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六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士學位才叫圓滿,你的學業圓滿了。不能小學畢業知足了,中學畢業知足了,大學畢業知足了,都不行,總希望你拿到最高學位,成佛!所以這叁教菩薩境界,這個太容易發了。「亦須觀察,毋令生著」,要用十乘去觀察它,不能執著這個境界。「爲是須觀菩薩境也」。這個十種觀境,它沒有次第,雖然從一到十,發作的時候,在實際事上來講,它沒有次序的,不定發什麼境界,都在我們用功的時候産生這麼多的境界,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對治。

  我們現在看經文,看這個批注六百一十叁頁,我們從倒數第二行看起,下半段,「又《淨土修證儀》雲」,這引用的,「十乘之理觀,能發九境之魔事」,障礙就叫魔事。爲什麼有障礙?「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爲境」,十種境都離不開五蘊、十二入。「淨土之事觀,以彌陀果人清淨之功德爲境故,永絕魔事」。這九種境界魔事淨土人沒有,修大乘、小乘、禅宗、密宗都會有這些事情發生,對淨土沒有。爲什麼?因爲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爲境界,容易出事。淨土不是的,淨土的事觀是觀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怎麼會出事情?這不可能。淨土以彌陀果人,阿彌陀佛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句名號清淨功德,以這個爲境界,不是以五陰十二入爲境界,不是以這個。所以永遠沒有魔事。

  「心無邪念時,則聖境現前,光明發顯。彌陀果德,無量清淨。是故彼國,永絕魔事」。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念佛人,尤其在現前這個環境,社會動亂,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地球上這些災變也是過去沒聽說過的,怎麼會這麼多、會這麼嚴重?這個影響很廣、很大,所以四面八方信息很多,在網絡上都能看到。我是有一些好心同學從網絡上把這些信息下載下來給我看,我看得不多、不完全。從這些信息我們能夠體會到,這裏頭有正有邪、有真有假,我們要用智慧去揀別,不能夠完全相信。完全一昧去相信它,那就違背我們學佛的宗旨了,佛法是講智慧,是冷靜,要用智慧來處理問題。

  我們今天在信息當中,除了從佛門之外,都沒有達到佛的境界,多半好像都是天人境界,而這些天人差不多都還是欲界天,色界、無色界的好像沒有這種信息,這層次不高。透出來的信息,我們看了,不管它是真是假,做爲參考數據。夏蓮老講得好,「魔多反使道心堅」,這信息多,我們增長了道心。我們的道心是什麼?加強信心,對極樂世界絲毫不疑。這些信息,他們沒有見到《無量壽經》,他們不認識阿彌陀佛,如果他們讀過《無量壽經》,知道阿彌陀佛,全都到這邊來了。魔多,這個魔,外面傳的東西是魔,給我們很多障礙的也是魔,磨煉我們。我們關關通過,歡喜。一切的折磨我們都接受,看看我們能不能禁得起考驗,真能通過了,境界就上升。

  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做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絲毫怨恨。經上雖然沒說明,我心裏暗想,釋迦牟尼佛會感謝他。爲什麼?成就他忍辱波羅蜜的圓滿,這真正證明圓滿。圓滿,有感應,什麼感應?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了。原本千佛的順序,釋迦牟尼佛是第五,彌勒佛是第四,因爲忍辱波羅蜜圓滿,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他們兩個調換,彌勒在後面了。歌利王對世尊成佛大有功勞,所以魔跟佛你怎麼分法?就看你用什麼心態去觀察。忍辱仙人這個觀察,那不就是幫了大忙?所以他要報恩,我成佛,第一個來度你。釋迦成佛,第一個得度證阿羅漢果的,憍陳如,憍陳如就是當時的歌利王。

  大乘教中無佛亦無魔,小乘教有魔,大乘沒有,永絕魔事。這是真正念佛人對這個有信心,你要遇到魔障,遇到什麼冤親債主來找你,功夫不得力,自己要反省,一遇到這種情形加功用行,魔就走了。你不要害怕,遇到這個要退轉,那麻煩大了,你真上當了;愈挫愈奮,勇猛精進,魔障也沒有了。最好的修行方法,叁業精進,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你看身口意全是阿彌陀佛,什麼樣的魔障都沒有了,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念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這個很重要。如果是你念念求升官發財,那魔還是有隙可乘,還是能找到你。你沒有這個念頭,對世間念頭斷掉了,世間只有一個念頭,護持正法,接引衆生,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怎麼可能有魔事?所以念老在此地,這個文字下得非常肯定,是故彼國,永絕魔事,完全肯定,沒有一絲毫懷疑。

  下面,「無時戾」,這個戾是違背的意思。經文: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

  『四時』,我們這個地球上有,「春夏秋冬」,這叫四時。『寒暑』,冬天寒、夏天熱,「大冷大熱」。『雨冥』是「陰雨」。中國這個地位在地球上屬于溫帶,溫帶有四季也有雨季,大概都是在春天,清明前後這個時候是雨季,陰雨。「彼國十七種功德莊嚴成就中,此顯第叁種莊嚴性功德成就」。極樂世界沒有四時、沒有寒暑、沒有陰天,我們講氣候,這個地方氣候太好了。「《論注》曰」,論是天親菩薩作的,批注是昙鸾法師,《論注》裏面說,「性是本義」,因爲十七種成就,這一種是屬于莊嚴性功德成就,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法性跟法本是一個意思,不會違背本性。「又言,性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大海是鹹水。「衆流入者,必爲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陸地上江河的水流到大海,流到大海都變成鹹味,江河水是淡的,流到海裏不會把海水變淡。那就是什麼?它不改、不變,取這個意思。

  「今于天」,這個天就是天時,我們中國講天時地利,今于天時,「則無四時等異」,沒有春夏秋冬。「于地」,天時地利,于地,「則無江海山谷之相」,極樂世界是平地、是大地,沒有江、沒有海、沒有山谷,沒有這些東西。「唯是寬廣平正,黃金色地」。我們知道極樂世界的大地都是衆寶所成,不是像我們這個地方有泥沙、有土壤,沒有;有石塊,沒有,全是衆寶,這是性功德的成就。「于人,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爲法身」。天時、地利、人和,十方世界衆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是跟阿彌陀佛同心同志,沒有不是淨色,淨色是講身相,清淨沒有染汙;無不淨心,沒有一個不是清淨心,都是清淨心、清淨色。所以畢竟皆得,統統得到,沒有一個不得,清淨平等無爲法身。「此正顯性地平等,法海一味之密意。是爲莊嚴性功德成就」。性功德成就在極樂世界,在天時看到,在地利看到,在人和看到。

  所以修行其它的法門真難!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總而言之,不出止觀,法門再多離不開這個原則。止觀是什麼?我初學佛的時候,頭一天章嘉大師告訴我,他沒有說止觀,說止觀我不懂,解釋很費事。他把止觀改成兩個,「看破、放下」,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他這樣說法我懂。其實沒有真懂,止觀意思太深了,但是確實就是看破、放下。他告訴我,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看破又多放下一些。就是看破、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兩個相輔相成。你看看這麼深的一個道理他用這麼簡單的方法說出來,這是智慧、這是善巧方便,叫我們第一次聽佛法能聽得懂。你用什麼方法成就的,說得一點沒錯,成佛,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了。妄想分別執著爲什麼放不下?沒看破,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上上根人一聞千悟。我不是上上根,我要是上上根,章嘉大師頭一天給我講,我就成佛了,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那上上根人,我們比不上他。我們中下根性,聽到歡喜,慢慢,看破多少就放下多少,再看破就再放下,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

  見思煩惱看破了、放下了,就證阿羅漢果;塵沙煩惱看破了、放下了,你就成菩薩。見思煩惱是對內的,不在外面,是我們對外面境界、對自己的身心看錯了。這五種見惑,惑就是錯誤、迷惑,把自己的身當作自己,這錯誤,身不是自己。不是自己,認爲是自己,這頭一個錯誤,從這一錯,一切全錯了。有我就有人,對立了,有真就有假,有善就有惡,連道教裏頭有陰就有陽,沒有一樣不是對立的,對立是錯誤。不對立了,不對立是宇宙萬有跟自己是一體,這對了,它本來是一體,一體裏頭哪有對立的?所以對立是錯誤的。

  懂得之後就要放下,真懂;懂了還不肯放下,不是真懂。這也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老人家告訴我,大乘佛法知難行易,行是放下,放下很容易。爲什麼放不下?你不知道,你不曉得真相,曉得真相就很容易放下了。那我研習經教,曉得了,不透徹。爲什麼?沒放下。真正透徹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所以章嘉大師告誡我,不要認爲自己已經懂了,放下才真懂!沒放下,不可以說自己懂。爲什麼說自己懂了?就不想再學了,你的境界就停止在這裏,你不能提升了。知道自己還是沒透徹,再研究,這就對了。這是科學家的精神,這大乘佛法有,標准我沒有做到,我就沒懂。

  無明放下就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大乘經教上說,不外乎止觀。《華嚴》到最後,你看看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那是一篇論文,如何學習《華嚴經》。最後五止六觀,五止是放下,六觀是看破。我們淨土也是止觀,也是看破放下,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是假的,佛法也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要舍,世間法是非法,更要舍,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就成佛了。經我們聽了不少,也會講,就是放不下。那章嘉大師的話,你既然放不下,你沒懂,不要以爲自己懂了。

  章嘉大師令人景仰、令人佩服,我跟他叁年,他就往生了。時間雖然不長,見面次數很多,每個星期都會見面一次,給我們印象非常深刻,那個人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他送我這張照片,這照片是他的標准照片,印得很多,每一個人跟他都送給他這張,都一樣的,六十多…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