這個意思。每個人的本性都是本善,自己一定要知道。我們今天不善,不善是什麼?習性,不是本性。本性從來沒有改變過,從來沒有染汙過,我們今天生活在習性裏頭,不是生活在本性。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教我們從習性回歸到本性,這就是佛陀教育,也只有靠教育才能夠做得到。
發起大心,大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大菩提心。安住正道,道是道路,我們要行在正道上。正道就是自性,換句話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自性相應、跟性德相應,這就是正道。這個道不是小道,就不是小乘道,是菩薩大道,是無上真正之道,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究竟圓滿的性德。小道指的是什麼?在印度是小乘,四谛、十二因緣、八正道,叁十七道品通常用八正道做代表,這小道。在中國,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小道。小道修到究竟圓滿就是大道,這小道通大道。做得不圓滿,什麼叫不圓滿?有私心就不圓滿。在佛法裏面講有執著,不圓滿。有執著就變成人天道,比小乘還要小。不執著,還有分別,那就是小乘道。不但不執著、不分別,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那就是無上真正之道。爲什麼?自性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句話說得好!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換句話說,真心是不動的,妄心是動的。
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的情形是什麼?都屬于波動現象,它動,它不是靜止的。但是那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告訴我們,自性是什麼樣子?自性是不動的。那這個不動很重要,現在大家疏忽了,心浮氣躁,那是什麼?動相。真正學佛的人、學儒的人、學道的人,心都清淨,不動,這叫禅定。心只要不動,這個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真心生智慧,那個浮動的心生煩惱,生什麼?生妄想、生分別、生執著,它生這個東西,它不生智慧。所以心要常在定中。我們定在哪裏?我們定在阿彌陀佛,心裏頭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入定。這入的是什麼定?叫念佛叁昧。那我們就形象上來說大家好懂,入彌陀大定,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我入的是彌陀大定。做得到,每個人都做得到,不難。彌陀沒有了,這個就難,那就太難了,定不住了,又會胡思亂想。所以我們就定在這一尊阿彌陀佛上,這個很有意思。我們要懂得,我們要真正做到,要趕快把它做到,爲什麼?你真正做到了,災難就沒有了,真正做到了,疾病就沒有了,好事,真正不可思議!
「無上真正之道」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普賢之行。淨土宗一開端就告訴我們,修學淨土的人,無論是在極樂世界,還是在現前,「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都知道,怎麼樣?做不到,一條都做不到。只要第一條沒有做到,後頭全都做不到,爲什麼?它像十層大樓一樣,下面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哪來第叁層,這一定要知道。第一個什麼?禮敬諸佛。我們想想,我們對待一切衆生是不是平等恭敬?沒有平等恭敬,就沒有做到。我覺得這個人值得我尊敬,我就尊敬,那個人不值得我尊敬,我就不敬他,這就不行了,這一條你就沒有做到。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上面毘盧遮那佛,下面這個蒼蠅、蚊子,那個臭蟲,在他心目當中跟毘盧遮那佛平等的,平等的恭敬,這才叫禮敬諸佛。蚊蟲、螞蟻、臭蟲這些東西,牠本來是佛,牠自性是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是業力變現的,業報身,不是牠的法性身,牠的法性身跟毘盧遮那一樣,要懂得這個道理。法性身是牠的真身,業報身是牠的假身,不是真的,你怎麼可以認假不認真?從法性上說,人沒有善惡,一切衆生都沒有善惡,平等平等。普賢菩薩是從這個角度上去看,見性不著相,所以他能夠平等的禮敬,能夠真誠的禮敬,能夠沒有一絲毫分別妄想的那種禮敬。
人能修禮敬,跟一切衆生自自然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人生哪有不幸福、不美滿的,世間哪有不和諧的,找不到,它本來是和諧的。和諧變得不和諧,都是習性造成的,自私自利造成的。爲什麼不和?爲爭名奪利。我們把名利舍掉,不就和了嗎?我們能和天下,能和一切衆生,是什麼?跟釋迦牟尼佛學的,什麼都不要,不就和了嗎?你要什麼,統統給你;你要什麼,統統給你,不就和了。我有沒有吃虧?沒有吃虧。我愛大家,大家都愛我,我幫助大家,大家都幫助我,我過得很自在,快樂!我要樣樣據有、擁有、霸占住,別人對我就討厭了。那我霸占這個東西享得盡的,用得完,用完怎麼辦?沒有了。不如把所有東西統統分給大家,我沒有了,沒有了每天大家供養,你說多舒服、多自在。一個人有福,不如一家人都有福;一家人有福,不如一國的人統統有福;一國的人有福,不如全世界的人都有福。我們有這種理念,有這樣的思惟,有這樣的言語,有這樣的行爲,這是大道,這不是小道。
「無上」,解釋這兩個字的意思,「無有更能勝過之者」,這叫無上。沒有能超過的,它到了極處,爲什麼到極處?他舍到極處了。你看爲什麼菩薩把布施擺在第一?你舍到極處的時候,你就是無上;你要想擁有的話,擁有到極處,那是最下。那下在哪裏?大家不知道,最下在阿鼻地獄。古代這帝王,迷惑顛倒,專講自私自利,那是什麼?亡國的皇帝。夏朝的桀,商朝的纣,周朝的幽厲,那都是亡國之君,自私自利,只知道自己享受,只知道什麼民間好的東西統統搜刮來自己享受,沒有幾年亡國了。身死,家敗,國亡,那就是你想霸占,霸占到極處就是這個結果。你要把它散掉,統統散給大家,大家享福,你是聖天子,沒有人不服從的。
古時候那個時候,夏商周的時候,中國沒有統一,稱你爲天子,那是什麼?心服口服,你做得太好了,不能不佩服你,尊稱你爲天子。那不是皇上,尊稱天子,每個國家主權都是獨立的。夏商周,中國那個時候八百諸侯,有八百多個國家。小國叁、四十裏,像現在小鄉鎮。大國一百裏,不得了了,一百裏我們現在就一個縣。所以從前鄉長、村長、縣長都是諸侯。周也是一個小國,周文王的國百裏,商湯商王的國只有七十裏。你看七十裏,人家稱他爲王,稱他爲天子。這是什麼?德行好,愛人民,把他自己這個小國治理得給大家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七十裏可以稱王,可以做八百多個國家的好榜樣。中國的統一,是秦始皇首次統一的。這個曆史的發展、經過,我們要知道。所以古人講得有道理,決定要以德治國、治天下,決定要用仁,仁慈,決定不能殺人,決定不能傷害人。
你能不能做皇帝是你的命,你命裏是個皇帝命,縱然沒有做到皇帝,你可以得到皇帝同樣的福報。你是皇帝命,你從事于經商,你在商業上稱王,你那個公司就是個政府組織。現在大的公司跨國,它底下的職員也有幾萬人、有幾十萬人,那不是一個王國嗎?你有那個命,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是王,那是有王的命。你沒有王的命,你一生就是替別人服務,那是臣子。王是什麼?老板,老板就是王。老板要能行大道,那還得了!那變成什麼?世界之王。宗教也不例外,你看梵蒂岡教皇。梵蒂岡不大,小城。去年十月我去訪問,仔細看了一下,以前沒有仔細看。我問陶然主教,陶然好像是他們的外交部長一樣,專門負責對外的,對不同宗教的。梵蒂岡多大面積?他告訴我,五十個英畝,不大。一個英畝是六個中國畝,五六叁百,就是中國叁百畝,那個國家就那麼大。居民不到一千人,可是在全世界他的信徒超過十億,他是這十億信徒的精神領袖,王!這個人有王的命,但是要行王道,那就不得了,那變成全世界的王,沒有人不尊敬你,沒有人不佩服你,沒有人不稱贊你,沒有人不向你學習的,你變成全世界的王。要有道,要有德,道德仁義禮五個字都具足,你是全世界的王,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都是王。具備這五個字,佛法裏面所講的這些大道,你統統做到了。
「《淨土論注》曰」,這昙鸾法師的批注,「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窮跟盡的意思相同,就是達到究竟處。在理,理上究竟了,就是究竟圓滿,在性,性上究竟了,性跟理也是一樁事情,對于理跟性完全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再超過它的,更無過者,這叫無上。「《華嚴大疏鈔十叁》」,清涼國師的,他說「無有能過者,故號爲無上」。過是超過,沒有能夠超過,所以稱爲無上。…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