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生到死這是一個生滅,不是的,它念念不住。在攝影機裏面看到的是念念不住,你能夠連續把這個鏡頭整個錄下來,錄下來的是什麼?依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鍾一千六百兆個照片。一秒鍾,從一秒開始到一秒結束,一千六百兆張,你看看張張不一樣,念念不住。它不是一個完整的東西,根本就不存在,那個念頭存在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它就沒有了。現在科學家見到了,告訴我們這個念頭的現象,他說念頭生起沒有理由,好像突然現前,但是立刻就消失,這是念頭的現象。所以念頭存不存在?不存在,叫妄念。真的念頭那就永遠存在,不會變那就是真的,真的是性。就不叫念、不叫妄心,妄心是念頭,沒有念頭的時候真心。可是念頭?念頭是從真性起的,是真性生起的,真性能生能起。所以真性雖然空,不能說它無,不能說它什麼都沒有,它樣樣具足,這就是假觀。
「若觀一法即一切法,假觀也」,這個一法是什麼?《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我們今天科學家所講的微中子。微中子是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阿賴耶的相分,這是一法。所有一切法都是它組成的,它是物質裏頭最小的,基本的物質,聚集在一起,産生我們肉眼能看得見、能摸得著的物質。微中子,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是一個電子。電子我們看不到的,是原子裏頭的,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一個電子把它分開,是一百億個微中子。那麼小的一個微中子它具足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它具足。觀世音菩薩用慧眼看到了,「五蘊皆空」,五蘊皆空是從這個地方說的,這講得究竟、講得圓滿。基本粒子五蘊皆空,它組成東西當然還是五蘊皆空,全是假的,一樣都得不到的,這假觀。
「觀一切法即一法」。整個宇宙裏頭這些色、心,五蘊裏面的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是念頭。一切法都是這一法組成的,基礎就這一法,這一法五蘊皆空,這空觀。這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屬于空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中觀」。這個非是不能講,不能說一,不能說一切;它是一,它也是一切。你對于一切法,不要起心動念、不要分別執著,這叫中觀。「空觀破見思惑,證般若德」。知道一切法空,你的見惑破了,你的思惑也破了,就是說你錯誤的看法放下了,錯誤的想法也放下。錯誤的看法,佛教初學把它分成五大類,身,第一個是身。第二個是對立,邊見,二邊對立。沒有對立,一切法是一體,哪來的對立!成見沒有了,成見,一般人講主觀觀念,就是我以爲怎樣怎樣,我想怎樣怎樣,這主觀觀念,這全是錯誤的。這些東西,空觀都能幫助你,這些東西放下,心清淨了,清淨心生智慧,叫般若德。「假觀破塵沙惑,證解脫德」。知道萬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就解脫了。爲什麼?你不再執著,不再想占有,不再想控製,你得大自在。「中觀破無明惑,證法身德」。能所二邊都放下,法身就現前。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圓滿的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證得法身。
「叁觀既即一而叁」,一而叁,叁而一,但是叁種迷惑「豈前後而破」。這叁種迷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上上根人一破一切都破。惠能大師這個例子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他同時破的,沒有次第。所以「叁德」,叁德是法身、般若、解脫,「非次第而證」。「說之」,說有次第、有先後,「理非次第」,在理上講沒有先後,我們說有次第,理非次第。「由證叁德,即入初住」,他在菩薩位子上什麼地位?初住位,這是圓教,圓教初住他就超越十法界,他不住在十法界。他住哪裏去?住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裏面稱爲法身菩薩。天臺大師稱他爲「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他是真佛,不過沒有到圓滿。爲什麼沒有圓滿?現在我們很清楚知道,他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斷了,他還有習氣,習氣要斷盡,實報土不見了。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別去留戀,不是真的,也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土例外,所以實報土也是虛妄的,在實報土裏面斷無明習氣。無明的習氣實在講它不障礙一切法,它就障礙自性,你回不了自性。自性就是常寂光土,它就障礙你,你回不了常寂光;必須無始無明習氣斷幹淨,自然回常寂光,回常寂光是《華嚴經》上講的妙覺如來。
法身菩薩四十一個等級,等覺最高,等覺再提升,那就是習氣斷盡了,就證妙覺,妙覺就回常寂光,實報土不見了。但是,他雖然回常寂光,依然在實報土現身,實報土現的報身如來。爲什麼會現身?實報土裏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他有感應,法身菩薩有感,如來有應。方便土、同居土裏面衆生與他也有感,他在同居土、在方便土現應身。還有十方念佛的人,天天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的法身就起感應道交,我們這裏念他、想他,他就有應,這個應是化身。化身無量無邊,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有應,化身。我們往生的時候,化身來接引,化什麼樣的身?你喜歡什麼樣的身他就現什麼身。于是,我們要懂得一門深入,我們平常供阿彌陀佛供一尊,這一生當中就供這一尊,我們這個像就很熟悉。往生的時候我們見到阿彌陀佛就是這尊像,你看我天天想你,真的把你想來了,你一點不懷疑,就跟他去了。如果你供的像很多,都愛好,到時候阿彌陀佛現哪個像?這一下錯了,錯了機會就失掉了!這個很重要。所以一尊像好,心裏頭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會感得阿彌陀佛接引現這個化身來。
我們早年,叁十多年前,有那麼一個道場,景美佛教視聽圖書館。有一個趙默林老居士,他收藏有一尊佛像,放在家裏,是個古董,告訴我有叁百多年曆史,白瓷的。我們那個時候圖書館沒有佛像,他就把這尊佛像送給我,我們就供這個像。瓷的,怕打破,臺灣地震很多。好在它裏面是空的,所以我們這個佛像座子是個很重的木頭做的,很重,是個好的木材。當中做一根棍子,佛像坐在那裏,怎麼樣都不會倒下來。那我們常常旅行,怎麼辦?所以我就佛像照照片,照片攜帶方便,無論到哪裏都可以帶。永遠就是供這一尊像,看這一尊像,這個像就深刻了。阿彌陀佛要給我現身,無論現什麼樣的身,化身一定是這個像。報身的像那就像《觀經》上所說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身高大,跟半邊天一樣,那現的是報身,無比的莊嚴。我們心裏很清楚,這是阿彌陀佛的報身。後面說,「上根之人,唯用一法」,這一法就是這初觀。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發真正菩提心。梵語菩提,華言道。初起大志,造趣所期,名之爲發。不依偏權之教,而依圓實中道妙境,名曰真正」。這個批注裏頭有,「偏權圓實,謂藏通別叁教爲偏」。天臺講四教藏通別圓,藏教、通教、別教這都叫偏、都叫權,權是方便法;圓教這是圓,圓滿,這是真實。我們依什麼?要依圓教。藏是小乘,通是大乘開頭,藏是在阿含,通、別是方等,圓教這是大乘,《般若》、《華嚴》、《法華》。一定要依圓教,天臺是依《法華經》,這叫真正。「菩提即所期之果」,我們希望得的果報,「妙境即所行之路,心即能行能趣之心」,這裏頭最重要的,一個心、一個境,境是修行的心,心所現的。菩提是正覺,我們希望到達的果,妙境是所行的路,這個境界有聲聞的境界、有緣覺的境界、有菩薩的境界、有如來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如來境界,就是同居土、方便土都是如來境界。所以彌陀發的四十八願,第二十願裏面講,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皆就全部都是的,同居土裏頭下下品往生到實報土等覺菩薩,都是阿惟越致。這就說明它真的是圓教,真實境界。
阿惟越致翻作不退轉,裏面包含叁種,第一種位不退,第二種行不退,第叁種念不退。這叁種不退,阿羅漢證得位不退,菩薩證得行不退,法身大士證得念不退,念念趣向佛果。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叁種不退轉你同時得到,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十方諸佛剎土沒有這個說法的,只有極樂世界有,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力加持的。換句話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就有能力、有智慧、有神通、有道力,跟十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衆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跟你有緣的衆生,無論是善緣、是惡緣,善惡不要去理會,就是有緣。他有需求、他有願望你全知道,你就能用你自己神通、道力跟他起感應,他有感,你就有應,幫助他!我們跟諸佛菩薩有緣,諸佛菩薩對我們有沒有應?有。爲什麼我們不知道?感應有四種,有顯感顯應,這是我們知道的,所謂有求必應,很明顯的,我們知道。第二種,我們是顯感,求佛菩薩加持,佛菩薩冥應,冥冥當中來應、來幫助,我們自己不知道。
第叁種是冥感,我們自己並沒有發心求佛菩薩,但是我們的困難、我們的希求佛菩薩知道,他自動就來了。他這個冥感,也有顯應、也有冥應,顯應的時候我們遇到,沒有求佛菩薩,佛菩薩來了,見到了,他顯應。我們在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現身。像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感應的生病,他可能沒有求,但是文殊菩薩知道了,化身,化一個乞丐來照顧他、幫助他。十幾天把他的病養好,體力恢複了他再去拜,這乞丐不見了。第二次生病又遇到這個乞丐,碰得這麼巧,又遇到他。請教他尊姓大名,他告訴老和尚,他叫文吉。問他家鄉在哪裏,他說家就在五臺山,就是你要去的地方。還告訴他,你到五臺山,五臺山的人都知道我。老和尚拜到五臺山,就打聽這個恩人,兩次生病兩次照顧,沒人知道。到寺廟裏面一問,廟裏人告訴他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你看一路都是菩薩在照顧他,你沒有需求,他暗中保護,真正遇到困難,他現身來幫助,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我還遇到一個感應,是抗戰期間,我在貴州銅仁讀書,我們校長周邦道先生他的夫人。抗戰勝利之後,學校解散了,交給當地繼續去辦學,就是現在的銅仁第一中學。我們周師母住在南京…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