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0集) 2012/4/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看三十七道品第六段,「七觉分」又名「七觉支」,「觉即觉了」,就是觉悟明白,「分即支分。谓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齐」,这七法在我们用功,有时候遇到昏沉,有时候遇到掉举,掉举就是心很烦、很乱,妄念很多,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对治。用哪一种方法不一定,所以叫支分,不定,什么方法适合就用什么方法。第一个是择法,就是选择方法,它用途非常广泛。我们前面所说的,都是在我们一生当中,我们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可是佛法的法门太多,在中国大乘宗派就有八个,八个里面还有分派,宗下面还分派。这么多法门里头,哪个法门适合我修,这就不能不选择。佛陀在世不需要,释迦牟尼佛能观机,一看就知道我们适合哪个方法,他就传这个法给我们,所以遇到佛陀没有一个不得度的。佛总是能满我们的心愿,我们喜欢小乘,他就教我们小乘;喜欢人天,他就教我们做个富贵人,希望到哪一层天他都可以帮我们去;修学大乘的人,这大乘根性,大乘法门很多,决定契机。
可是佛灭度之后,没人替我们选择了,自己没有能力选择,要靠佛的弟子。佛弟子必须真正有修持、真正有证果才有这个能力,至少阿罗汉以上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证得阿罗汉的,可以说没有能力为我们选择。我们自己必须用相当长的时间去涉猎经论,多看看,看看哪个方法适合我,适合我的根性,适合我的生活方式,适合我的环境,修起来就方便,这是择法的根本义。实在没有能力,佛很慈悲,告诉后世的弟子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第一个一千年正法,持戒就能证果,就能得定、就能证果。可是像法时期就不行了,人的根性比不上前人,持戒不能得定、不能证果,那得换个方法,修定,修禅定,所以「像法时期禅定成就」,第二个一千年。这以后就是末法,末法有一万年,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释迦牟尼佛普遍为我们介绍。
我们今天生在佛的末法时期,依照中国人的算法,释迦牟尼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三十九年,老一辈的大德都用这个纪年。现在年轻人用外国的纪年,外国纪年今年是二千五百多年,中国的纪年是三千多年,相差六百年。这个我们也不必费功夫去考证,这个没有什么意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不要紧。要紧的无论是照中国算法、外国算法,统统是末法,这是没有问题的。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佛为我们选择的。可是在末法时期,不知道选净土的人很多,也许佛这个经文没见过,没听说过,在《大集经》上讲的,留下来的经典很多。现在的印刷术很方便,经书很容易得到,虽是佛门弟子,修其它法门的人依然是不少。
修净土,现在真正学净土的人也不多,净土是个特别法门,三十七道品在净土是叫助道法,就是帮助我们修行的,净土正修就是真信,真正发愿求生,老实念佛。本经教给我们修行方法八个字,「三辈往生」这品里面说的,无论是上辈,就是上根、中根、下根方法相同,无不皆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叫发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很简单,讲得很扼要、很清楚,只要真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真正想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他说得好!
印光大师读《弥陀经要解》,佩服到极处。蕅益大师这样的说法,才让我们许许多多的迷惑都解除了。因为我们看到很多乡下的阿公阿婆,不认识字,一生没有听过经,有人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真相信,他就真想去。每天从早到晚,就这一串念珠一句佛号,他念得能不间断,念个三年五载他真往生,而且绝大多数预知时至,往生的瑞相稀有。他没听过经,不认识字,他怎么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这一解释,我们这个疑团破了,真信、真想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好,讲得太好了,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你每天亲近阿弥陀佛,你这一生决定成佛,这个太难得了。所以净土法门称之为易行道,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白,真的是易行道。易行道,我们修了这么多年连消息都没有,这什么原因?我们修得不如法,也就是我们没发菩提心,我们对净宗半信半疑,不是真信,想去,但是这个世界又留恋,又舍不得走。不是佛讲的话不灵,不是的,是我们错会了意思,我们没有真干。我们跟阿公阿婆比差很远,他们真干,我们不是真干。真干,没有一个不成就,我们这一生当中见过,不是假的,真干真有成就。
「择觉分」里面,现在讲《无量寿经》这本经书,《无量寿经》在中国有十二次的翻译;换句话说,有十二种不同的版本。经过这么多年代,宋之前印刷术没发明,经本都是手抄的,所以分量很少,很容易失传。我们十二种本子居然有七种失传,现在保存下来只有五种,在《大藏经》里面。这五种经文里面,确实有很多不同,有的说得详细,有的说得简略。所以古人看到这个本子判断,一般常识来判断,世尊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决定是多次宣讲,不是一次。我们知道佛一生讲经,没有重复讲两遍的,都是讲一遍,没重复讲的。只有《无量寿经》重复多遍,这是什么意思?肯定这个法门重要,要不然不必多次讲。现在五个本子里头,我们不看别的,看愿,因为什么?这最重要的。五个本子里头,两种是四十八愿,有两种是二十四愿,有一种是三十六愿。翻译如果说一个版本,翻译不同,不可能愿文有这么大差别。所以这个判断至少世尊讲过三遍,流传到中国来是三种不同的版本,才会有这个现象,要不然不可能。《金刚经》有六种原译本,你去看大同小异,原本是一个本子,多次翻译。
世尊对这个法门重视,一而再,再而三,劝导我们要真信,要发心求生净土,要认真念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不能学多、不能学杂。现在这五种原译本,五种本子都读很困难,太多了,分量太多。读一种意思不完整,因为还有很多重要的经文,这个本子上没有,那个本子上有,于是就有会集的必要。第一次会集宋朝王龙舒居士,他会集他看到四种版本,唐朝的翻译本他没有看到。唐本里面有许多重要的经文,他那个会集本里头就没有,所以会集就不完全,只是四种本子,不是五种本子。会集得好,《大正藏》里头收了,《龙藏》里头也收了。收入《藏经》,就是古来这些祖师大德肯定这个经没有错误,入藏流通,这被肯定的。因为它不完全,所以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第二次会集,这个会集是五种本子。这个本子我这里有一本,这个本子就是魏默深会集的,当然比王龙舒的会得好,后后一定胜于前前,它要不能超过前面的,它就没有价值流通,一定比前面好。
这个本子夏老居士做了校订,在我想一定是感校订还是没有办法圆满,重新再会集,是这个本子引起夏老决心重新会集。我们现在用的本子,这是《无量寿经》第九个本子,这个本子才真正算是完美。五种原译本经文全在里头,重复的没有,遗漏的没有,全都在其中。所以称之为《无量寿经》最完善的版本,读这一本,就等于说五种原译本全都读到。我们这一生有缘遇到,我们上一辈没有看到,上一辈那刚出来没多久,本子很少,很多人没看到。我们的缘、我们的福报就超过前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的善根,我们的努力、修持能不能超过前人?前人没遇到这个本子也能成就,我们今天遇到这么完美的本子而不能成就,那就愧对前人。这都是择法,本子好。
第二个批注好,黄念祖老居士的注子,这个注子不是他的批注,前面印的黄念祖老居士注,这个不妥当,应该是集注就对了。注是他自己写的,这不是他自己写的,这里面的注子,他是从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里面的精华,抄来的,以经注经,以祖师大德注疏来批注这个经文。所以这部批注他用了多少参考数据,全都抄在这里头,一百九十三种。这个难得,集经论、古大德批注之大成。他告诉我,花了六年的时间,以后还加修改,加上修改得七、八年完成这部批注,真正了不起。这个批注内容太丰富了,简直就是一部小藏经,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全都收的有,读这部批注你就全读了,真难得。所以我们有缘,跟念老有缘,我们在美国通电话没见面。他在美国访问,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他回国之后,没有多久我就到北京去看他。那个时候在国外弘扬大经会集本,只有我一个,在国内弘扬就是他一个,我们两个碰到了欢喜,没有人在搞这部经。
这些年来学这个经的人愈来愈多,国家也承认,我看到中国宗教局印的净土五经,《无量寿经》就是夏老的会集本,欢喜!等于说政府也选择这部经,做为净宗主要的一部经典,非常难得。所以我们择法,选择经典非常重要,这部经我们主修的,其余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做参考,遇到经文有疑问可以查。总而言之一句话,先决的条件是断疑生信,对净宗决定的信心,坚定的志愿,万缘放下,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就对了。
四念处告诉我们,身心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贪恋;四正勤,断恶修善是做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四如意足,我用中国一句老话来说,大家很容易懂,「知足常乐」,如意就是乐,知足才常乐。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给我们做出榜样,知足,真的知足,每天到外面去托钵,日中一食,吃饱了,那个地方都是热带,三衣就够了,不必用多,晚上树下一宿。中国人要搭个茅蓬,他茅蓬都不要,树下一宿。记住一宿,不是二宿,第二天找另外一棵树,不能找同样的树,不准你贪恋。这个树大树荫好,我每天晚上都到这来坐,不行,只可以一晚,第二天换别地方。真的知足常乐做到家!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三餐饭能吃得饱,衣服能保暖,有个小小的地方可以遮蔽风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叫如意足。…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