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八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不放在心上好,那是清淨業。淨宗的法門尤其殊勝,放在心上只是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它的統統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

  這是釋迦牟尼佛問阿難,阿難說了不思議業,『不思議業』,你知道嗎?沒有等待阿難回答,佛自己就解釋:

  【汝身果報。不可思議。】

  『果報』,念老批注裏頭說,「據《箋注》意」,《箋注》是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的批注,注《無量壽經》。他用的原本是用彭際清的節校本,《無量壽經》在中國的版本有九種不同版本,這也在其中之一。他在這裏面注說,「果報指過去所行善惡,感得之結果與回報,故名果報」。每個人到這個世間來,得到人身,你一生的受用就是果報。這果報怎麼來的?前世的因。讀《了凡四訓》,我們對這樁事情了解得就更透徹。了凡先生十五歲遇到一個算命先生,這個算命先生給他看相算命,告訴他你命裏頭是做官的人,你應該去讀書,去考取功名,這你命裏注定的。他年歲小,帶回家去,讓這個先生(這先生姓孔,雲南人)跟他媽媽見面。了凡先生年幼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只有一個母親。母親聽了孔先生的說法,說得很對,請孔先生給他算終身流年,就是每一年每一年的狀況。他的壽命五十叁歲,五十叁歲壽命就沒有了。

  算得非常准確,他到叁十五歲,二十年,這二十年當中每一年的遭遇跟他算的完全准確,一絲毫都不差。所以了凡先生心就定下來了,什麼欲望、求都沒有,他說沒用處,所謂是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一生都是命,求不到,命裏沒有求不到,何必去求?所以他的心就很清淨。這個心我們今天講的,心有定,沒有智慧。叁十五歲這一年,他遇到雲谷禅師。他去訪問,和尚很有名,很有道行,他修禅的,跟他在禅堂裏面坐了叁天叁夜,真的沒有動一個念頭。所以雲谷禅師問他,功夫不錯,叁十五歲的年輕人,功夫不錯,一般人做不到,坐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念頭,誰能做到!所以對他很佩服。你是跟什麼人學的,功夫不錯。

  了凡很老實,告訴他我沒有功夫,我也沒有跟誰學,我的命從小就被人家算定了,二十年一點都不差,所以我什麼都不想,想了沒用處,想了是打妄想,想不到,幹脆不想了。禅師聽了哈哈大笑,我原來以爲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他就問我爲什麼是凡夫?他說你二十年來被命運所轉,一點都不差,一點都沒有轉動,你不是凡夫誰是凡夫?了凡突然這心裏一亮,向他請教,難道命運可以改的嗎?雲谷禅師告訴他,命是你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如果命是別人造的,你就沒辦法,自己造的!跟他講命運的道理,你每天起善念善行,你的命運上加分,加分就不准了;你要是有惡念、幹壞事,你就減分,減分命運就一年不如一年。它有加減乘除的,做大好事就乘,做大壞事就除,天天有加減乘除。告訴他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頭,不是過去,過去那等于是你的基礎,你從這上面有加減乘除,教他改造命運的方法。

  用什麼方法?用道家的《感應篇》,教他斷惡修善。《感應篇》是個標准,裏面有很多哪些是善、哪些是惡,你天天去念,天天去學,善的努力去做,惡的要斷,不能再做。他就學回去了,真幹!這一真幹,第二年就不對了,第二年參加考試,孔先生算他考取的是第叁名,結果他考了第一名,這一年的收入也增加了,跟孔先生算的不對了,他就真相信了。二十年一點不差,雲谷禅師一教他,立刻就不相應。于是一生努力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太太跟著一起做。命裏頭沒有功名,他參加考試最高只能考到秀才,舉人、進士沒有分,他就求,求舉人、進士,都被他考上,這命裏沒有的,這學位提高了。一生做官,最大的官是個縣長,是四川一個小縣分的縣長,這個也不對了,他以後做官是做個知縣,但是這個知縣是大縣,不但是大縣,直接歸皇上管的,就好像現在的特別行政區,這官做大了。命裏頭沒有兒子,求兒子,確實生了個好兒子。兒子給他生了孫子,好像是六個,我記不清楚了,家庭以後人丁興旺,到現在還不衰。他的家人我沒有見過面,但是通過電話,都很好,都很難得。這就是命運操在自己手上,不在別人,命運可以改造,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又對應于造業之緣而報者」,這叫報。所以你命裏頭有果有報。「正可生果之物」,這叫因。「助其因而促使得果者」,這叫緣。譬如米麥的種子,這是因。「農夫之耕耘與雨露之滋潤等」,這是緣。「今年米麥之成熟,是以去年米麥爲種子,故對應于去年之米麥,則是果。對應于去年之農夫與雨露」的緣,這叫做報。念老說得很好,把這個因緣果報講清楚了。種子是因,過去生中造作的善惡在阿賴耶裏頭,這叫種子,種子要沒有遇緣不會起現行。譬如了凡先生,他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這是緣。他能夠相信,能夠依照命運裏面注定的去走,這都是果報,這是果。遇到雲谷禅師,這是緣。雲谷禅師教他改變,他真改變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是報,果報,他真得到了。命裏沒有功名,功名考取了;命裏沒有兒子,兒子得到了;命裏面官很小,不大,他做了大官;壽命只有五十叁歲,他活到七十四歲。他沒有求壽命,沒有求長壽,自然延長二十一年,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不可思議』,叫「超情離見」,情是我們的情識,見是見解,是我們的情識見解所見不到的,這叫超情離見,叫不可思議。爲什麼?「非衆生思維語言之所能及。」這是講自身,自身的果報不可思議,每個人都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在沒有學佛之前,一個朋友介紹,認識了朱鏡宙老居士。這個老居士大我叁十九歲,祖父輩的。是一個學科學的、學財經的,抗戰勝利之後,他是浙江人,做浙江財政廳長。我們在臺灣遇到的,年歲大退休了,把我們當小朋友看待。一生的經曆非常豐富,講他的一些事情給我們聽,講故事,那個故事都是親身經曆的。他是虔誠的佛教徒,印光大師的弟子。我那時候剛剛學佛起步,他送一些書給我看,第一本《了凡四訓》,他告訴我的。我看了很受感動,看了之後才發現自己問題很多,了凡先生的毛病我統統都有,了凡先生的好處我沒有,壞處我全有,這個麻煩就大了。這個要不好好的修,這一生遭受苦難還不說,將來肯定搞叁途。想到這裏很害怕。這個時候方東美先生把佛經介紹給我,愈學愈歡喜,命運改了。改造命運,我超過袁了凡,他不如我,他延壽二十一年,我延壽四十年,我的壽命四十五歲,我今年八十六,超過太多了,其他方方面面全超過了。教我的這些章嘉大師跟李炳南老居士,這兩個人幫助我,這是緣。人的一生確實總在遇緣不同,遇到真正好人、真正善知識,他來指點我們、教導我們,我們聽了之後接受真幹,這個很重要。你不幹,你得不到受用,真幹!

  所以命運是活的不是死的,全在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爲什麼不積善斷惡,積功累德?年年提升自己,這裏頭快樂無比!絕對不是財色名食睡,那個東西沒有用,那個命裏也有,這些東西叫適可而止。飲食吃飽就行了,衣服穿暖就夠了,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快樂無比。一生于人無爭,于世無求,你多快樂,你多自在、多幸福。所以在這個世界、這個環境當中,一生能跟人不爭不求,快快樂樂過日子,真不容易。所以我一生永遠感激老師,不是老師指的這條路,無論走哪一行都非常辛苦。這一條路成佛之道,暢通無阻,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只要我們心定,不被它誘惑,用智慧來處理,統統是增上緣,全都是好事,這個好事就是提升自己境界。

  一生的事業教學,義務教學,這就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的。釋迦牟尼佛叁十歲開悟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我是二十六歲學佛,叁十叁歲出家,出家就開始教學。佛法是在出家之前學的,所以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開始接受一般道場邀請講經。一生自己沒有道場,一切隨緣,哪裏請到哪裏去。緣很殊勝,這個殊勝要感激兩個人,一個是李老師,當年辦大專佛學講座,讓我認識這批學生;第二個感激道安老法師,他在臺北辦一個中國佛教會的大專佛學講座,請我去做總主講,我在那裏講了四年,大概認識有幾千個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出去之後在國外留學,分散在全世界,我在全世界弘法的緣就是他們。如果沒有這個緣,那的確發展就很有限,發展不會超過臺灣,就在臺灣島上周遊。所以這麼多學生畢業之後到國外留學,給我鋪的這個路子,讓我弘法遊曆的圈子放大了,放到全世界。這叫緣不一樣,沒有這個緣不行。

  還有愛好不一樣,跟我年齡差不多的,有這個緣分,不肯出來講經,那就不行。講經也很辛苦,爲什麼?你要准備功課,得很認真准備,跟學校教書沒有兩樣,比學校教書還辛苦。學校教書,你教這個科目,你有一套講義,年年都用它,不要做第二次准備。我這個不一樣,每一次都要准備,不定人家要我講什麼經,他們要我講什麼,我就隨他,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所以講了幾十種,愈講愈歡喜。真正體會到、嘗到方東美先生早年把佛教介紹給我,第一堂課,第一堂課講的是佛經哲學,就這個單元的第一堂課,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學哲學,「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麼進門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得要享受享受!

  章嘉大師看到我是一個人在臺灣,沒有家親眷屬,就勸我出家,勸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你就去跟釋迦牟尼佛學。介紹我讀的書,這正式讀第一本佛書,是《釋迦方志》、《釋迦譜》這兩個小冊子,釋迦牟尼佛的傳記。老師告訴我,學佛你對佛要認識,你不認識佛,你就走彎路了。首先要認識佛,這個教學也很特殊。我們看到很多人學佛的時候,不是從這進去的,多半從什麼?經典進去的。我不是的,我從釋迦牟尼佛…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