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0集) 2012/4/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7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看叁十七道品第六段,「七覺分」又名「七覺支」,「覺即覺了」,就是覺悟明白,「分即支分。謂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齊」,這七法在我們用功,有時候遇到昏沈,有時候遇到掉舉,掉舉就是心很煩、很亂,妄念很多,這些方法都可以用來對治。用哪一種方法不一定,所以叫支分,不定,什麼方法適合就用什麼方法。第一個是擇法,就是選擇方法,它用途非常廣泛。我們前面所說的,都是在我們一生當中,我們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可是佛法的法門太多,在中國大乘宗派就有八個,八個裏面還有分派,宗下面還分派。這麼多法門裏頭,哪個法門適合我修,這就不能不選擇。佛陀在世不需要,釋迦牟尼佛能觀機,一看就知道我們適合哪個方法,他就傳這個法給我們,所以遇到佛陀沒有一個不得度的。佛總是能滿我們的心願,我們喜歡小乘,他就教我們小乘;喜歡人天,他就教我們做個富貴人,希望到哪一層天他都可以幫我們去;修學大乘的人,這大乘根性,大乘法門很多,決定契機。
可是佛滅度之後,沒人替我們選擇了,自己沒有能力選擇,要靠佛的弟子。佛弟子必須真正有修持、真正有證果才有這個能力,至少阿羅漢以上有這個能力。如果沒有證得阿羅漢的,可以說沒有能力爲我們選擇。我們自己必須用相當長的時間去涉獵經論,多看看,看看哪個方法適合我,適合我的根性,適合我的生活方式,適合我的環境,修起來就方便,這是擇法的根本義。實在沒有能力,佛很慈悲,告訴後世的弟子們,「正法時期戒律成就」,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第一個一千年正法,持戒就能證果,就能得定、就能證果。可是像法時期就不行了,人的根性比不上前人,持戒不能得定、不能證果,那得換個方法,修定,修禅定,所以「像法時期禅定成就」,第二個一千年。這以後就是末法,末法有一萬年,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釋迦牟尼佛普遍爲我們介紹。
我們今天生在佛的末法時期,依照中國人的算法,釋迦牟尼滅度到今年叁千零叁十九年,老一輩的大德都用這個紀年。現在年輕人用外國的紀年,外國紀年今年是二千五百多年,中國的紀年是叁千多年,相差六百年。這個我們也不必費功夫去考證,這個沒有什麼意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不要緊。要緊的無論是照中國算法、外國算法,統統是末法,這是沒有問題的。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佛爲我們選擇的。可是在末法時期,不知道選淨土的人很多,也許佛這個經文沒見過,沒聽說過,在《大集經》上講的,留下來的經典很多。現在的印刷術很方便,經書很容易得到,雖是佛門弟子,修其它法門的人依然是不少。
修淨土,現在真正學淨土的人也不多,淨土是個特別法門,叁十七道品在淨土是叫助道法,就是幫助我們修行的,淨土正修就是真信,真正發願求生,老實念佛。本經教給我們修行方法八個字,「叁輩往生」這品裏面說的,無論是上輩,就是上根、中根、下根方法相同,無不皆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講得很簡單,講得很扼要、很清楚,只要真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真正想往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他說得好!
印光大師讀《彌陀經要解》,佩服到極處。蕅益大師這樣的說法,才讓我們許許多多的迷惑都解除了。因爲我們看到很多鄉下的阿公阿婆,不認識字,一生沒有聽過經,有人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真相信,他就真想去。每天從早到晚,就這一串念珠一句佛號,他念得能不間斷,念個叁年五載他真往生,而且絕大多數預知時至,往生的瑞相稀有。他沒聽過經,不認識字,他怎麼發菩提心?蕅益大師這一解釋,我們這個疑團破了,真信、真想往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好,講得太好了,爲什麼?生到極樂世界,你每天親近阿彌陀佛,你這一生決定成佛,這個太難得了。所以淨土法門稱之爲易行道,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明白,真的是易行道。易行道,我們修了這麼多年連消息都沒有,這什麼原因?我們修得不如法,也就是我們沒發菩提心,我們對淨宗半信半疑,不是真信,想去,但是這個世界又留戀,又舍不得走。不是佛講的話不靈,不是的,是我們錯會了意思,我們沒有真幹。我們跟阿公阿婆比差很遠,他們真幹,我們不是真幹。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我們這一生當中見過,不是假的,真幹真有成就。
「擇覺分」裏面,現在講《無量壽經》這本經書,《無量壽經》在中國有十二次的翻譯;換句話說,有十二種不同的版本。經過這麼多年代,宋之前印刷術沒發明,經本都是手抄的,所以分量很少,很容易失傳。我們十二種本子居然有七種失傳,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五種,在《大藏經》裏面。這五種經文裏面,確實有很多不同,有的說得詳細,有的說得簡略。所以古人看到這個本子判斷,一般常識來判斷,世尊當年在世講《無量壽經》,決定是多次宣講,不是一次。我們知道佛一生講經,沒有重複講兩遍的,都是講一遍,沒重複講的。只有《無量壽經》重複多遍,這是什麼意思?肯定這個法門重要,要不然不必多次講。現在五個本子裏頭,我們不看別的,看願,因爲什麼?這最重要的。五個本子裏頭,兩種是四十八願,有兩種是二十四願,有一種是叁十六願。翻譯如果說一個版本,翻譯不同,不可能願文有這麼大差別。所以這個判斷至少世尊講過叁遍,流傳到中國來是叁種不同的版本,才會有這個現象,要不然不可能。《金剛經》有六種原譯本,你去看大同小異,原本是一個本子,多次翻譯。
世尊對這個法門重視,一而再,再而叁,勸導我們要真信,要發心求生淨土,要認真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不能學多、不能學雜。現在這五種原譯本,五種本子都讀很困難,太多了,分量太多。讀一種意思不完整,因爲還有很多重要的經文,這個本子上沒有,那個本子上有,于是就有會集的必要。第一次會集宋朝王龍舒居士,他會集他看到四種版本,唐朝的翻譯本他沒有看到。唐本裏面有許多重要的經文,他那個會集本裏頭就沒有,所以會集就不完全,只是四種本子,不是五種本子。會集得好,《大正藏》裏頭收了,《龍藏》裏頭也收了。收入《藏經》,就是古來這些祖師大德肯定這個經沒有錯誤,入藏流通,這被肯定的。因爲它不完全,所以清朝鹹豐年間魏默深居士第二次會集,這個會集是五種本子。這個本子我這裏有一本,這個本子就是魏默深會集的,當然比王龍舒的會得好,後後一定勝于前前,它要不能超過前面的,它就沒有價值流通,一定比前面好。
這個本子夏老居士做了校訂,在我想一定是感校訂還是沒有辦法圓滿,重新再會集,是這個本子引起夏老決心重新會集。我們現在用的本子,這是《無量壽經》第九個本子,這個本子才真正算是完美。五種原譯本經文全在裏頭,重複的沒有,遺漏的沒有,全都在其中。所以稱之爲《無量壽經》最完善的版本,讀這一本,就等于說五種原譯本全都讀到。我們這一生有緣遇到,我們上一輩沒有看到,上一輩那剛出來沒多久,本子很少,很多人沒看到。我們的緣、我們的福報就超過前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的善根,我們的努力、修持能不能超過前人?前人沒遇到這個本子也能成就,我們今天遇到這麼完美的本子而不能成就,那就愧對前人。這都是擇法,本子好。
第二個批注好,黃念祖老居士的注子,這個注子不是他的批注,前面印的黃念祖老居士注,這個不妥當,應該是集注就對了。注是他自己寫的,這不是他自己寫的,這裏面的注子,他是從八十叁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注疏裏面的精華,抄來的,以經注經,以祖師大德注疏來批注這個經文。所以這部批注他用了多少參考數據,全都抄在這裏頭,一百九十叁種。這個難得,集經論、古大德批注之大成。他告訴我,花了六年的時間,以後還加修改,加上修改得七、八年完成這部批注,真正了不起。這個批注內容太豐富了,簡直就是一部小藏經,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全都收的有,讀這部批注你就全讀了,真難得。所以我們有緣,跟念老有緣,我們在美國通電話沒見面。他在美國訪問,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他回國之後,沒有多久我就到北京去看他。那個時候在國外弘揚大經會集本,只有我一個,在國內弘揚就是他一個,我們兩個碰到了歡喜,沒有人在搞這部經。
這些年來學這個經的人愈來愈多,國家也承認,我看到中國宗教局印的淨土五經,《無量壽經》就是夏老的會集本,歡喜!等于說政府也選擇這部經,做爲淨宗主要的一部經典,非常難得。所以我們擇法,選擇經典非常重要,這部經我們主修的,其余不同的版本我們可以做參考,遇到經文有疑問可以查。總而言之一句話,先決的條件是斷疑生信,對淨宗決定的信心,堅定的志願,萬緣放下,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就對了。
四念處告訴我們,身心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貪戀;四正勤,斷惡修善是做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四如意足,我用中國一句老話來說,大家很容易懂,「知足常樂」,如意就是樂,知足才常樂。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給我們做出榜樣,知足,真的知足,每天到外面去托缽,日中一食,吃飽了,那個地方都是熱帶,叁衣就夠了,不必用多,晚上樹下一宿。中國人要搭個茅蓬,他茅蓬都不要,樹下一宿。記住一宿,不是二宿,第二天找另外一棵樹,不能找同樣的樹,不准你貪戀。這個樹大樹蔭好,我每天晚上都到這來坐,不行,只可以一晚,第二天換別地方。真的知足常樂做到家!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叁餐飯能吃得飽,衣服能保暖,有個小小的地方可以遮蔽風雨,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叫如意足。…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