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  2012/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学习「十乘理观」,第七段「对治助开」。

  前面这段没有学完,现在我们接着前面,从「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当用忍辱而对治之」。这是讲在日常修学当中,遇到了困境,不定什么境界,障碍我们修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化解、来对治。理说清楚了,在事上,智者大师很慈悲,举了很多例子。贪心起来了,用什么方法?前面我们看到的,教我们在三十七道品里头用舍、用施,舍施的方法来对治。那破戒心起来的时候,要用持戒来对治;瞋恚心生起来,要用忍辱来对治。如果没有对治的方法,对治没有效果,我们修学的功夫就全被破坏了。特别是贪跟瞋,这个烦恼太重。大师说,如果这个人修上面道品调适,解脱不开,这个时候悭贪的心忽然生起来。多!古今中外多少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实在就是讲,身心世界没放下,名闻利养是伏住,并没有真的放下,遇到所谓是高名厚利就动心了。

  前面我们举的关公的例子。关公当年在世,曹操认识人才,真想把他留下来,上马敬、下马迎,待他多厚道。封他的官爵,封侯,赠送给他的珠宝、美女,十多个人伺候他。他以后知道刘备的居住地,他就走了。向曹操辞行,曹操不见面,最后还是走了。曹操所送给他的礼物,一样都没动,原封都还给他。这种人难得,不容易找到,他得力什么?我们想想,可能是得力于《春秋》,他喜欢读《春秋》、《左传》。《春秋》、《传》,《春秋》是孔子写的,《传》是左丘明写的,《传》就是批注。他一生最喜欢读这个书,这个书里头非常重视忠义,他把这个东西学到了。所以无论什么境界,他不会动心的、不会变节的,那真的是把古圣先贤东西念透了,这就得的受用。如果不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很有可能被这些名利动摇。这是关夫子值得后人敬佩的就在这个地方,财色名食睡不动心。

  瞋恚起来了,常生忿恨,就是愤怒、怨恨,要用忍辱对治。佛经里头有一个忍辱的故事,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没有成佛之前,行菩萨道,修忍辱波罗蜜,大家称他为忍辱仙人。歌利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暴,歌利王就是暴君。这个国王带着很多人出外打猎,伺候他的有很多宫女。打猎的时候,他困了,休息一会,这其中有个宫女就发现有一个人在山洞里头修行,听他讲话很有道理,把这一群宫女都带去了,去听忍辱仙人说法。歌利王醒来之后,旁边一个人都没有,就非常生气,我人到哪里去了?找到她们,在山洞里听经。把这个忍辱仙人侮辱:你修行不好好修行,你把我的宫女引诱到此地什么意思?问他修什么?他修忍辱。好,试试看你能不能忍?拿着刀刺他,问他能不能忍?能忍。再刺,凌迟处死,一刀一刀的割死。到最后,问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我不生你的气,我不会怪你,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就是当时的歌利王。佛说话算话,真的第一个证阿罗汉果。这是教我们能忍。

  歌利王把个修行的菩萨杀掉了,而且这么残忍,凌迟处死。他要处死别人,得下地狱;把释迦牟尼佛这样死了,他要不要堕地狱?要堕地狱,造的是地狱业。但是他在地狱很快会出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出来了。他们两个像演戏一样,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他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果,这是什么?这是做榜样给大家看。这是什么?这是好事。同时,他把忍辱仙人杀掉了,成就了忍辱仙人,忍辱波罗蜜圆满了。要不遭受这个难,怎么知道忍辱圆满了?遭这个大难的时候,才知道忍辱真正成就了,没有一丝毫怨恨。他也帮助忍辱仙人圆满忍辱波罗蜜,所以那个是他有功德。地狱业是地狱业,这一分功德是功德,两码事情。所以地狱业受完之后、报完之后,这一分功德现前,他成阿罗汉,坏事变好事了。那看什么人,如果不是菩萨,那有怨恨的人,那麻烦了,那惹的祸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就像《安士全书》里头第一分,第一个部分,《文昌帝君阴骘文》。你看文昌帝君前面讲,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造了业,冤冤相报,非常残酷。他那一份,那就是他的忏悔书,叙说他过去的历史,造的业、受的果报,最后还是遇到佛法,觉悟了、回头了。讲得最彻底、最究竟的,真正能帮助人回头是岸的,几乎都是在佛法佛门里头,佛法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所以遇到逆境恶缘,我们修行人要知道,这就是我们接受考验的时候,我们所修的功夫能不能通过?在顺境善缘里头有没有贪恋?如果有贪恋,堕落了,这关没通过。在逆境恶缘有没有瞋恚心?没有瞋恚心,你提升了;有瞋恚心,你就堕落了。所以这是个大关口,是升、是堕就在那一念之间。这一念觉悟、明了,就大幅度向上提升。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一个修行人,每天在生活当中都在锻炼。你修什么?你在哪里修?其实所修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成见,在生活里头把它磨光。我们在前面所讲的,三十七道品里头四念处,那就是磨炼。「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观。这四种观要是成就了,你就会心平气和。为什么?你知道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你不会再计较了,你不会再分别了,你在菩提道上就有根了。没有这个东西不行,这是基础的基础,是看得破,放得下。看破之后,还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断恶不着断恶的相,修善不着修善的相,三轮体空,你得真受用。如果着了相?着了相变成福德,福德出不了六道轮回,要在六道里头受报。你造的恶业,三途受报;你造的善业,三善道受报。所以不可以着相,做了等于没做,心里头干干净净,那叫功德。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能帮助念佛人提升品位。有我就着相,无我就不着相。

  所以你看看,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摆在第二,第二科,不摆在第一。第一先教你看破,然后才教你断恶修善,成就你的功德。第三科教你放下,四如意,四如意足。那足是着重那个足字,足是满足,我们讲心满意足。怎么满足?回头就满足了。如意,如意就是回头。你看中国过去,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有很高地位的人,有很大财富的,他手上拿一把如意。那什么东西?那什么意思?时时刻刻提醒回头。如意的头是回来的,叫回首如意。就是你看到这个东西就想到,我要回头,财够了,不要再贪了;地位够高了,别再往上爬了,就是知足常乐,回头如意。你看这表法多好!那现在人?现在人不知道回头,不知足,那造的业就可怕了,像唐太宗讲的,全是地狱业。

  所以你看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叫助道法,帮助我们的,我们的正道是信愿持名,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正道,这些是助道。我们在这一生修行过程当中,每天都会发生事情,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不至于受影响、不至于堕落,这三十七道品就这个用处,时时刻刻提醒。有前面这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才有五根、五力;换句话说,你才有修行的根本。没有前面,你根本是很脆弱的,是假的。所以今天这个世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么原因?没有前面的基础。是布施,是修功德,但是这里头都夹杂着自私自利、夹杂著名闻利养。顺境善缘,欢喜、贪心;逆境恶缘,他瞋恚,这怎么行?这全下来了,就是禁不起考验。谁在考你?每天从早到晚,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在考你。你在什么境界里头都如如不动,老老实实就一句阿弥陀佛。

  所以我讲过很多次,我这一生最佩服的是谁?乡下那些阿公、阿婆,每天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好像是个傻瓜一样,什么都不懂。你跟他讲什么话,他跟你笑嘻嘻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不知道他听进没听进。你看,他声声阿弥陀佛灌到你耳朵里头,那个人真了不起!他需不需要助道品?不需要。为什么?他如如不动,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就一句阿弥陀佛。这是什么根性?上上乘根性。古德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上根人一闻千悟,他什么都知道;那下愚,下愚跟上智平等,他们的成就平等。那下愚是什么?他什么都不知道,他什么不会干扰,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不管你讲什么,在我面前讲好话、讲坏话,反正我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有没有听进去?没听进去,他不生烦恼,说再多好东西赞叹他,他也不会欢喜,柔和质直,满面笑容,声声阿弥陀佛,那决定成就。他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我相信他们不是在凡圣同居土。这种人值得敬佩,不容易学到。以前李老师跟我讲过好多次,很想学阿公、阿婆,学了一辈子学不像,在境界里还会起心动念。一天到晚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人我们就知道他,他决定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往生时候瑞相好。

  谛闲老和尚的念佛的徒弟锅漏匠,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老实、听话、真干。出家,谛闲老和尚就教他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什么都没给他讲,就讲六个字。告诉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末后给他说一句话,将来准有好处。你看他老实,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不好处,他只你教他这么念,他就这么念,好处不好处他不想,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不问。老实!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着往生。所以六波罗蜜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特别是人事环境。

  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学佛最重要的是知道人没有死亡,这个非常重要,你就不会贪生怕死了。人没有死,身体死亡,有生有灭,你没有生灭。你的生灭要跟着身体生灭时,那还投什么胎?那谁去往生?往生,你身体没去。往生是你去往生,不是身体,身体不重要,身体早就应该把它放下。身见破了、边见破了,边见破了就没有对立,是非人我都没有了。成见断…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