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了,這十條有沒有?沒有,沒有要趕快叫它生出來,「令生」。「謂諸善法,若未生時,當精勤一心勇猛,令其發生」。希望善能出現,像諸佛菩薩、像阿羅漢一樣。已經生的善,日常生活當中,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起心動念沒有貪瞋癡慢疑,這善!已經有的要叫它增長,「謂諸善法,若已生者,當精勤一心修習,令其增長」,這就是善。善沒有生,趕快讓它發生;已經生的,要讓它不斷向上提升。四正勤,它的大意是教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就是什麼?這叫真幹,成功的秘訣。劉素雲居士,許多人問她,妳怎麼成就的?她說我只有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聽誰的話?聽佛菩薩的教誨,這些經教裏頭教我做的我真做,像斷惡我真幹,修善我真幹。沒有生的惡,真能把它控製住,叫它永遠不生;沒有生的善,我一定要做,要真幹,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斷惡修善要這麼幹法。
第叁段講「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就是放下,放下就如意了。中國古時候富貴人家手上常常拿個如意,你看古人的畫,做大官的手上拿個如意,大富長者手上也拿個如意。如意什麼意思?你看如意的頭彎過來的,那叫回頭,回頭就如意了。他拿在手上常常看到回頭、回頭,就是提醒自己要回頭,回頭是岸,回頭就如意了。就是幹什麼別過分,見好趕快收,這就對了,不能有貪心;不善的,見好也收,不再有瞋恚心。所以如意是表法的,這個要懂,它代表什麼意思,叫回首如意。你看,「謂所修之法,如願滿足」,這個如意也代表知足常樂,很容易滿足。釋迦牟尼佛一生給我們做實驗,你看他老人家的生活,一生生活,每天出門去托缽,吃飽了就滿足了,不想明天,明天沒事,還沒到,也不想過去,活在當下。想前也想後,煩惱太多了,那消耗能量太大了,你當然有痛苦、有煩惱。過去、未來統統不想,這當下多快樂!
你看人的快樂從哪來的?完全控製在自己手上,只要前後都不想了,現在怎麼會不快樂!爲什麼不要想?因爲是虛妄的。你想過去,過去已經過去,再也不會回來;未來,未來還沒來,你想它幹什麼!你不叫白操心嗎?諸佛菩薩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生到極樂世界好,爲什麼?時間空間沒有了。時間沒有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我們講叁世,叁世就在當前,就在當下。換句話說,你能看到過去,也能看到未來,全是幻相。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是距離沒有了,你想到哪裏,那就在眼前。在極樂世界要想回到娑婆世界來看看,他馬上就看到,而且就親身在此地。我相信回來觀察的人很多,我們見不到他,他能見到我們,他跟我們的身體不一樣,極樂世界是法性身,居住的是法性土。
四種如意足,第一個是欲,謂希求、羨慕所修之法,「如願滿足」。我們今天所希求的是極樂世界,我們所仰慕的是阿彌陀佛,我們所修的這個法是信願持名,真滿足了,不要再搞別的了,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沒有一個不成就。我們看到、我們聽到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可以說四十八願成就的極樂世界完全爲我們,你要這樣想法,爲我自己,不是爲別人,我們對于阿彌陀佛感恩的心就生起來了,不是爲別人,是爲接引我到極樂世界,成就我去作佛的。我們爲什麼對阿彌陀佛的感恩生不起來這個心?不知道阿彌陀佛對我們是什麼心,不知道。四十八願真學,體會到了,才曉得,原來阿彌陀佛念念沒有舍開我,沒有離開我。我現在要不聽他的話,不依照這個法門修,怎麼對得起他?他不是爲別人,我們這個想法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很多人沒有這個想法,那是什麼?他煩惱習氣太深了,妄想太多了,所以他沒有想到彌陀爲我,他沒有想到。夏蓮居老居士說,彌陀念我,我要念彌陀。現在跟你說個老實話,彌陀念我是真念,我念彌陀是假念。我不是真心念,阿彌陀佛是真心,阿彌陀佛沒有妄心。所以一定要知道,要感恩,要認真努力的去學習。這是欲,如願滿足。
第二個,「精進如意足」。爲什麼不說別的,六度只講精進不講別的?精進是菩薩唯一的善根。凡夫的善根叁個,不貪、不瞋、不癡。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從這叁善根裏頭生的。換句話說,世間所有一切惡法,都從貪瞋癡裏頭生的。今天我們是修菩薩道,菩薩善根只有一個精進。從哪裏看出來?從極樂世界看出來。你看我們讀這部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說法沒有停止過,真精進!沒有說阿彌陀佛哪一天放假,沒有,永遠在說法;也沒有說阿彌陀佛哪一天領導我們打個佛七、念一天佛,沒有;參一天禅,也沒有。那個修行是你個人的事情,佛只是把方法傳給你,道理講清楚,方法講清楚,幹不幹是你自己的事情。可是在極樂世界你不能不幹,爲什麼?每個人都幹,都幹得那麼認真,自己在那裏不好意思不幹。那我們今天娑婆世界,縱然講得再多,現在有電視二十四小時不斷的在傳播,也都像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講,這世間人都不幹。所以你要真幹,別人還譏笑你,學佛可以,別那麼迷。這就是我們的修學環境跟極樂世界相比,差很遠!
這個精進如意,「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不間斷、不夾雜,你看這多重要!跟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方法完全相同。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此地精進如意足。都攝六根是萬緣放下,淨念相繼,淨是清淨心,不懷疑、不夾雜這叫淨念,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相繼是不間斷,佛號一句一句不間斷,這真念佛人。有沒有例子?例子很多,我們都不在意,都疏忽了。哪些人?鄉下那些阿公阿婆,你看他一天到晚拿著念珠,掐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看到他斷過的。你跟他講話,他對你笑咪咪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知道聽進去沒聽進去,反正他就一句阿彌陀佛對付你,那叫淨念相繼。那是真念佛人,真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沒有看懂。看懂了,那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們自歎不如;沒有看懂,沒有在意,也就不會理會他,當面錯過,你沒有看到一個真正精進如意足的,你沒有看到。實際上看到當面錯過,我們不會看,說得難聽的話,有眼無珠,這很難聽。真實的榜樣在你面前,你怎麼沒有看到!
第叁個,「念如意足,謂于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統統要放下,你只記你所修之法,不是所修之法可別去記它,你要記那些東西,記那些東西對你妨礙。世間世世代代多少聰明人,古人有句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這話說得有道理。爲什麼?他學得很多、很雜,他那個念不如意,他那個念不圓滿,足是圓滿。他學得太多、學得太雜,涉獵範圍太廣,這是忌諱!爲什麼?他一生所搞的全是知識,今天人的贊歎廣學多聞,後面的話就不好聽了,不講了。聖賢人教給我們的方法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看那個阿公阿婆,他就一句阿彌陀佛,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那個厲害,頂多叁年,很多叁年不到的,他就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往生的瑞相稀有。他預知時至,他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很多!我們所看到的。確確實實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不認識字,沒有文化,年歲大了,也不能工作,家庭還勉強能過得去,他一天到晚就抱住一句佛號,二、叁年功夫成就了,跟這個經上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相應。所以世間聰明人,確確實實是被聰明誤了,真可惜!不能記東西記得多。
這一次修.藍博士來跟我見面,我覺得我最大的收獲就是他提醒我,要把記憶,他的話說清除,把我們的記憶清除掉,讓這個頭腦空空的。不好的記憶清除掉,好的記憶也清除掉,清淨心就現前了。他說清除,我們佛法說放下,清除跟放下是一個意思。要放下,好的記憶放下,別去想它;不好的記憶也放下,也別去想它,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你到極樂世界了。你想過去甜蜜的回憶,你回不到過去,過去境界不會再來;你想過去不好的,就算了,別再想,愈想愈傷心,愈想愈煩惱,你何苦!統統別想,想阿彌陀佛,對治我們的煩惱,我們確實有方法。
我大概總在應該有二十多年前,我還住在臺灣的時候,差不多叁十年前的樣子。過年,有一個老居士常來聽經,但是有一段時間沒來了,總有半年多沒看到她。過年的時候來拜年,很歡喜,告訴我,他說法師,我現在妄念沒有了。我說那好!一心專念彌陀。她說是。她說現在就一樁事情放不下。我說什麼事?孫子放不下,統統放下了,就是孫子放不下。我就告訴她,妳把妳孫子想成是阿彌陀佛,妳的問題就解決了。天天不是想孫子嗎?孫子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孫子,妳將來就到極樂世界去了。要把自己的毛病統統清除掉,要想善巧方便。這個方法會不會亵渎阿彌陀佛?輕視阿彌陀佛?不是。你用這個方法,你會往生到阿彌陀佛那裏去,阿彌陀佛歡喜,不會說你錯誤,你不錯,要懂這個道理。阿彌陀佛在哪裏?阿彌陀佛在我家裏。阿彌陀佛誰?阿彌陀佛是我孫子。你愛他,你心裏放不下他,他變成阿彌陀佛,你念佛就成功了,善巧方便。總而言之,幫助我們在正道上,這就通了,不在正道上就塞了,前面我們講過識通塞。這是通極樂世界的、通阿彌陀佛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第四是「思惟如意足」,思惟講心,「謂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也」。這是第四個,此地講思惟,有的地方用心,心如意足。心常常念著,跟前面念如意足意思大同小異。常常想著所修之法,不令忘失,也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這個意思。
看下面一段,「五根」。「根」,比喻像植物,植物的根,「能生之義。謂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第一個,「信根」。信爲道元功德母,世出世間法都建立在信這個字的上面,如果不信一事無成,一法不立,一事無成,信比什麼都重要。「謂信于正道」,這不是叫你信別的,信佛法,信大…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