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足是知足,知足,信進念定慧才有根。然後我們認真修行,這個根才能産生力量,這個力量就是幫助我們斷煩惱、消業障。五力生七覺,七覺入八正道。八正道是成佛的正道,成阿羅漢、成辟支佛、成菩薩、成佛,都是走這條道。所以調停適當,這就是助道。我們淨宗的正道是信、願、持名,我們的信有問題,用八正道來調適;我們的願不懇切,也用這個辦法來調;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還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很有效。「若隨人根性,于諸道品,何者相應,可以入理,是爲調試適宜也。」我有什麼問題找哪一條,在這裏找。「當知道品」就是四谛,四谛裏頭的道谛,苦集滅道。苦集滅道,道是什麼?道是八正道,也就是叁十七道品。「今依圓教,無作四谛」,這天臺家說的,「叁十七品成于一心叁觀也」,空、假、中叁觀。一心叁觀是圓教的,叁觀是一心,一心是叁觀,沒有先後、沒有次第。于上面所說的「破法遍及識通塞」,前面第五,「若不以道品調適,何能疾與真法相應」。沒有叁十七道品幫助你調適,怎麼可能很快與真法相應?這個真法就是與自性相應,與法性相應,與實相相應。
「故《大論》雲:叁十七品是行道法。」佛的教有四大類,教理行果,第一個教,是教學的方法,第二個理,是教學的理論,第叁個行,是這個理論如何落實在生活當中。行幫助你提升境界,幫助你將前面所學的融成一體,就是信解行是一不是叁,那就叫證果。證果沒有別法,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是一,一而叁,叁而一,這就證了。于上破法遍及識通塞,這後頭講,《大論》雲,叁十七品是行道法,「修道之人,若欲破惑入理」,惑是迷惑,破惑入理就是破迷開悟,入理是開悟,「必須此道品調適也」。所以叁十七道品不能不知道。叁十七道品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幫助自己破迷開悟,幫助自己一向專念。所以必須此道品調適也。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七段,「對治助開」,對是對待,治是攻治,也就是對治。「謂行人正修觀時,忽或邪倒心起,障于正行,不能前進。隨所著心,須以相應之法而對破之」。這個情形學佛同學每個人都有,常常遇到,遇到不知道對治,或者對治的方法無效,就退轉了,這個情形太多太多了。古人所說的,高名厚利讓老修行都動心,把守不住,全功盡棄,很可惜。世間法裏,書讀得很好,修養很好,一般人看他作聖賢,我們以關夫子做個比喻,關公。在當時曹操愛才,真的看中他,對他真好,上馬獻金,下馬獻銀,金銀財寶供養他,派著美女幾十個侍候他,封他高官厚爵,就想把他留住。到最後,他知道劉備在哪,住處搞清楚了,他要離開走了。向曹操告辭,曹操不見,他沒有辦法,他寫封信留到給曹操,走了。曹操所賞賜他的東西一絲毫沒動,原封沒動,走了。這個人名利不動心,曆史上像這樣的人少有,不是很多。現在沒有了,小名小利都動心,就變節了。這世間法,人家一看,假的,僞君子,不是真有德行的人。
佛法裏頭一退轉麻煩大了,退轉的很容易。你名氣大了,知名度高了,會生起傲慢心,供養豐足了起貪心,貪瞋一起來完了,墮落了。谛閑老法師給我們講的故事,我們沒聽到,我們是聽倓虛法師轉述的,倓虛是谛閑的學生。他有個徒弟學禅的,學得不錯,出家的時候已經結婚了,還生了個小女孩。他聽佛法聽得很歡喜,一定要出家,太太不答應,他還是要出家,非常堅定,結果太太跳江自殺了。出家在金山寺,鎮江金山寺,那是中國禅宗最興旺的一個道場,在那裏面學禅,學了十幾年,不錯!老和尚慢慢幫他提升,提升到首座和尚,這地位很高了,僅次于方丈。皈依的多了,供養的多了,毛病、習氣出來了。修行得力的時候有護法神保佑,冤親債主不能上身;傲慢心一生起來,名利心生起來,護法神沒有了,走了。冤親債主來了,誰?他太太。太太的靈魂一直都是在旁邊等待機會,有護法神,不敢貼身,護法神走了,貼身了。現在講什麼?附體。一附體,他精神不正常了。太太是跳水自殺的,附在身上,就叫他跳水自殺。
金山寺是在個小島上,在長江,靠岸邊不遠一個小島上。他就跳江,被人救起來了,過了沒多久又跳一次江,也被人救起來。老和尚就納悶了,首座和尚,這是帶領大衆的,他這樣一搞,道風怎麼辦?維持不住了。所以就寫信給谛閑老和尚,說你這個徒弟現在不正常,你把他帶回去。谛閑老法師沒法子,到鎮江,親自到鎮江接他。坐船到甯波,一路上也很正常。在甯波觀宗寺住,老和尚給他一個寮房,因爲他有身分,首座和尚,有資格有一間寮房。讓他在這裏好好的養,到底是什麼毛病也找不出來。老和尚知道他跳過兩次江,觀宗寺那邊也有一條小河,雖然不大,河裏面可以行帆船,可以行船。有一天吃早飯他沒來,谛閑老和尚說去看看,怎麼這個時候還沒起來!敲他門,沒有人答應。老和尚覺得有問題,好,把門打開。打開一看裏頭沒有人,後面窗子開著的,不得了,從窗戶逃出去了,可能又去跳江去了。趕緊派人沿著河岸去搜索、去看,走了一裏多路看到屍首,已經死了。好吧,沒有辦法了,把他屍首從河邊擡上來,給他做個佛事,辦後事。
屍首擡到廟裏面來的時候,他那個女兒長大了,哭哭啼啼的到廟裏來找老和尚。他說妳來得正好,妳有什麼事情?她說我昨天晚上做了個夢,夢到我爸爸媽媽,說他們今天就上任。老和尚聽了,怎麼?上什麼任?她說我爸爸做土地公,媽媽是土地奶奶。老和尚豁然想起來,正好他們廟旁邊蓋了個新土地廟,大概就是那裏。好,屍首擡到那裏,在那裏給他做佛事。老和尚也很有意思,「如果你真的到這來當土地公了,你得顯一點靈給我們看看」。他顯的是什麼靈?一個旋風,很小的小旋風,就在做佛事臺的面前,就是臺下,小旋風,轉了很久。老和尚點點頭,好,知道了。確實,他就是那個土地廟的土地公、土地婆。你看,參禅一輩子,做到首座和尚,落這麼個下場,鬼道,小鬼王,土地公是小鬼王。那個鍋漏匠跟他們是師兄弟,鍋漏匠念佛到極樂世界去了,去作佛去了。老和尚常常講這個故事勉勵人。你看參禅到那個功夫的時候,動了凡心,貢高我慢起來,名聞利養起來,有了貪心,落這麼個下場。
所以這個地方,忽或邪倒心起,邪心顛倒,障于正行,不能前進,這個一點不假,例子太多了。世間人不變節的太少太少了,所謂高名厚利,最大的誘惑,能不動心嗎?關公所以能不動心,我相信讀聖賢書的力量,他也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在傳記裏頭,《叁國志》裏頭看到,關公一生專攻《春秋》,左丘明的批注,《左傳》。《春秋》原文孔子寫的,是一部曆史,兩百多年國家大事,對于忠孝節義有褒貶。關公一生學這個,他明理,不會變節,聖賢典籍真産生了效果,學習必須落實到生活才真起作用。名利不動心,威武不能屈,關公在曆史上值得人敬佩的就是這一點。他禁得起考驗,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爲人講義氣,起心動念如理如法。
所以在這個時候,隨所著心,你執著什麼、貪著什麼,須以相應之法而對破之。這叁十七種方法裏頭你去找,一定有,有一種,有二、叁種,有四、五種,你能找得到。「著心既息」,貪著的心、瞋著的心、愚癡著的心息了,明了這個心,「則正行可進,實理可顯」。這個時候你保住了,你不偏不邪,如理如法的修學,正行可進,進是進步,向上提升。障礙、魔事是好事,沒有這些障礙,沒有魔事,你很不容易提升。所以修行人不怕這些東西。善緣,在這裏鍛煉,有沒有貪癡;惡緣,也在這裏鍛煉,有沒有瞋癡。所以真修行在哪裏修?在生活當中修。書本、經教是教給你原理原則,真幹?真幹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起心動念之處。你要得鍛煉到你沒有邪心、你沒有惡念,沒有染汙的心,沒有分別的心,那你成功了。出世法裏頭,學到不起心不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裏面沒起心動念,那純粹用的是真心,真心離念。有念,心就不是真的,是妄心。一定要知道,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妄心。
如何把妄心變成真心,這叫真修行。用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任何一個方法都能幫助我們轉妄成真。我們今天淨宗用的方法,我們用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好,如果一個不善的念頭生了,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來,不善的念頭就沒有了。用久了,用成習慣,不善的念頭自然不生,別人不知道,自己很清楚,功夫成就了。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一個不善的念頭都沒有,你決定往生。如果這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善的念頭不生,善的念頭也不生,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的功夫不錯了。這叫什麼?這叫事一心不亂,你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在同居土,你在方便有余土。最高的,對這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對這一句佛號上也沒有起心動念;佛號照念,沒起心、沒動念,好像是自然的,習慣成自然。有沒有起心動念去念它?沒有。那屬于理一心不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這個地位可高了。所以叁十七道品很管用。
大師,這是智者大師講的,怕我們對前面還不能夠透徹了解,舉個比喻給我們說。「如世醫治病之術」,這個世間的醫生、大夫替人治病,「藥必對病而用」,就是對症下藥。先接受診斷,他得的是什麼病,用什麼樣的藥來對症他。「其患冷病者,必以熱藥治之」,冷病現在講涼,醫生常說你這個身體是涼體質,寒、濕體質這是涼,很多,特別是居住在沿海地帶,靠近水,寒熱,寒比較多。要用什麼?要用熱藥。香港是海邊一個小島,凡是靠近海邊的,肯定是寒的體質比較多。住在熱帶,像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地方,患熱病就比較多。患冷病者,一定用熱藥去幫助他。「患熱病者」一定要用冷藥,就是涼性的,用這個對治它。「患不冷不熱者,必以溫和之藥治之」。這是總而言之,人有叁種不同的體…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