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無上道。
「真者,真實,無迷無妄」。我們看看現在的人,在中國、在外國,哪一個不迷?哪一個不妄?既迷又妄,妄是胡作妄爲,真沒有了,全是假的。真是不迷、不妄。什麼人不迷不妄?在佛教裏面講法身菩薩,也就是明心見性之後不迷不妄。沒有明心見性還是迷,他的思想、言行還是妄。真是什麼?真是性德。它跟性德不相應,跟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東西也不相應。老祖宗講的東西,最簡單的,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這十二個字是什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誰做到了?這十二個字,字字都是真,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它相違背,就是迷,就是妄。不迷、不妄,這十二個字做得圓圓滿滿,而且心裏幹淨,沒有執著,沒有分別。聖人東西就這麼簡單,不會複雜,複雜你記不住。非常簡單,時時刻刻你會拿它來對照。這個東西重要,我們得認真學習,搞真的,不能搞假的。
人生苦短,時間很短暫,幾十年一彈指。年輕的人還沒有什麼感覺,六十、七十就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跟著李老師學習,老師給我們講古文,講到歐陽修的「秋聲賦」,老師很感慨。那個時候老師七十多歲,跟我們講人生的四季,人從出生到二十歲,人生的春天;二十歲到四十歲,人生的夏天;四十歲到六十歲,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是人生的冬天。八十以上隨時可以走了,所以叫風燭殘年,蠟燭點在風當中,隨時會吹滅。只給你算到八十年,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六十到八十應該退休養老了,那是什麼?享福的時候。現在可憐,現在人生到冬天的話,比什麼都可憐。爲什麼?所有依靠都沒有了,天倫之樂享受不到了。
我昨天還跟幾個朋友談到,現前的社會老人苦,年歲大了,進養老院。養老院裏面,物質生活照顧很周到,精神生活沒有。許多老人癡癡呆呆,面孔沒有表情,一天到晚不說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謂「坐吃等死」,你說那是個什麼味道?老人院常見的,這個老人過世,走了,看看今天這個走了,明天那個走了,想到哪一天輪到自己?多可憐!這讓我們想到從前古時候的大家庭沒有這個現象。大家庭老人快樂!退休了,落葉歸根。歸根是什麼?回老家養老。中國過去社會養老是你家庭事情,所以它沒有社會問題。家是大家庭,一個家庭,普通家庭,上上下下人口總有叁百多人,小朋友十分之一,就有叁、四十個小朋友。叁、四十個小朋友伴著老人,很快樂!老人跟小朋友玩在一起,叫老小,老人把自己年齡忘掉了,也跟小孩一樣,所以他快樂。小朋友在私塾裏面接受教育,下課的時候老人帶著這些小朋友,講故事給他們聽,那個故事都是自己一生的體驗,講給小朋友聽,增長小朋友的見識,多快樂!現在到哪裏去找去?沒有了。
我這麼大年歲的時候,給諸位說,我只看到一家,前廣東省長葉選平先生,我偶爾到他家作客,享受一點天倫之樂。現在跟他玩的小朋友,重孫子。選平先生快九十歲了,今年八十九了。重孫子,七、八歲的,五、六歲的,在身邊,那真有趣味!現在這種享受,人幾乎都沒有了。我到他們家裏作客,也享受幾個小時。這就是想到古時候的大家庭真有大家庭的好處。大家庭、小家庭,各有優點,各有缺點,但是兩下細細去比較,大家庭比小家庭好。爲什麼?倫理道德,他真做到,他不能不做,他要不做到,他家就亂了,家就沒有秩序了。所以倫常道德體現在家庭當中。家齊而後國治,家只要做好了,國家就和諧,就安定繁榮。所以中國過去曆史上長治久安、太平盛世是誰造出來的?家庭造出來的。國家只是獎勵家庭,希望家庭,每個家庭都治理得很好。治理得特殊、好的,國家送他匾額獎勵他,讓大家向他們家學習。如果中國沒有這麼好的家庭,社會長治久安是做不到的。爲什麼在外國不能出現,在中國出現?中國大家庭,道理在此地。
「正者,于理無差曰正。又無邪無曲曰正」。正跟中的意思相同,中是不偏不邪,正也有這個意思。所以無差,無差就是沒有相差,跟理相應,事與理相應,相與性相應,這都叫正。又無邪無曲,曲是委曲,邪是邪惡,沒有邪惡,沒有委曲,這叫正。「又禅門解正法眼藏」,這是禅宗裏面說的,這裏頭的正字,「正者,是佛心之德名。此心徹見正法,故雲正法眼」。正法眼藏這個正是佛心。佛心是什麼?真心,每個人都有。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哪個人沒有佛心?佛心是你的真心,佛心才是真正的自己,就是《叁字經》上講的「性本善」,本善就是此地講的佛心、真心;《大學》裏面所說的「誠意正心」。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純淨純善,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妄心邪曲,邪是邪惡,曲是彎彎曲曲,不直、不正。所以自私自利,這不是個善心,這種心要受苦、要受難。
今天的社會爲什麼動亂不安?今天的地球爲什麼災變這麼多?現在我們搞清楚了,近代科學家爲我們證明,證明什麼?境隨心轉。外面物質環境跟我們自己的念頭有密切關系。我們的念頭正,所謂自然災害就沒有了。連美國布萊登博士都告訴我們,應對二0一二的災難,就是今年,今年災難很多。怎麼應對?端正心念,端正!你心正,這個災難你就很順利通過。正的標准是什麼?我們中國人講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正,正的標准。仁,仁慈,要學會愛人,愛人要像愛自己一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要有義,義是如理如法,一般講合情合理合法,見到別人有苦難,我們要主動盡心盡力去幫助他,這是義,不求報酬,就是不求回報。我們能幫助別人,別人就會幫助我們,在佛法裏面講結緣,結緣很重要!如何能跟大衆和睦相處、相親相愛,結緣就是方法。
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就教給我們廣結善緣,廣結法緣。先結善緣,再結法緣。結緣就要用四攝法,頭一個就是布施,經常不斷照顧你這些鄰居,跟我們住得接近的人。過去我們在新加坡做過,我們結緣用什麼方法?請吃飯,免費供應餐飲,二十四小時不中斷,隨時來都有東西吃,半夜來都有,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每一天來吃飯的,平均大概有一千人,星期假日大概有叁、四千人,廣結善緣。這錢從哪裏來的?不知道從哪來的。你只要肯幹,幫助的人,義工很多,出錢的人也很多。爲什麼?知道你做好事。大概那個時候居士林做這樁事情,第一個月是居士林自己拿錢的,以後就沒有拿過錢了。送米的、送菜的,送油、送鹽的太多了,送的東西吃不了,一天一千人都吃不了。吃不了這東西又不能保留,保留就壞了,怎麼辦?我們用小卡車裝著,送給不同宗教的孤兒院、養老院,送給他們,自自然然就幫助這些,這個對于團結宗教奠定了基礎。我們照顧他們,沒有任何條件,我們多余的。
我們在澳洲圖文巴這個小城做了十年,那不是天天做,我們一個星期一次,星期六晚宴,叫溫馨晚宴。免費招待,什麼人都招待,只要你來吃飯,我們都歡迎,十年沒有中斷,所以跟這個城市的居民結下了好的緣。這個城市大概,我那個時候去的時候八萬人,現在大概差不多將近十萬人,小城,都到我們家裏來做過客,所以這個小城跟我們相處得非常親切。圖文巴的居民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淨宗學院的,而且都贊歎淨宗學院都是好人。所以要布施,要舍!
現在我們這個布施有本錢,我們自己有個農場。所以我現在提倡,道場經濟來源要自給自足,不能依靠信徒,依靠信徒你沒有安全感。澳洲土地便宜,我把錢統統買土地,現在我們擁有土地合中國有一萬多畝。農耕,我們自己出家人不會農耕,我請農民來耕種,我給工資給他。一天八個小時,一天多少錢,每天給他,所以很多農夫願意到我們這來耕種。我們告訴他,不用化肥,不用農藥。耕種的面積很大,收成那全是我們自己的,因爲農民已經發工資給他。我們吃不完,吃不完到市場去賣。市場聽說我們這東西,大家特別喜歡,知道我們什麼?我們有慈悲心、有善心,我們不用農藥、不用化肥,他有安全感,很快就賣掉。去年頭一次收成小米,一萬叁千公斤,賣掉,收回來這些錢,除了給那個農民之外,還有賺的,這給我們帶來了好大的信心。所以今年我們種稻米,種水稻,我們要種小麥、種玉米、種花生、種馬鈴薯,這可以當作主食用的。我們的大菜園,就在我住的地方。大菜園可以供給一千人,自給自足,我們的生活就安定了。古人所謂的是「身安則道隆」,我們身心安定,生活沒有問題、沒有顧慮,不靠信徒供養,自給自足,安心辦道。
中國過去寺院庵堂是這個方法,這就是僧伽經濟的來源。那個時候靠自己耕種,也有租給農民耕種,分,跟農民分收成。像稻米,農民自己百分之六十,農民自己就養家,百分之四十供養寺廟,以前那是這樣的分法。我們現在在外國,給工錢,當作你在我這做工,我每天給工錢給你,這個方法好。那收成全部是道場的,他們沒分的,他們拿工錢。這個方法我們帶頭,希望將來每個寺廟都能這樣做法。這大家都心安,心安了心就平,心平氣就和,就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互助合作。你有缺乏的,我有多的可以供養你,特別是農産品,我們肯定有很多很多。幫助農民,幫助當地的居民,幫助所有的宗教,這好事情。我們這個淨宗學院在圖文巴將來會成爲最富有的一個道場。可是爲富不仁就會遭災難。富有什麼?要照顧群衆,要照顧大家,大家都會照顧我們。我們不照顧大家,大家不會照顧我們。我們有利益的時候都分給大家,大家希望我們愈富愈好,爲什麼?他沾光,都得利益!真的有糧食危機的時候,我們的産品會分送給我們這些鄰居,分送給各個不同的宗教,我們就會平平安安度過這個糧食危機。那我們耕種,大家都歡喜,都來幫助。我們的收成,大家同享,不是我們獨占,大衆同享,人人有分。所以這是義。
人真…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