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二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二集)  2012/4/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7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繼續學習「十乘理觀」,第七段「對治助開」。

  前面這段沒有學完,現在我們接著前面,從「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當用忍辱而對治之」。這是講在日常修學當中,遇到了困境,不定什麼境界,障礙我們修行,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化解、來對治。理說清楚了,在事上,智者大師很慈悲,舉了很多例子。貪心起來了,用什麼方法?前面我們看到的,教我們在叁十七道品裏頭用舍、用施,舍施的方法來對治。那破戒心起來的時候,要用持戒來對治;瞋恚心生起來,要用忍辱來對治。如果沒有對治的方法,對治沒有效果,我們修學的功夫就全被破壞了。特別是貪跟瞋,這個煩惱太重。大師說,如果這個人修上面道品調適,解脫不開,這個時候悭貪的心忽然生起來。多!古今中外多少人在修行過程當中,實在就是講,身心世界沒放下,名聞利養是伏住,並沒有真的放下,遇到所謂是高名厚利就動心了。

  前面我們舉的關公的例子。關公當年在世,曹操認識人才,真想把他留下來,上馬敬、下馬迎,待他多厚道。封他的官爵,封侯,贈送給他的珠寶、美女,十多個人伺候他。他以後知道劉備的居住地,他就走了。向曹操辭行,曹操不見面,最後還是走了。曹操所送給他的禮物,一樣都沒動,原封都還給他。這種人難得,不容易找到,他得力什麼?我們想想,可能是得力于《春秋》,他喜歡讀《春秋》、《左傳》。《春秋》、《傳》,《春秋》是孔子寫的,《傳》是左丘明寫的,《傳》就是批注。他一生最喜歡讀這個書,這個書裏頭非常重視忠義,他把這個東西學到了。所以無論什麼境界,他不會動心的、不會變節的,那真的是把古聖先賢東西念透了,這就得的受用。如果不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很有可能被這些名利動搖。這是關夫子值得後人敬佩的就在這個地方,財色名食睡不動心。

  瞋恚起來了,常生忿恨,就是憤怒、怨恨,要用忍辱對治。佛經裏頭有一個忍辱的故事,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沒有成佛之前,行菩薩道,修忍辱波羅蜜,大家稱他爲忍辱仙人。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暴,歌利王就是暴君。這個國王帶著很多人出外打獵,伺候他的有很多宮女。打獵的時候,他困了,休息一會,這其中有個宮女就發現有一個人在山洞裏頭修行,聽他講話很有道理,把這一群宮女都帶去了,去聽忍辱仙人說法。歌利王醒來之後,旁邊一個人都沒有,就非常生氣,我人到哪裏去了?找到她們,在山洞裏聽經。把這個忍辱仙人侮辱:你修行不好好修行,你把我的宮女引誘到此地什麼意思?問他修什麼?他修忍辱。好,試試看你能不能忍?拿著刀刺他,問他能不能忍?能忍。再刺,淩遲處死,一刀一刀的割死。到最後,問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我不生你的氣,我不會怪你,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就是當時的歌利王。佛說話算話,真的第一個證阿羅漢果。這是教我們能忍。

  歌利王把個修行的菩薩殺掉了,而且這麼殘忍,淩遲處死。他要處死別人,得下地獄;把釋迦牟尼佛這樣死了,他要不要墮地獄?要墮地獄,造的是地獄業。但是他在地獄很快會出來,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出來了。他們兩個像演戲一樣,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他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果,這是什麼?這是做榜樣給大家看。這是什麼?這是好事。同時,他把忍辱仙人殺掉了,成就了忍辱仙人,忍辱波羅蜜圓滿了。要不遭受這個難,怎麼知道忍辱圓滿了?遭這個大難的時候,才知道忍辱真正成就了,沒有一絲毫怨恨。他也幫助忍辱仙人圓滿忍辱波羅蜜,所以那個是他有功德。地獄業是地獄業,這一分功德是功德,兩碼事情。所以地獄業受完之後、報完之後,這一分功德現前,他成阿羅漢,壞事變好事了。那看什麼人,如果不是菩薩,那有怨恨的人,那麻煩了,那惹的禍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就像《安士全書》裏頭第一分,第一個部分,《文昌帝君陰骘文》。你看文昌帝君前面講,他一十七世爲士大夫,造了業,冤冤相報,非常殘酷。他那一份,那就是他的忏悔書,敘說他過去的曆史,造的業、受的果報,最後還是遇到佛法,覺悟了、回頭了。講得最徹底、最究竟的,真正能幫助人回頭是岸的,幾乎都是在佛法佛門裏頭,佛法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所以遇到逆境惡緣,我們修行人要知道,這就是我們接受考驗的時候,我們所修的功夫能不能通過?在順境善緣裏頭有沒有貪戀?如果有貪戀,墮落了,這關沒通過。在逆境惡緣有沒有瞋恚心?沒有瞋恚心,你提升了;有瞋恚心,你就墮落了。所以這是個大關口,是升、是墮就在那一念之間。這一念覺悟、明了,就大幅度向上提升。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一個修行人,每天在生活當中都在鍛煉。你修什麼?你在哪裏修?其實所修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相處,要把自己的習氣、毛病、成見,在生活裏頭把它磨光。我們在前面所講的,叁十七道品裏頭四念處,那就是磨煉。「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觀。這四種觀要是成就了,你就會心平氣和。爲什麼?你知道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是真的,你不會再計較了,你不會再分別了,你在菩提道上就有根了。沒有這個東西不行,這是基礎的基礎,是看得破,放得下。看破之後,還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叁輪體空,你得真受用。如果著了相?著了相變成福德,福德出不了六道輪回,要在六道裏頭受報。你造的惡業,叁途受報;你造的善業,叁善道受報。所以不可以著相,做了等于沒做,心裏頭幹幹淨淨,那叫功德。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叁界,能幫助念佛人提升品位。有我就著相,無我就不著相。

  所以你看看,佛教導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擺在第二,第二科,不擺在第一。第一先教你看破,然後才教你斷惡修善,成就你的功德。第叁科教你放下,四如意,四如意足。那足是著重那個足字,足是滿足,我們講心滿意足。怎麼滿足?回頭就滿足了。如意,如意就是回頭。你看中國過去,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有很高地位的人,有很大財富的,他手上拿一把如意。那什麼東西?那什麼意思?時時刻刻提醒回頭。如意的頭是回來的,叫回首如意。就是你看到這個東西就想到,我要回頭,財夠了,不要再貪了;地位夠高了,別再往上爬了,就是知足常樂,回頭如意。你看這表法多好!那現在人?現在人不知道回頭,不知足,那造的業就可怕了,像唐太宗講的,全是地獄業。

  所以你看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叫助道法,幫助我們的,我們的正道是信願持名,一向專念,求生淨土,正道,這些是助道。我們在這一生修行過程當中,每天都會發生事情,用什麼方法來保護自己,不至于受影響、不至于墮落,這叁十七道品就這個用處,時時刻刻提醒。有前面這叁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才有五根、五力;換句話說,你才有修行的根本。沒有前面,你根本是很脆弱的,是假的。所以今天這個世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原因?沒有前面的基礎。是布施,是修功德,但是這裏頭都夾雜著自私自利、夾雜著名聞利養。順境善緣,歡喜、貪心;逆境惡緣,他瞋恚,這怎麼行?這全下來了,就是禁不起考驗。誰在考你?每天從早到晚,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在考你。你在什麼境界裏頭都如如不動,老老實實就一句阿彌陀佛。

  所以我講過很多次,我這一生最佩服的是誰?鄉下那些阿公、阿婆,每天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好像是個傻瓜一樣,什麼都不懂。你跟他講什麼話,他跟你笑嘻嘻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知道他聽進沒聽進。你看,他聲聲阿彌陀佛灌到你耳朵裏頭,那個人真了不起!他需不需要助道品?不需要。爲什麼?他如如不動,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就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什麼根性?上上乘根性。古德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上根人一聞千悟,他什麼都知道;那下愚,下愚跟上智平等,他們的成就平等。那下愚是什麼?他什麼都不知道,他什麼不會幹擾,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不管你講什麼,在我面前講好話、講壞話,反正我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有沒有聽進去?沒聽進去,他不生煩惱,說再多好東西贊歎他,他也不會歡喜,柔和質直,滿面笑容,聲聲阿彌陀佛,那決定成就。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我相信他們不是在凡聖同居土。這種人值得敬佩,不容易學到。以前李老師跟我講過好多次,很想學阿公、阿婆,學了一輩子學不像,在境界裏還會起心動念。一天到晚在境界裏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我們就知道他,他決定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往生時候瑞相好。

  谛閑老和尚的念佛的徒弟鍋漏匠,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成功的秘訣就是老實、聽話、真幹。出家,谛閑老和尚就教他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什麼都沒給他講,就講六個字。告訴他:你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末後給他說一句話,將來准有好處。你看他老實,他也不問什麼好處不好處,他只你教他這麼念,他就這麼念,好處不好處他不想,他也不問什麼好處,不問。老實!念了叁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所以六波羅蜜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特別是人事環境。

  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學佛最重要的是知道人沒有死亡,這個非常重要,你就不會貪生怕死了。人沒有死,身體死亡,有生有滅,你沒有生滅。你的生滅要跟著身體生滅時,那還投什麼胎?那誰去往生?往生,你身體沒去。往生是你去往生,不是身體,身體不重要,身體早就應該把它放下。身見破了、邊見破了,邊見破了就沒有對立,是非人我都沒有了。成見斷…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