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一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一集)  2012/3/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5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九十五頁,倒數第七行,從後面這一句看起:

  「又阿字,有義。一心體相,本有不生,無滅盡故」,阿裏頭有這個意思在。這個意思是什麼?就是宇宙之間一切法的本體、一切法的現相,當然也包括了作用,體相用,像《華嚴經》上講的「大方廣」,這是本有,自性裏頭本有。不生,它不是造作之法,它是自然的,體是自然的,現相也是自然的,作用還是自然的。沒有造作就是不是有爲法,它是屬于無爲法,所以本有不生。不生當然就不會滅,所以不生不滅。

  「彌」這個字有空的意思,「一心諸法,自性不可得故」。體是空的,相也是空的,作用當然也是空的。相怎麼是空?現在我們看了科學報告,特別是量子學家,全是一種波動的現象。波動有沒有?波動不能說它有,爲什麼?頻率太高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怎麼看法?一秒鍾裏頭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波動是生滅的現象,起來、滅下去,時間是一秒鍾一千六百兆次。所以說它是空相。《般若經》裏面告訴我們,「一切法」,這一切法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無論世間、出世間,統統包括在其中,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彌勒菩薩說了一個數字,一千六百兆。今天科學的報告沒有講一千六百兆,它講大概一千兆一秒鍾,有這麼快的波動現象,彌勒菩薩講的是一千六百兆。這個就是空義。

  一心,就是念頭,我們念頭的波動,諸法是物質的波動,全是波動現象。自性不可得故,沒有辦法控製。彌勒菩薩說得好,說「念、識極微細,不可執持」,這個不可執持就是空的意思,你沒有辦法掌握它,甚至于你無法體會到它。一般人決定體會不到,在你眼前你也看不到。這樁事情,大乘經裏頭常說的,誰能看到?八地以上。大乘教裏面,把禅定的功夫分成五十二個等級,淺深不同,五十二個等級,最高的五個等級能看到,那是多深的禅定功夫!不是我們不能看到,是我們的心不夠清淨。清淨到極處,你才發現這種快速、極其微的波動現象。所以大乘教裏面講空、講有幾乎是一個意思,有是真有,它不空;說空是什麼?雖然有,你看不到,你六根都接觸不到,所以說它是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確實有兩個意思,兩個意思真的也就是一個意思。

  「陀」,陀這個字是「不空」的意思,「一心諸法,本來法身功德,無斷絕故」。法身就是法性,它沒有形相,它能夠現一切形相。它本身絕對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但是這叁種現象都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無。真正懂得這個事實真相,你說有,對,你說無也對,說空也對,都對。如果你對它不了解,你說什麼都不對,你說空不對,說有也不對,爲什麼?你不了解它的真相。了解它的真相,你說什麼人家知道,你是從體上說、從相上說、從作用上說,都講得通,都對的。這是宇宙的奧秘,是諸法實相,真相如是。所以,文字裏頭用一心諸法,你看這個句子用得多好。一心是起心動念,諸法是所有物質現象,包括自然現象,都在諸法裏頭。本來法身功德,沒離開法身,本來不生,本無斷絕。

  這個阿字裏頭有這麼多意思,後面還有。「又阿字,因義。佛界衆生,因一心覺,因一心迷故」。佛界是一心覺,衆生是一心迷,沒離開一心。一心有迷悟,悟的時候是佛界,迷的時候衆生界,迷悟不二。所以,生佛不二,衆生跟佛不二,在在處處顯示這是一體,迷悟不同而已。悟是自性悟,迷也是自性迷。一念不覺,迷了,一念覺就悟了,根源都在這一念。什麼時候一念?當下一念,不是過去、不是未來,這個一定要知道。過去、未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當下這一念。這個當下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那一念。一秒鍾已經過去一千六百兆個念頭,這個裏面的一念叫當下。真有這回事情!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是當下一念,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裏頭,也是當下一念。一念覺了,念念都覺。

  我們今天這一念在什麼狀況之中?在覺跟迷的當中,一念好像是覺了,可是立刻就迷了。覺跟迷沒有離開那一念,就在那一念裏頭。爲什麼聽經聞法好像是覺了?這是覺得不徹底,不是徹悟。徹底,它就不迷了;不徹底的話,好像是彈簧,它有個反作用,你給它提起來,它立刻就回去了。我們的情形就是這樣的。把它拉起來,它不回去,那就是永遠覺悟,徹悟了。這一拉,立刻它彈回去,我們在這個狀況之下。這什麼原因?迷的時間太久,迷得太深,所以明明知道,怎麼又會回去了!這種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想到,這是我們的功夫不夠,要有信心,加緊努力。

  八萬四千法門,唯此一門無比的殊勝,持名念佛,它有很大的力量。這一大段都在講阿彌陀佛名號,名號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執持名號,不要去想它,決定沒有疑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直念下去。名號裏面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我們都能夠攝受到,現在人講吸收,都能吸收到,幫助我們徹悟。不徹悟也沒關系,不要去求徹悟,求徹悟,那個求的念頭是個錯誤念頭,是障礙,不要去求。譬如生病的人,病很重,這個病要命。如果你不去理會它,根本不要在意,就是不要把這樁事情放在你心上,這叫不在意。意裏面只有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一個月、二個月自然就好了,病就沒有了。這就是現代科學家所說的「以心控物」,我們的意念決定能控製物質現象。我們做不到,就是我們在這方面功夫不到家,我們還把這個病念念不忘,或者是怕病變重了,或者是希望這個病好。你看看,你都沒有離開,意沒有離開這個病,所以這個病去不了。意裏頭沒有病,你的身體就沒有病。你在意不在意!這句話要真正把它聽懂,在意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其它的統統不能在意,意裏頭有這個東西不好!

  世出世間一切法用什麼心態來對待?隨緣,恒順衆生。這個衆生是廣義的,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衆生,自然現象是衆生,心理現象是衆生,物質現象是衆生。衆生的範圍包括太大太大了,虛空法界都是衆緣和合而生。恒順衆生,人事環境隨順它,物質環境隨順它,自然現象隨順它,都不要在意,妙就妙在這一招。意裏面只有阿彌陀佛,真正能做到,你得大自在。很多人說有災難,要不要想到我怎麼樣避這個災難?不需要。爲什麼不需要?你意裏頭沒有災難,你要避它幹什麼?如果還要來有應對這個災難,我們意裏頭沒有離開災難。那災難真來了,我雖然沒有想它,災難真來了,我什麼准備也沒有,怎麼辦?到時候沒有水怎麼辦?沒有糧食怎麼辦?沒有衣服穿怎麼辦?到時候佛菩薩都給你送來了,你真的沒事。虛雲老和尚朝山,病倒在曠野,一個人也找不到,你看文殊菩薩就來了,把他照顧很周到。一個星期、十天病完全好了,他又可以繼續去朝山去。我們沒有這個信心不行。虛老和尚有感應,只要我們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其它的都不在意,阿彌陀佛就念念都照顧我們。

  我們是得佛菩薩照顧好,還是自己想方設法來准備迎接災難好,哪個好?災難真的來了,我們怎麼想還沒想周到,還有沒有想到的地方。所以想來想去還是讓佛菩薩照顧的好,他來照顧無微不至,我們自己別操心。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這個重要!不可以有絲毫懷疑,不可以有絲毫執著,真正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當然最好的意念,我一心一意專求往生。到時候佛不讓你往生,不帶你到極樂世界去,那是什麼?那就是佛賦予你的任務。佛認爲你還可以幫助災難之後的苦難衆生,你得留下來,行菩薩道。不是這個理由,沒有必要再住在世間。這個道理要懂,不能不懂。所以這段講的意思好,一念覺是佛界,一念迷,衆生界。

  「彌字,行義。斷人法二我,證生法不空,至佛果故。」彌是有行的意思,阿是因,彌是行。行怎麼樣?斷就是放下,人我,就是自己,知道人我是假的,法我也是假的,人跟法都是現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講得很徹底,「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四相前面兩個是我相,後面兩個是法相,人法都不可得。人法從哪裏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從念頭來的。念頭也是假的,《金剛經》的後半部,「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見就是念頭。見,能生能現,我法是所生所現,能所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放下要放得徹底,念頭都沒有了,這就是佛的境界。難,真難!佛有善巧方便,讓我們心裏頭留一個念頭,一切念頭放下,留一個,這一個就是阿彌陀佛,那就方便太多了!心裏頭只有這一念,其它的雜念全放下,四相、四見統統放下,只有阿彌陀佛,你決定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你決定成佛,爲什麼?四相四見放下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實報莊嚴土。你不會在同居土,也不在方便土,你在實報土,爲什麼?你有金剛般若智慧。

  彌,行義,行是修行。斷人法二我,真放下了。證生法不空,生空、法空是從體上說的,生是衆生,法是諸法,生不空、法不空,這是從相上看的。相有性空,空有是一不是二,空是真空,有是假有、是幻有,佛經上也稱爲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所以空、有還是一個意思,你看得都沒錯,這叫佛知佛見,這條道路、這個行法通佛果故。

  「陀」這個意思是「果」的意思。「示」,示是顯示。「不二」,不二就是一心、就是一如。整個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給你講真相就是不二,就是「一心如如理智」。誰看出來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看出來。看出來的人,所以在一切諸法當中,上到佛界,下到阿鼻地獄,決定不會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什麼境界?惠能大師開悟所說的第四句話,「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句說的是什麼?是自性本定,自性從…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