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法子。邊見是對立,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物對立,這個對立也放不下。換句話說,放不下我們就入不了佛門。五種見惑斷盡了,才證小乘須陀洹果,初果,算是你入門了;在大乘,十信位菩薩初信位,這入門了。如果沒有證得這個地位,你沒有入佛的門,因爲初信是佛教小學一年級,你沒有入這個班就沒入門。沒入門學佛那是在門外,好比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還沒有資格上一年級。
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然後才曉得這個法門殊勝。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叫帶業往生,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四果羅漢、不是十信菩薩。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真帶業,甚至于五逆十惡、毀謗大乘,帶這麼重的罪業,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到極樂世界就提升了,升等了,升到連你自己都不敢相信。得到彌陀本願功德加持,把你提升到等同法身菩薩;你不是法身,但是你跟法身菩薩平等,有法身菩薩的智慧,有法身菩薩的道力,有法身菩薩的神通,有法身菩薩的享受。到哪裏去找!除這一家之外,你再都找不到了。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不能不歡喜,不能不死心塌地認真學習。
「並爲我等亦可輾轉教導衆生,普令度脫而喜」。這是現前,我們今天聽到了,我們今天讀到這個經文,就在現前我們也可以勸一切有緣衆生,勸他讀誦《無量壽經》,勸他聽《無量壽經》,勸他念佛求生淨土。「是故此喜,世所未有,故曰大歡喜」。我們現在還沒到極樂世界,也能夠幫助阿彌陀佛去攝受衆生,所以這真歡喜。歡喜,他就有表現,你看下面,「持華供佛」:
【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
這供佛,表對佛的恭敬。『蓋』是寶蓋,用寶蓋獻佛。『作禮』是禮拜,「禮敬供養,表衷心敬信。故上諸句,表至心信樂」,就是聞說歡喜,他自然有這些表示。不但有表示,他發願,底下這一科,「皆願如佛」。
【卻坐一面聽經。】
供養、禮拜之後,坐下來『聽經』。
【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沒說出來,心裏這樣想著。「卻坐聽經」這四句經文,「表希求佛智,聞法無厭足」。爲什麼?法喜充滿。我們在這一生,如果沒有聞到佛法,我會想到這個日子怎麼過,人生太苦了!在這個世界,每一天自殺有多少人?我相信天天都有,沒人去統計,要統計一下,我相信數字很驚人。爲什麼自殺?活得太辛苦了,沒有快樂可言,不想活了。非常可惜,這些人沒有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個個都成就了,這個不是假的。希求佛智,聞法無厭,「並皆發願作佛」,雖然沒說,心裏有這個念頭,要發願作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見賢思齊」,願我自己的「大願、大行、大慈、大悲、大智、大力,如是一切,皆能如阿彌陀佛」,希望能修學得跟阿彌陀佛一樣。「住真實慧,攝淨佛國,普利有情」,這是阿彌陀佛的成就,你看十二個字就講圓滿了。阿彌陀佛住真實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攝淨佛國,這個攝就是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的攝受成就了,成就極樂世界。成就極樂世界不是自己享受,是普利有情,普遍清淨平等。無論是哪一道的衆生,無論是哪個階層的衆生,只要你肯信,真信、真願意到極樂世界,統統攝受,一個都不漏,普利有情。「是即真發菩提心也」,這是真正菩提心的成就,四十八願就是菩提心,願願都是圓滿的菩提心。
「故我等聞經之人皆應如是」,這句話是黃念老說的,我們今天聽到這部經、讀到這部經,應該像阿阇王子一樣。「信樂禮敬,發無上心」,要跟王子一樣,我們信、我們歡喜,對極樂世界禮敬,對阿彌陀佛禮敬,對所有一切往生大衆禮敬,我們自己要發心跟進。這些人心裏動這個念頭,佛就知道了,「佛即知之」,念頭才動佛就曉得。這句話我們不能夠輕易看過,一定要知道,我們今天動這個念頭佛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起心動念,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說「周遍法界」。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發射臺,我們起心動念這個波動發出去,一切諸佛都收到、都清楚,你是善念、惡念,什麼念頭他統統曉得。賢首大師告訴我們依正二報,正報是指念頭,依報是我們的色身,我們色身的狀況佛也一清二楚,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你有深信切願,阿彌陀佛能不加持你嗎?肯定加持。你不要操心,不要爲這個色身,你的色身阿彌陀佛念念都照顧到,所以就不要操心了,你多自在!
這些話,六十年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老人家告訴我,只要真正發心,爲續佛慧命、爲正法久住、爲弘法利生,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你,你不要再操心了。我聽老師的話,我相信老師的話,我相信老師不會騙我,我就真的這樣做了,真的把身心、生命統統交給阿彌陀佛,不再爲這個身體操一點心。可是我不操心,有很多人替我操心,我沒法子,我得恒順衆生,不恒順他不高興,恒順衆生。恒順衆生有些時候要吃一點苦頭,那沒辦法。其實佛真照顧,不是假的,照顧一輩子。所以一定要相信,不能有絲毫懷疑。我們看這段經文:
【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
就是將來他們都會作佛,這就是授記。我們看批注,『佛即知之』者,「如來悉知悉見」。《還源觀》上講得很清楚,我們對這句話一點都不懷疑。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身體狀況,佛一清二楚,比我們自己還清楚。「《觀經》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念老引用《觀無量壽佛經》來解釋經文。《觀經》說諸佛如來,不但是阿彌陀佛,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是法界身。這法界是什麼?就是法身佛,法身沒相。法身在哲學裏面講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所以說入一切衆生心想中。用心想也就代表了物質,因爲物質是心想生的,沒有心想就沒有物質現象。這是給我們講理,你明白這個道理,底下說「是以人心與佛心,無毫厘許間隔」,它是一個心、一個自性、一個法身。大乘經上我們念過,佛說「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它不二!十方是講空間,叁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共同一法身,這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一點差別都沒有。「故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念頭才起佛就知道了,我們起個善念佛知道,我們起個惡念佛也知道,我們想作佛佛知道,你要想貪瞋癡慢佛也知道。可以騙自己,騙不了諸佛如來,騙不了諸大菩薩,甚至于騙不了阿羅漢。凡夫很可憐,靠得很近的鬼神都知道,你起個善念鬼神尊重你,起個惡念鬼神討厭你,連鬼神都曉得。
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問題就能解決了。起心動念純淨純善,起心動念不要去想自己,想自己怎麼樣?增長我執,錯了。天天想這個身體,增長身見,身見怎麼能放下!天天增長。真的曉得之後,不再想身體了,身體交給阿彌陀佛,你就得大自在,不要再去理會它了。量子力學家們提倡「以心控物」,就是這個道理。自己得到重病,把身體交給佛菩薩,病不管它了,不再想它。也不想有病,也不想無病;也不想病好,也不想病不好,根本就不理它,一心專注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過幾天病就好了,沒有了。爲什麼沒有了?因爲你不想它,它就沒有了。你想它,它就有;不想它,它就沒有,這就是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大小乘經裏頭都有,佛不騙我們。
念頭諸佛菩薩全知道,身體狀況諸佛菩薩也知道,爲什麼?身體也是波動現象所産生的物質現象。物質現象也剎那剎那的在波動,它不動物質就沒有了、就不見了。頻率很高,就是速度很快,一秒鍾一千六百兆次,這麼高的頻率,它才動也是周遍法界,而且出生無盡。換句話說,我這個物質身體健康狀況,佛菩薩也是一清二楚。我不要這個身體了,我把身體都交給佛菩薩,付托給他,我就沒事了,這就自在。何必心裏頭裝個身體?心裏要裝的,要裝阿彌陀佛。連我這身體都不放在心上,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爲什麼?我想到極樂世界去。要到極樂世界去,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說得好!你想到極樂世界去,你常常想著阿彌陀佛,常常念著阿彌陀佛,你一定會見到阿彌陀佛。現前可以見,將來一定見,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見。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大衆發心」,沒說出來,「佛即知之」,佛知道,而且馬上給他們做證明,印證,這叫授記。『是王子等』,他們這五百個人,『後當作佛』,「乃爲授佛記也」。佛的話沒有假話,決定是真實的,這些人將來肯定作佛。「是表願力不可思議。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彌陀以四十八願接引衆生。一切皆賴信願行爲資糧而登彼岸」。這是講淨土宗,一切都要依賴信、願、行這叁個條件;要真信,沒有懷疑,要切願,除了極樂世界之外什麼也不想,行,我就專念阿彌陀佛。讀《無量壽經》也是念阿彌陀佛,學《阿彌陀經》還是念阿彌陀佛,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決定不改變。「是故省庵師雲:修行急務,立願居先」。修行最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發願,爲什麼?願,你有方向、你有目標;你要沒有願,修行修得再好,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世間人講志願,人要立志,佛法講立願,叫發願,發願跟立志是一個意思。我立定方向目標,一生勇猛精進,一天一天接近這個目標歡喜,知道自己有成就。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相值緣勝」,相值是遇到。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彼于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爲我弟子。今供養我。複相值也。】
這是釋迦牟尼佛說出阿阇王子這一批人跟佛的因緣。『彼』是指阿阇王子、五百大長者,他們在前世修菩薩道,時間很長,『無數劫來』,他們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可見時間長,善根深厚。『迦葉佛』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沒成佛,釋迦是菩薩,他們是釋迦菩薩的弟子,今天他們來供養,又遇到了,『複相值也』,又遇到了。他們不知道,阿阇王子他…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