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六集) 2012/3/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4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八十九頁,我們從倒數第五行看起。
「上顯法身理體,真實之際」,這是指前面一科。「下明方便普度,真實之利」,這是指我們現在讀的這個經文。「理不礙事,寂而常照,悲心無盡,垂迹度生。故下雲: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等等」。前面我們學過法身理體,真實之際,經文非常重要,這不僅是淨宗依據的理體,實實在在也是諸佛如來出現在這個世間度化一切衆生所根據的理體,就是真實之際。有理必定有事,理體裏面雖然一切現象都沒有,這裏頭沒有時空的現象,時間跟空間都不可得,在淨宗就是講的常寂光淨土,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常寂光我們沒見到,實在是我們因爲迷失了自性,對于自己的性德産生了障礙,佛跟我們說的叁種障礙,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叁重煩惱,所以對我們的自性完全不知道了。
在中國,很幸運的,一千四百年前出現一個惠能大師,爲我們示現,他證得了真實之際,也就是證得了法身理體。像什麼樣子?他對五祖的報告,五句話,第一句告訴我們,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汙染。那今天汙染的是什麼?汙染的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假相。我們起心動念是精神現象,不是真的,假的,這個東西被汙染了,物質現象被汙染了。今天這兩種汙染都非常嚴重,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連小孩都曉得,染汙到極處了。這兩種染汙,換句話說,讓自然現象也被染汙了。這些現象皆是唯識所變,識是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能大師告訴我們,真心清淨,沒汙染。雖然我們迷失了,見不到它,但是它存在。第二句說,「本不生滅」。我們這個身有生有滅,我們的靈魂也有生滅。靈魂就是第七識,中國古人講叁魂七魄,佛經上說的阿賴耶、末那跟意識。它不生不滅,但這個識是有生滅的,它不跟我們的身生滅。我們的身體生滅很頻繁,它沒有那麼頻繁,迷的時候,它出現了;覺悟的時候,它沒有了。什麼時候大徹大悟,靈魂就沒有了,靈魂轉變了,它會蛻變。蛻變成什麼?蛻變成靈性。靈性是覺悟的,覺而不迷;靈魂是迷而不覺,所以它離不開六道,離不開十法界,覺性超越了,超越十法界了,那是真正的自己。
所以理就是真性,真實之際就是實相,就是真性,就是法性,它不礙事,寂而常照。這裏頭悲心無盡,垂迹度生,佛法講慈悲,一般宗教裏面講愛,爲什麼示現在六道、示現在十法界?道理就這一句話,悲心無盡。悲心就是愛心,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這兩個字是以悲爲主,悲心就是孟夫子所說的「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是性德,性德裏面的第一德。從悲裏頭流出的慈,這是真的愛,這個愛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廣大而沒有邊際的,中國古人所說,「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個話說得非常的深。這是自己的真心,這是真正的自己。自己跟別人是融成一體。像我們這一個房間有很多的燈,每一個燈都放光,光光融在一起,這個光就是本體、就是自性、就是慈悲、就是愛。你說光照在這個地方,這是哪一盞燈照的?所有的燈光都在這裏。雖然都在這個地方,融成一片,但它還是有個體,爲什麼?一盞燈熄了,這一盞燈的光就沒有了。這是比喻,比喻只能比喻個彷佛,沒有辦法比得那麼真實,那做不到,我們要很細心去觀察、去體會。這個光在淨宗叫常寂光。
我們修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先把執著放下,清淨心現前;再把分別放下,平等心現前。真清淨、真平等,這是真功夫,有這個功夫念佛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得生,而且不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平等心去往生,方便土上輩往生;清淨心往生,中下輩往生。這是什麼?這決定有把握。凡聖同居土沒把握,爲什麼?心還有煩惱、還有習氣、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我喜歡的、我討厭的,這些我們不能不知道。有這些念頭在,往生沒把握,全看臨命終時的緣分,所謂的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不執著就有把握了,所以得放下。我們今天不求別的,只求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所以不能再執著,最好是連分別都放下,都不要了。
念佛功夫好的,聽經聽得多,理明白,起心動念沒放下,但是理明白,也許臨命終時,你憑自己修行功夫,你是方便有余土上輩往生。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佛光照你,把你功夫提升,就提升一倍,你就到實報土去了,這就是緣分。如果對經論裏的道理不熟,氣分不夠濃厚,還是煩惱習氣很重,往生就變成沒把握。真正修行的人,不難!淨宗實在不難!我們看到谛閑老法師講的鍋漏匠,《影塵回憶錄》裏頭所記載的曬蠟燭的法師,我們自己親身經曆的,四十年前臺南將軍鄉這老婆婆往生,站著往生,都是念佛叁年,時間不長。
我住在舊金山的時候,甘太太告訴我,她的一個朋友,老朋友,也是一位老太太,兒子媳婦都在美國,把她接去了。接去什麼?看小孩,每天燒叁餐飯。實際上就是燒兩餐,中午大家都上班、上學去了,一個人隨便吃一點。我們知道,在美國晚餐最重要。就是幫他帶小孩。住了幾年,她是個佛教徒,念佛,大概是默念,家裏人都不知道。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這是第二天早晨,她沒有起來燒飯,燒早飯,兒子媳婦覺得很奇怪,老太太怎麼回事情?身體不舒服嗎?門一打開,她盤腿坐在床上,叫她不答應,仔細一看,走了!留的有遺囑擺在床上,而且把兒子、媳婦、孫子孝服統統做好了,都擺在床上,她料理得幹幹淨淨,她走了。真功夫!不要人助念,走得這麼幹淨利落。這種示現,不但給她家人看,給許許多多念佛的佛友們看了,對老太太特別尊敬。
我們的煩惱習氣重,有一個辦法,拜佛、念佛、聽經,萬緣放下,這是大福報。爲什麼要聽經?要明理,理要不清楚,品位不能提升。過去、今生造種種不善業,不怕,前面四十八願我們學過,五逆十惡,毀謗佛法,只要你臨終能夠承認錯了,真能忏悔,後不再造,阿彌陀佛一樣接引你,慈悲到極處。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你這一生就成功、就成就了,見到什麼人都好,看到什麼人都阿彌陀佛,不再計較、不再分別了,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了。我一分別、一計較,對我往生是一個嚴重障礙,這個業不能造。古大德教我們,「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隨緣念佛就是消業。我雖然念佛,我還計較,那你又造業了;不計較就是不造業,樣樣都好,好也好,不好也好。
現在我們不能不克期取證,念佛往生是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它的都可以不聞不問。利益衆生的事情,有心去做是福報,世間的福報;無心去做是功德,可以的。試問問我們能無心嗎?無心就是大乘教裏講的叁輪體空,是功德;叁輪不空,是福德。多少念佛人不能往生就是叁輪不空,美其名所謂兼修善業,善業修多了,極樂世界去不了,來生人天福報,搞這個去了。我們一定要看清楚、要看明白,要有真實智慧,要體悟到真實之際,我們自己修行,于自于他就是真實之利,做給別人看,大家看到這個樣子相信了。盡量擴充我們的慈悲心,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懂得、都明了,我們的老祖宗教給我們父子有親,那個親愛就是此地講的悲心無盡。
諸佛跟法身菩薩,他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他就示現,垂迹就是示現,示現裏面有應身、有化身。接著底下一句說,『但以酬願度生』,這在這段經文上頭一句,『現在西方』,現是示現,阿彌陀佛是示現在西方;換句話說,成佛,他早就成佛了,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不是叁千年前才成佛的,《梵網經》上佛自己說,他成佛以來無量劫了,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教化衆生,這一次是第八千次。阿彌陀佛亦如是,絕不是成佛才十劫,十劫是這一次他所示現的。這個道理跟事實都得搞清楚、搞明白。現在西方。
「酬」是酬報,也是報答的意思。報答誰?酬自己的願,曾經發過這個願,發了這個願不能說空話,不可以妄語,一定要兌現,這個兌現就是此地講的酬願。批注裏面說,「即俗語之還願,謂實踐其本願」。後面這一句說得好,實現他的本願,過去發過這個願,衆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今天收到衆生求度的信息,他當然示現來了。衆生求度,是不是真的要跪下來磕頭求他?不是。我們起心動念他知道,念頭他知道,我們身體狀況他知道。爲什麼知道?現在大家都知道,也不懷疑了,身體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的生滅,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也就是一彈指叁百二十兆個波動現象,波動的頻率。每一次的波動都周遍法界,所以你的物質現象,這清楚,很清楚,周遍法界,他知道,到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他立刻就來了。他來,那就真的是酬願度生,發過衆生無邊誓願度,發過這個願。那我們跟他又有緣分,什麼緣分?常常念著他就是緣分,念一聲,一生當中念一聲阿彌陀佛,跟他都有緣分。看到佛像有緣分,看到阿彌陀佛的名字有緣分。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他不接受;有緣,他能接受。接受,一絲毫都不懷疑,這叫緣成熟了,緣成熟一定先度;緣不成熟,幫助他、提升他;沒有緣的,幫助他,跟他結緣。這酬願度生。
下面給我們解釋「願」,「願即指因地中之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的願大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跟阿彌陀佛有緣的人就太多太多,不計其數。佛的法緣好,所以成佛之後廣度衆生,度衆生的緣超過一切諸佛如來。「今既成佛,則本願中無量光壽等等叁種莊嚴,無一不實現也」。這叁種莊嚴,國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包括盡了,統統實現。四十八願裏頭也講這叁種,教主是能度之佛,菩薩是所度的衆生,國土依報莊嚴,統實現了。「四十八願一一之願,皆爲法身」,法身是理體,法身是常寂光,法身是此地所說的真實之…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