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0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枉,爲什麼?它不是真的,是假的。《金剛經》上佛說得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換句話說,放下是對的,放下是正確的,不放下錯了。哪個佛菩薩沒有放下!你看人家放下所得到的,無量智慧、無量相好、無量功德,他圓滿了。不放下,我們受這個身,你看這個身多苦,每天吃叁餐飯就苦,那不吃飯多好。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要吃飯,你看他多自在,所以這個苦他們就沒有了,他不會饑餓。他用什麼來養他的身體?今天來說,科學家的名詞,宇宙的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用這個來養他身體。我們則是用這些飲食,五谷雜糧養身體,這東西不幹淨,所以身體用不了幾年它就壞了,不中用了。極樂世界的身體是無量壽,也就是他們吸收那個養分是幹淨、清淨,一點渣滓都沒有,一絲毫染汙都沒有,所以得的是法性身,住的是法性土,跟我們這裏完全不相同。經上講得清楚,黃念老的集注,找到許許多多的證據來證明,讓我們對這部經産生信心、産生願心,放下萬緣,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所以成功了。所以說大我,大我是真的,一切諸佛是我,一切衆生是我,要用清淨平等的慈悲心來對待。一心諸法如如寂靜。

  「又阿字佛部義。示理智不二,法界體相故。彌字,蓮華部義。妙觀察智,生法二空,實相本來不染六塵,如蓮花故。陀字金剛部義。如來妙智,自性堅固,能破一切妄想怨敵故」。這一段的說法完全是密宗的,我們有一份參考數據,這參考數據給我們講「佛部」,這是術語,「胎藏界叁部之一,又金剛界五部之一。總該曼荼羅諸尊中爲佛之形像之部屬而稱爲佛部」。這裏頭要加個解釋,什麼叫曼荼羅?曼荼羅是梵語,密宗常用,顯教裏面把它翻出來,很少用這個名詞。顯教裏翻成什麼?翻作道場、法會,曼荼羅就是道場、就是法會。那佛部,這個道場裏面全是佛,來參與的都是諸佛如來,那當然非常殊勝。所以曼荼羅諸尊中,這就是我們用法會或者道場。法會諸尊中爲佛之形像,全是佛,現的佛身,或者是佛的部屬,佛必定有侍者,他所帶的侍者,諸佛如來,這稱爲佛部,這個法會是諸佛如來參加的。我們平常在經典裏面看到的,《華嚴經》上看到諸佛如來的法會,還有《地藏經》上看到,《地藏經》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一生說了很多經典,大多數與會,就是參加這個法會的,來到這個道場集會的,多半是菩薩、聲聞跟大衆,諸佛來參加的不多,可是《地藏經》上你看看它的序品,一切諸佛帶著他的侍者都來參加地藏菩薩的法會。什麼原因?那些諸佛過去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老師今天在天宮當中要宣講《地藏本願經》,大家都來,帶著侍者都來了,在密法裏頭,這個會場就是佛部。

  諸菩薩形像就是「蓮華部」,諸大菩薩,有人天,是以菩薩爲主,佛說法這個法會裏頭菩薩爲主,也就是大乘法、一乘法,稱爲蓮花部。「諸世天像爲金剛部」,世是世間,諸世間就是講我們常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是什麼?諸天護法神。這些形相身分出現在道場裏面,這叫金剛部,叫執金剛神,執金剛神是護法神。這是密宗裏面講的叁部,佛部、蓮花部跟金剛部。我們一看這個名詞就曉得,這個大會裏面是哪些人出席,知道他講什麼法。胎藏界裏面有這叁部。

  「金剛界爲始覺上轉之自利門」,上轉,始覺上轉之自利門,金剛界。「胎藏界爲本覺下轉之化他門」,這簡單的來說,金剛界是著重在自利,胎藏界著重在利他,上求下化,上求佛道是金剛界,下化衆生是胎藏界。這下面有個括號解釋,「金剛界:開示大日如來智德之部門也。如來內證之智德其體堅固」,《金剛經》就是取這個比喻,金剛代表堅固。「有摧破一切煩惱之勝用」,所以比喻用金剛做比喻。「胎藏界:衆生本有的性德」,這個性德比什麼都重要,「攝持含藏一切如來的功德,如母胎攝藏嬰兒,故稱胎藏界」。這個胎藏有保護的意思、有攝受的意思,這是對于衆生。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教化衆生、攝受衆生,還要護持衆生,他才能成就。衆生爲什麼能成就?因爲他本有的性德。衆生的性德跟佛菩薩的性德是一不是二,所以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下面分別說,「胎藏界叁部」,第一個是「佛部,是于果上理智具足」,那佛還參與這個法會嗎?要參與。在哪裏?諸位一想就明白,在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全是諸佛,你看禅宗裏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天臺大師講六即佛,就是佛有六種,六種裏面從上面看,最高的是究竟即佛,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妙覺如來,他們住常寂光。第二種分證即佛,他是成佛了沒有圓滿,哪些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那我們就曉得,佛部裏頭是哪些人?用《華嚴經》上來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佛部,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是佛部。那底下就能想象得到,方便有余土是蓮花部,凡聖同居土是金剛部,不就很清楚了!分證即佛。第叁種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相似即佛在哪裏?在十法界,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最高的佛法界。那在哪裏?方便有余土。在六道輪回裏面,這最高的位次不是相似即佛,是觀行即佛。觀行就是他修行功夫真得力,能夠把煩惱伏住沒斷,觀行即佛。我們常常所講的,淨宗所講的功夫成片就是這個境界。如果是事一心不亂,那是相似即佛,理一心不亂,那是分證即佛。

  這樣顯密你一看名相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我們今天在哪裏?我們的功夫不得力,天臺大師也給我們一個名號,叫名字即佛,什麼意思?有名無實,不是真的。但是從最初的、最原本的來說,理即佛,理即佛就是此地講的,衆生本有性德,這從理上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個話就是天臺大師講的理即佛,從理上講,性理上講一切衆生都是佛。所以說你本來是佛,你現在要想作佛不難。你本來不是佛,那作佛就很難,他本來是佛,想作佛有什麼難?就不難了。

  真想作佛,你看阿彌陀佛給我們開了方便之門,真不難,只要你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真正想到極樂世界去,我發願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我要親近阿彌陀佛。用什麼方法?一心專念。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一切雜念統統放下,讓自己心裏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到極樂世界去很快。多長的時間?《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七日,你就去了,功夫好的一天就行了,不難。這是因爲什麼?你本來是佛,你現在真想作佛,那還有什麼困難!難在哪裏?難在這個世間拉拉雜雜的事情,特別是情執你放不下,你難在這裏,放下就是。不放下還要搞輪回,不放下還得過苦日子,要想離苦得樂,放下便是,你看這個法門多簡單,多麼容易。

  這是無論怎麼講法,胎藏界叁部、金剛界五部,都比不上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管用,真的超越了一切。此地這是佛學常識,學佛的人也應該知道,知道怎麼?我們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樣,「戀德禮辭」,我曉得、我清楚我不學這個法門,我還是念阿彌陀佛。知道是智慧,念佛是念佛叁昧,如如不動。爲什麼要知道?度化衆生需要,你遇到這一類的根性,你知道怎樣去幫助他,去引導他。但是最後決定是這一句名號,穩穩當當讓我們成就,這個決定不能夠忽視。

  所以佛部果上理智具足,不是因上,是果上。果上是什麼?法身菩薩,《華嚴》圓教初住以上,這些人聚集在一起,這是屬于佛部,他們不是普通人,也就是他們確實六根對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佛部,天臺說他是分證佛沒錯,真佛不是假的。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習氣有厚有薄,從習氣厚薄分爲四十一品,就是四十一個階級統統是無明習氣,無明真斷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微細的習氣在。相似即佛,用天臺的話來說,四聖法界就是相似即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上面還有一尊佛,這四個都是相似即佛。下面是六道,六道裏面修行功夫得力的,能夠得定的,像念佛得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最淺的就是功夫成片。我們剛才講的,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個妄念都沒有,叫功夫成片,這不是一心不亂,這是天臺大師講觀行即佛,決定得生,生凡聖同居土。名字即佛不能往生,有名無實,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叫觀行,功夫不得力,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佛號控製不了念頭,這叫不得力。功夫得力,佛號綿綿不斷,妄念不會起來,不可能有妄念,不可能有雜念,這叫真功夫。所以佛部都是大定,大定是什麼?理一心不亂,住正定聚,這是實報土。

  「二、蓮華部,此爲如來之大悲叁昧,能滋榮萬善,故喻之而名蓮華部」。這是方便有余土,菩薩,這些人有權教菩薩,有回小向大的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他發菩提心學大乘法,這蓮花部。第叁,「金剛部,是爲如來之慧之力用,能摧破惑業苦之叁障」。惑是迷惑,就是貪瞋癡慢疑;業是十業,十善、十惡;苦是苦報,六道叁途是說這個,這叫叁障。這是人天,也就是同居土。如來之慧之力用就是金剛般若,如來用這個加持我們,教導我們,所以經不能不聽。如來的慧,如來智慧的德用怎麼加持我們?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就是加持我們。我們接受釋迦牟尼佛經教的熏習,時間長了自然就有悟處,自然就肯放下。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告訴我們,佛法無論哪個宗派、無論哪個法門,都必須要從經教入門,就是教下。不必從教下入門的,那佛何必去四十九年講經教學!

  不從這個門的有,禅宗。所以佛法常講宗門教下,宗門那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他可以不從教下,惠能大師是個標准的例子。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確確實實他在沒有遇到五祖之前,沒有聽過人講經。就是在五祖黃梅道場住了八個月,講堂他一次沒去過,禅堂也沒有去過。他的工作是在碓房舂米破柴,他在那裏做義工做了八個月。五祖傳衣缽的那天召見他…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