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九集) 2012/3/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5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六百零九頁第一行,「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這十七種莊嚴出在《往生論》,我們學到十叁種,我們今天再從第十四看起:
「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偈言: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受用是我們每個衆生念念不忘的,受是享受;用,用現在的話,這就是生活。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受用,太多了,說不盡。在這個世間總的來說,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物質上的受用,另外一類是精神上的受用,兩種受用我們都要求。現在一般人只享受到物質方面的受用,精神受用疏忽了,所以富而不樂、貴也不樂。貴是在社會上有崇高地位的人,有權有勢的人,富是擁有億萬財富的人,他們的生活不快樂。那是什麼原因?精神生活的受用缺乏。雖然有種種文藝表演,讓他們常常去欣賞,那依然是物質,沒有涉獵到精神。真正精神生活是智慧、是德行,這樣的生活遠遠的超越世間人的享受。
在大乘法裏面,古人有句話說,「世味哪有法味濃」,這就是世間的享受、受用比不上佛法的享受。就像方老師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指的是什麼?享受就是此地講的受用,是精神上的享受,是靈性上面的享受,這個高!超出世間太多了,別說人間比不上,天上也不能比。天有二十八層天,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比不上法喜、都比不上法樂。法樂在哪裏?法樂完全在修學當中你所體悟到的、你感受到的,教下常說煩惱輕、智慧長,這真快樂。真正達到煩惱輕智慧長,在世法裏面你也能得法喜。即使在現前的社會環境,你依舊每天生活在歡喜當中,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種生活真正的幸福快樂。古諺語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爽朗、快樂,天天都是喜事,天天充滿法喜,樂此不疲。這個法喜從哪裏來的?接受佛陀教誨而來,讓自己的身心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融合成一體。這個裏頭真樂!如果不是真樂,誰肯幹?
我們得不到法喜,這個地方講的佛法味,佛法的滋味你嘗不到,那是因爲你迷在世間愛欲之中。愛欲兩個字,欲是真的,愛是假的,你那種愛在佛法裏面講是貪愛,就是貪,愛欲說穿了就是貪欲。貪裏頭沒有愛,自己以爲有,錯了,不是愛,那是貪。爲什麼?貪圖眼前七情五欲的享受。這個享受的時間很短,後面的果報決定是叁途六道。現在人不相信有叁途、有果報,不相信;實際上他也不是不相信,他半信半疑。只圖眼前、面前之樂,沒有想到明天,沒有想到後世,只圖眼前;後面,後面還沒到,那不要去理它。後面果報一旦現前後悔莫及,那真叫苦不堪言。
極樂世界不一樣,人人都愛樂佛法味。爲什麼?有人教。中國的古社會,教的人多,榜樣多,人人都知道修善積德,人人都懂得「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兩句話,我們把「家」換成一個「身」字,意思就更深刻,積善之身必有余慶,積不善的身必有余殃,不是病苦就是災禍。這兩句話是孔子在《易經.系辭傳》裏面說的,我們相信,夫子自己所說的,他老人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兩句話是遠古老祖宗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夫子用文字把它記下來流傳給後世。中國自古以來每個人都有這個概念,知道要修善、要積德,每一個家庭重視,每一位前輩重視,不但言教而且身教,做出榜樣給大家看。
中國人對老祖宗的教誨疏忽了,是在清朝的晚期,慈禧太後執政,這個時候西方文化傳到中國來,中國人感到稀奇,由好奇産生了佩服、敬仰。老祖宗沒有教我們這些東西,認爲老祖宗疏忽科學,認爲老祖宗不懂科學,認爲老祖宗不如外國人。對老祖宗那種尊重、敬愛,那個感情就淡薄了,這就疏忽了。雖然有人教,也有些榜樣,年輕人不相信了。我們老祖宗教人,對人要信實,對人要相信、要實在,但是科學教人懷疑。科學的懷疑是對一切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怎麼産生的?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講的是這些懷疑。中國人體會錯了,把這個懷疑帶到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全都懷疑。晚清末年說的人還不少,聽的人、真幹的人愈來愈少;到民國來之後,講的人都沒有了,我們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全是西方的理念,全是西方的邏輯。這樣,我們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文化幾乎完全喪失殆盡,這個麻煩大了。
今天西方科學發生問題了,造成社會混亂,地球到處的災變,束手無策,不知道怎麼好,沒有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西方有一些聰明人,到中國來找,到印度去找,向這些古老國家古文明裏面去找,看有沒有解決的方法。但是聖賢教育、古老祖宗智慧用懷疑的心態你找不到,必須是要用真誠、恭敬才能得到,今天找一個真誠恭敬的學生可不好找!一分真誠得一分利益,十分真誠得十分利益。即使今天發心,在古籍裏面去搜求,不具足恭敬心。依舊用懷疑的態度,找它來試驗試驗,看看有沒有效果。這屬于科學的精神,沒有通過實驗都存疑,不能完全相信;通過實驗證明,這才可以相信。
中國東西有沒有證明?有。什麼證明?曆史是證明。可是學習中國曆史的人,展開曆史他是什麼觀念?這後人寫的,未必是真的事實。對曆史懷疑,于是對古人的智慧也懷疑。這個關口不能突破,我們要化解沖突、促進社會安定,尋求和諧盛世的出現,有一定的困難。好在中國曆史根柢深厚,淵遠流長,雖然疏忽了兩百年,還不算是很長的時間;換句話說,有恢複的可能,端在人爲,看我們怎麼去做。讓社會大衆都來做,難,做不到;如果真有善根深厚的,叁、五十個人沒有問題,這叁、五十個人如果遵循老祖宗求學的心態、方法、經驗,一定有很好的效果。第一個,對古籍不懷疑,不容易做到。第二個,真誠恭敬心去學習。這個理很深,不是科學能探測到的,這是心性的學問。真誠到極處,中國人常講至誠感通,跟什麼感應?古人說跟老祖宗感應、跟佛菩薩感應,信仰宗教的跟神感應。有沒有道理?有。但是真正感應,那個通是什麼?是跟自性的感應,自性是真心。換句話說,一切問題不在外頭,外頭沒有問題,全在自己一個真心,真心覺了,問題就解決,真心迷了問題就一大堆。唯有真誠恭敬能夠開發真心,迷惑顛倒是障礙真心。現在有不少宗教在說,神性就是真心,真心就是神性,這個話說得有道理,大乘經教也是這樣說法。
所以,只要明心見性,他的受用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真的成就莊嚴受用功德。科學這種精神,這個理念、方法,自性裏頭的受用他永遠得不到。也就是,從內心他找不到東西,他完全從外面找,所研究的對象都是外面,他不研究自心;他們崇尚物理,並不重視心理。古聖先賢跟佛法,跟他們走的路子恰恰相反,佛法跟傳統都是向內,不是向外,向內求才真能解決問題。
我們最近,看了美國夏威夷土著修.藍博士的一些數據,夏威夷古老的傳統有,他們現在用新的知識把它重新修訂。修訂之後,他們的理念完全從自心,肯定認爲外面沒有問題,一切人事物統統沒有問題,問題全發生在自己念頭上。念頭不清淨,我心念頭不清淨,外面環境就不清淨。所以他們的方法是清理自己,把自己理念不善的部分,特別重視不善的記憶。你看到的事情、聽到的事情,接觸到所有一切不善,你統統把它儲存在心裏,他們叫下意識,在佛法裏面叫阿賴耶的種子,儲藏在這個裏面。你常常回憶,常常去想它,愈想愈煩惱、愈想愈生氣,這都是你自己找來的,與外面確實不相幹。所以他的方法,把自己心裏面所有不善全部清理出去,最後讓你的心歸到零。零是什麼都沒有,這個時候你的清淨心得到了,清淨心生智慧。跟佛法講的道理,很接近。
心不清淨,哪來的智慧!一天到晚念頭很多、妄想很多,他的生活就愈來愈苦,環境是愈來愈糟。他們雖然沒有講到明心見性,但是把自己的靈性大幅度向上提升,這是事實真相。確實提升他自己的靈性,真的解決很多問題。第一個身心健康的問題,家庭和睦的問題,事業成就的問題,居住環境安全的問題,他都能解決。全從自己內心,他知道意念能控製物質現象,也就是佛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佛講得多清楚。這就是說,佛不承認外頭有東西,爲什麼?一切法從心生,是從你念頭生的,你念頭善,沒有一樣不善;念頭不善,一個善你都找不到。
所以,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各種行業裏頭他搞哪一種?他搞教育、他搞教學,用教學爲手段,達到幫助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目標。我們看到了要知道學習,真有效果。所以佛的法味濃,但是一般人沒嘗到。爲什麼沒嘗到?他煩惱習氣太重,經聽了很多,也很歡喜,他依然放不下。不是不願意放下,他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這就是煩惱、習氣太重。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經教的熏習。熏習,最好還是接受老祖宗教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當我們不能放下的時候,要在經教上加強;能放下的時候,我們在修持上加強。修持上做什麼事?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做出榜樣給大家看,讓大家看到我們確實改變了;沒有學佛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學佛之後是什麼樣子,非常明顯的改變。這就是《還源觀》上四德第二句所講的「威儀有則」,我們做好樣子給人看。
這個時候清淨平等覺現前,法喜充滿,真正生歡喜心,像這裏偈子所說的「愛樂佛法味」,愛是喜歡,樂是愛好。佛的法味,可以說世出世間一切味比不上佛法味,尤其是大乘,尤其是《無量壽》,《無量壽》的法味確確實實盡善盡美。「禅叁昧爲食」,養我們的身心,不需要飲食,是禅定、是叁昧。禅就是叁昧,叁昧就是禅,用這個來養我們的身心。禅叁昧生智慧,禅定功夫深,必定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下面第十五,「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