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一集) 2012/4/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7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是清明祭祖的日子,我們在此地以學習十乘理觀「道品調適」,以此功德回向列祖列宗,加持各處的清明法會。今天我們從十乘觀裏面的第六「道品調適」,前面我們學過叁十七道品,講這段就容易了。
「道即能通之義。品類不同,故名道品。」道是道路,道是門徑,有通達的意思。道確實有無量的品類,世尊常常給我們講的叁十七道品,也就是世出世間一切通道歸納爲叁十七類。這叁十七類就世間法來說,能通一切善法,就是通一切善道,在出世間法能通涅槃,涅槃是終極的目標,它通聲聞、它通緣覺、它通菩薩、它通佛道。所以天臺大師講叁十七道品就分爲這四章,藏通別圓四種講法,它門門都通,沒有障礙,最後通至如來的大涅槃。調謂調停,調試,遇到障礙了,用叁十七道品來調適,化解障礙。適是適當、適宜。「從別言之」,從差別來說,有叁十七品。若總而言之,「叁十七品,不出戒定慧,即是以戒定慧而調適也」,戒定慧叁學是總綱,叁十七是別目。《教乘法數》裏頭有個圖表,諸位一看就曉得,這叁十七哪些是屬于戒,哪些是屬于定,哪些是屬于慧,你一看就明了。所以它是從戒定慧開出來的,展開來的。從叁十七品如果再展開,那就是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是開展;歸納起來,戒定慧。
「若修四念處,能生正勤,正勤發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覺,七覺入八正道,是爲調停適當也。」所以它有次第,在淨宗稱爲助道品,爲什麼要助?我們念佛不得力,功夫不得力,要仔細去觀察,什麼地方不得力,出了什麼問題,從叁十七道品裏找藥方來對治。大概總的原則,叁十七道品有總的東西,總就是四念處,這個東西沒放下,所以斷惡修善就沒辦法做得圓滿。四念處我過去講了很多遍,講過天臺大師藏通別圓的四念處,這個大概二、叁十年前,依智者大師的注疏。知道叁十七道品不是小乘專修的,藏通別圓統統都有,連一乘道裏頭也有,圓教是一乘道。
首先,也是最困難的,如何把身見看破,因爲這是所有障礙的根源,就是身。六道衆生每個人都把這個身認爲是自己,這是個錯誤的觀念。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不是我,大家知道,衣服是我所有的。換件衣服,脫掉衣服,你沒有什麼感觸。身要像衣服一樣,我們把它擺脫掉就很容易,一絲毫痛苦都沒有。什麼人脫衣服痛苦?小孩,他喜歡那個衣服,你把它脫掉他就叫喚,他就不喜歡。爲什麼?他執著,舍不得那個衣服,天天要穿在身上。其實,身體真的不是我,身體要是我,死了之後,我沒有了,那誰去投胎?誰去搞輪回?我們修行證果成佛了,這身帶不去,誰往生?誰證果?誰成佛?我,真有我。但這個身不是我,現在我住在這個身上。身好比一輛汽車,我是駕駛的人,現在我在這個車上,我隨時可以離開這個身上,要明白這個道理。
爲什麼說身不是我?我是不生不滅的,我是常住,永恒不變的;身不是的,身有生滅,身是無常的,一分鍾以前的身跟一分鍾以後的身不是一個身。一分鍾時間太長了,現在科學用秒做單位,前一秒的身跟後一秒的身不是一個身。誰知道?佛知道,法身菩薩知道。他怎麼知道?他看到這個真相,看到你是生滅相。不生不滅的在佛法叫自性,在萬法裏面叫做法性,法性跟自性是一個性。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萬法沒有一法不是我。爲什麼?能現萬法的是我,所現的萬法,萬法統統是我所現的,也是我,能講得通。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萬法真的是我。我喜歡這個法,我不喜歡那個法,這是錯誤的,你那個喜歡跟不喜歡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念頭,大乘經上佛常說真心離念,有念是妄心。真心能現能生,妄心能變,真心不變。
所以,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是真心現的,真心所生。那個裏頭的人沒有妄心,他沒有妄念,我們常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實報土裏面的人全部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阿賴耶識,阿賴耶是妄心,妄心裏頭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真心沒有。所以實報莊嚴土雖然有相,那個相不會改變,時間長久,叫無量壽。無量壽的身相不變,我們講永遠年輕,他沒有衰老,他沒有病痛,他沒有死,生老病死全沒有。他的相是化生的,我們去往生的相是化生的,我們接觸的相,居住的環境、人事環境的相,也統統是化生的。每一個往生的人都已經轉識成智,所以永恒不變。這是就理上來說。
在事上來說,才知道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恩德有多大。事上,我們還沒有轉識成智,換句話說,我們還是用的妄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就有生滅,就是無常。方便土用妄心,同居土也是用妄心,那極樂這兩個字就說不上了,無常哪來的極樂?生滅怎麼會有極樂?無常生滅法中,只可以說苦暫停、暫止,感覺得有樂,沒有苦了,覺得有快樂。殊不知它停止的時間很短,你感到苦受它又來了,斷不掉。所以佛說叁界統苦,哪來的樂?這個經後面講得很多,叁十二到叁十七品講得很詳細。極樂世界真的是樂,它的同居土、方便土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讓往生同居、方便土的這些人,也能夠得到實報土裏面法身菩薩同等的待遇,這個不可思議,那就真的是極樂了。所以極樂,大家贊歎極樂,實在講就是贊歎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方便土,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裏面沒有的。
所以四念處這四樁事情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觀身不淨」,這不淨的身不是我。這四種觀是教我們能放下,所以它是智慧,這是看破。你沒有看破你不肯放下,真看破了,不叫你放下你自己也放下了。換句話說,我們沒放下,證明我們沒有看破。看破是明了事實真相,我們對事實真相不明了,所以不能看破。第二,「觀受是苦」。今天我們所感受的,只有苦沒有樂,我們自己以爲是樂,那只是苦的暫停。叁餐飯吃飽了,不餓了,好像很樂了,一餐飯沒吃就感覺到很難過,二餐飯、叁餐飯沒得吃就餓得就覺得很苦。由此可知,那個飯是藥,治什麼病?餓病。一天一定要服叁次藥,一次藥不服就難受,叁天不吃飯恐怕就爬不起來了。我們細心在這裏觀察,就知道佛爲什麼說苦,樂他也說苦。我們很苦,感受苦的時候,他講苦能懂,在我們很快樂的時候爲什麼要說苦?佛說樂是苦因,苦是樂的果,樂極生悲。這個話的意思很深,我們要細心冷靜才能體會到,粗心大意聽不懂。
「觀心無常」,這個心就是念頭,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一個,這在五蘊裏頭就是想、行、識。所以四念處前面叁條就是五蘊,第一個是色,第二個是受,第叁個想、行、識,這叫心。觀心無常,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第八阿賴耶的藏識,等于說數據庫,所有記憶都在裏頭,全是無常。前念滅後念生,是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最後一句是觀萬法,你看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沒有自體,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一切法裏頭沒有主宰、沒有自在。爲什麼?它無常的,彌勒菩薩講「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那就是無常,是一種相似相續。真常、永恒不變的就是自性,淨土講的常寂光,那是真的。我們無法形容它,只用兩個字,靈性。靈性遍法界,靈性遍一切空間、遍一切時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自然現象,什麼都不是,能生萬法。所以萬法是一體。
這個無論修哪個法門,修淨土也不例外,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萬緣,一心專念。我們放不下的還不就這四樁事情?這四樁事情展開就是一切法。佛把它列在第一條,首先叫我們認識,然後斷惡修善。有前面的智慧,你就有能力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什麼是真、什麼是妄,有能力辨別。正面的要修,負面的要舍。四正勤,勤是精進,是正面的精進,不是負面的。知道是惡,這個惡有沒有?有,趕快斷,沒有的要讓這個惡不生。善的有沒有?有要繼續增長,沒有的要趕快興起來。這四正勤。四如意足是放下,真正放下你才有根。這個根,佛經上講出世法,它也包括世間法。世間法,你有倫理的根,你有道德的根,你有聖賢的根,通世間法。出世間法,你有聲聞的根,你有菩薩的根,你有成佛的根。有這個根好好的培養它,要讓這個根增長,增長到一定的程度它就有力量了。力量顯示在哪裏?顯示在斷惡修善,能幫助你斷煩惱,能幫助你成菩提。這就有根了。
根裏頭頭一個是信,信、進、念、定、慧。我們學習道品的時候,深深感到今天人沒有信根,所以學什麼東西不牢靠。念佛往生完全靠最後那一念,那一念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遇到善緣,遇到善友在旁邊提醒你,「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可以跟他去,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境界現前都不要理它」,這句話非常重要,這提醒他。怕的是什麼?別的境界現前,他跟他去了,不是跟佛去的。那些人他所見到的,《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那是些什麼人?他所看到的家親眷屬,親人,其實《地藏經》上講不是的,冤親債主變現他親人的樣子來欺騙他。把他帶走之後就算帳了,欠命要還命,欠債要還錢。一跟他走,就回不來了,那就到叁途去了。所以這個關頭要把緊。許許多多念佛人,臨終一個錯覺,又搞輪回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早年李老師常講,臺中蓮社蓮友很多,真正得往生的,一萬個人當中只有叁、五個。那些人呢?那些人陰境現前的時候,一念跟他們走了,都上當了,都吃虧了。真正見到佛來接引的,叁、五人而已。這叁、五人,第一種善根深厚,多生多劫修行,得佛力加持,心正行正,魔不敢擾亂他;第二種人,對于教理通達,他有觀照功夫,境界現前他有能力辨別,有定、有慧,一般人做不到。
所以,正勤才知足,如意…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