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足是知足,知足,信进念定慧才有根。然后我们认真修行,这个根才能产生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消业障。五力生七觉,七觉入八正道。八正道是成佛的正道,成阿罗汉、成辟支佛、成菩萨、成佛,都是走这条道。所以调停适当,这就是助道。我们净宗的正道是信、愿、持名,我们的信有问题,用八正道来调适;我们的愿不恳切,也用这个办法来调;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还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很有效。「若随人根性,于诸道品,何者相应,可以入理,是为调试适宜也。」我有什么问题找哪一条,在这里找。「当知道品」就是四谛,四谛里头的道谛,苦集灭道。苦集灭道,道是什么?道是八正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今依圆教,无作四谛」,这天台家说的,「三十七品成于一心三观也」,空、假、中三观。一心三观是圆教的,三观是一心,一心是三观,没有先后、没有次第。于上面所说的「破法遍及识通塞」,前面第五,「若不以道品调适,何能疾与真法相应」。没有三十七道品帮助你调适,怎么可能很快与真法相应?这个真法就是与自性相应,与法性相应,与实相相应。

  「故《大论》云:三十七品是行道法。」佛的教有四大类,教理行果,第一个教,是教学的方法,第二个理,是教学的理论,第三个行,是这个理论如何落实在生活当中。行帮助你提升境界,帮助你将前面所学的融成一体,就是信解行是一不是三,那就叫证果。证果没有别法,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是一,一而三,三而一,这就证了。于上破法遍及识通塞,这后头讲,《大论》云,三十七品是行道法,「修道之人,若欲破惑入理」,惑是迷惑,破惑入理就是破迷开悟,入理是开悟,「必须此道品调适也」。所以三十七道品不能不知道。三十七道品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帮助自己破迷开悟,帮助自己一向专念。所以必须此道品调适也。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七段,「对治助开」,对是对待,治是攻治,也就是对治。「谓行人正修观时,忽或邪倒心起,障于正行,不能前进。随所著心,须以相应之法而对破之」。这个情形学佛同学每个人都有,常常遇到,遇到不知道对治,或者对治的方法无效,就退转了,这个情形太多太多了。古人所说的,高名厚利让老修行都动心,把守不住,全功尽弃,很可惜。世间法里,书读得很好,修养很好,一般人看他作圣贤,我们以关夫子做个比喻,关公。在当时曹操爱才,真的看中他,对他真好,上马献金,下马献银,金银财宝供养他,派着美女几十个侍候他,封他高官厚爵,就想把他留住。到最后,他知道刘备在哪,住处搞清楚了,他要离开走了。向曹操告辞,曹操不见,他没有办法,他写封信留到给曹操,走了。曹操所赏赐他的东西一丝毫没动,原封没动,走了。这个人名利不动心,历史上像这样的人少有,不是很多。现在没有了,小名小利都动心,就变节了。这世间法,人家一看,假的,伪君子,不是真有德行的人。

  佛法里头一退转麻烦大了,退转的很容易。你名气大了,知名度高了,会生起傲慢心,供养丰足了起贪心,贪瞋一起来完了,堕落了。谛闲老法师给我们讲的故事,我们没听到,我们是听倓虚法师转述的,倓虚是谛闲的学生。他有个徒弟学禅的,学得不错,出家的时候已经结婚了,还生了个小女孩。他听佛法听得很欢喜,一定要出家,太太不答应,他还是要出家,非常坚定,结果太太跳江自杀了。出家在金山寺,镇江金山寺,那是中国禅宗最兴旺的一个道场,在那里面学禅,学了十几年,不错!老和尚慢慢帮他提升,提升到首座和尚,这地位很高了,仅次于方丈。皈依的多了,供养的多了,毛病、习气出来了。修行得力的时候有护法神保佑,冤亲债主不能上身;傲慢心一生起来,名利心生起来,护法神没有了,走了。冤亲债主来了,谁?他太太。太太的灵魂一直都是在旁边等待机会,有护法神,不敢贴身,护法神走了,贴身了。现在讲什么?附体。一附体,他精神不正常了。太太是跳水自杀的,附在身上,就叫他跳水自杀。

  金山寺是在个小岛上,在长江,靠岸边不远一个小岛上。他就跳江,被人救起来了,过了没多久又跳一次江,也被人救起来。老和尚就纳闷了,首座和尚,这是带领大众的,他这样一搞,道风怎么办?维持不住了。所以就写信给谛闲老和尚,说你这个徒弟现在不正常,你把他带回去。谛闲老法师没法子,到镇江,亲自到镇江接他。坐船到宁波,一路上也很正常。在宁波观宗寺住,老和尚给他一个寮房,因为他有身分,首座和尚,有资格有一间寮房。让他在这里好好的养,到底是什么毛病也找不出来。老和尚知道他跳过两次江,观宗寺那边也有一条小河,虽然不大,河里面可以行帆船,可以行船。有一天吃早饭他没来,谛闲老和尚说去看看,怎么这个时候还没起来!敲他门,没有人答应。老和尚觉得有问题,好,把门打开。打开一看里头没有人,后面窗子开着的,不得了,从窗户逃出去了,可能又去跳江去了。赶紧派人沿着河岸去搜索、去看,走了一里多路看到尸首,已经死了。好吧,没有办法了,把他尸首从河边抬上来,给他做个佛事,办后事。

  尸首抬到庙里面来的时候,他那个女儿长大了,哭哭啼啼的到庙里来找老和尚。他说妳来得正好,妳有什么事情?她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我爸爸妈妈,说他们今天就上任。老和尚听了,怎么?上什么任?她说我爸爸做土地公,妈妈是土地奶奶。老和尚豁然想起来,正好他们庙旁边盖了个新土地庙,大概就是那里。好,尸首抬到那里,在那里给他做佛事。老和尚也很有意思,「如果你真的到这来当土地公了,你得显一点灵给我们看看」。他显的是什么灵?一个旋风,很小的小旋风,就在做佛事台的面前,就是台下,小旋风,转了很久。老和尚点点头,好,知道了。确实,他就是那个土地庙的土地公、土地婆。你看,参禅一辈子,做到首座和尚,落这么个下场,鬼道,小鬼王,土地公是小鬼王。那个锅漏匠跟他们是师兄弟,锅漏匠念佛到极乐世界去了,去作佛去了。老和尚常常讲这个故事勉励人。你看参禅到那个功夫的时候,动了凡心,贡高我慢起来,名闻利养起来,有了贪心,落这么个下场。

  所以这个地方,忽或邪倒心起,邪心颠倒,障于正行,不能前进,这个一点不假,例子太多了。世间人不变节的太少太少了,所谓高名厚利,最大的诱惑,能不动心吗?关公所以能不动心,我相信读圣贤书的力量,他也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在传记里头,《三国志》里头看到,关公一生专攻《春秋》,左丘明的批注,《左传》。《春秋》原文孔子写的,是一部历史,两百多年国家大事,对于忠孝节义有褒贬。关公一生学这个,他明理,不会变节,圣贤典籍真产生了效果,学习必须落实到生活才真起作用。名利不动心,威武不能屈,关公在历史上值得人敬佩的就是这一点。他禁得起考验,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为人讲义气,起心动念如理如法。

  所以在这个时候,随所著心,你执着什么、贪着什么,须以相应之法而对破之。这三十七种方法里头你去找,一定有,有一种,有二、三种,有四、五种,你能找得到。「着心既息」,贪着的心、瞋着的心、愚痴着的心息了,明了这个心,「则正行可进,实理可显」。这个时候你保住了,你不偏不邪,如理如法的修学,正行可进,进是进步,向上提升。障碍、魔事是好事,没有这些障碍,没有魔事,你很不容易提升。所以修行人不怕这些东西。善缘,在这里锻炼,有没有贪痴;恶缘,也在这里锻炼,有没有瞋痴。所以真修行在哪里修?在生活当中修。书本、经教是教给你原理原则,真干?真干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起心动念之处。你要得锻炼到你没有邪心、你没有恶念,没有染污的心,没有分别的心,那你成功了。出世法里头,学到不起心不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了了分明、清清楚楚,里面没起心动念,那纯粹用的是真心,真心离念。有念,心就不是真的,是妄心。一定要知道,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着,妄心。

  如何把妄心变成真心,这叫真修行。用什么方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法,任何一个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转妄成真。我们今天净宗用的方法,我们用持名念佛,这个方法好,如果一个不善的念头生了,阿弥陀佛,统统归到阿弥陀佛来,不善的念头就没有了。用久了,用成习惯,不善的念头自然不生,别人不知道,自己很清楚,功夫成就了。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一个不善的念头都没有,你决定往生。如果这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善的念头不生,善的念头也不生,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的功夫不错了。这叫什么?这叫事一心不乱,你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在同居土,你在方便有余土。最高的,对这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对这一句佛号上也没有起心动念;佛号照念,没起心、没动念,好像是自然的,习惯成自然。有没有起心动念去念它?没有。那属于理一心不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这个地位可高了。所以三十七道品很管用。

  大师,这是智者大师讲的,怕我们对前面还不能够透彻了解,举个比喻给我们说。「如世医治病之术」,这个世间的医生、大夫替人治病,「药必对病而用」,就是对症下药。先接受诊断,他得的是什么病,用什么样的药来对症他。「其患冷病者,必以热药治之」,冷病现在讲凉,医生常说你这个身体是凉体质,寒、湿体质这是凉,很多,特别是居住在沿海地带,靠近水,寒热,寒比较多。要用什么?要用热药。香港是海边一个小岛,凡是靠近海边的,肯定是寒的体质比较多。住在热带,像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地方,患热病就比较多。患冷病者,一定用热药去帮助他。「患热病者」一定要用冷药,就是凉性的,用这个对治它。「患不冷不热者,必以温和之药治之」。这是总而言之,人有三种不同的体…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