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神通力裏頭,「中有之業通力最強」,這個很少人知道,這句要記住,神通力量最強的是什麼?中陰身。人死了之後,中陰身還沒有投胎,他那個通比什麼都強。「此五力亦不能遮止」,這五種力都障礙不了他。「故謂之五力不可到」,這五種力量到不了,這個中有我們得要多了解一下,中陰身。
《俱舍論》裏頭說,我們這一段是節錄《諸經要集》,所引用《俱舍論》的話。「《俱舍論》雲:若人舍命」,這就一個人死了,他的神識離開身體,離開身體就叫做中陰,他還沒有去投胎,我們一般俗話叫靈魂。「應至無量世界外受生」,這句話重要,爲什麼?極樂世界是在無量世界外。佛經上說的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地方十萬億佛國土,這就是無量世界外,我們到那個地方去投生,有沒有東西能夠擋住?沒有,連佛的力量都擋不住。這個給我們信心,我們臨命終一剎那的時候就到極樂世界去。「此中陰識神」,我們叫靈魂,「遊空而去」,他從空中就過去了,「俄頃」,俄頃是很快,好像立刻他就到了,「即到所生之處」,這是什麼?「皆由業力所持」。這個業力是什麼?念佛是業力,這個力量太大太大了。他造的是念佛的業,信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願意親近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行。爲什麼?它太快了,一念念完人就到那裏去,什麼力量都障礙不住,這個要懂。「雖禅定神通等力」,前面講的五種,「而不能遮其不往」,就是沒有辦法妨礙,這個遮就是障礙他叫他不能去,做不到,什麼力量都做不到。「亦不能令其住于余道」,也不能夠把他改到別的方向去,他就那個目標,你沒有辦法移動他,你也沒有辦法阻止他。這個對我們念佛往生淨土的信心會增長,所以說「力不可到也」。
下面這五種力,統統就這個問題上來說,第一個「定力,定力者,即諸佛大定之力」,佛的定力。「謂諸衆生,中陰識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時,以由業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處。雖諸佛大定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雲不可到」。你看多厲害,一切諸佛都不能障礙你,那何況其余的,其余的定力都比不上佛。定力不能障礙你,是由你自己那個念力,這個力量強大。第二個「通力」,神通力,「通力者,即諸佛神通之力」。意思是說這個衆生,「中陰識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時,以由業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處。雖諸佛神通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雲不可到」。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是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任何力量能障礙你。如果你造的是惡業,五逆十惡這個業力,這個業力它牽引你到阿鼻地獄,也是這樣子,佛的定力、神通力也攔不住,你自己去了。所以說通力,中陰身的通力能量最大,隨著你的業力走。
這個業力是什麼?我們的愛好,我們的嗜好,你喜歡什麼就往那裏去了,連佛的力量都不能障礙你。所以人在六道受生,尤其是墮落在叁惡道,真的責任自己負,自作自受,佛能救得了你嗎?救不了。你的方向目標決定你就是那條路,你不會改;只有你自己改,你自己終止可以,什麼力量都擋不住,而且時間太快,真叫一剎那之間他就到了。這個事實真相,如果不是佛給我們說,沒人知道。由此我們也知道,佛不是不慈悲,擋不住,無法給你改變。你這個目標是在阿鼻地獄,佛想把你這個改變一下到餓鬼道,做不到,沒有辦法改變,完全是自己的業力。我們要把目標定在西方極樂世界,佛不可能把你搞到東方琉璃世界,也不能攔阻你不到極樂世界,這不能不懂得。通力不行!
那願力,「叁、大願力,大願力者,即諸佛大誓願之力。謂諸衆生,中陰識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時,以由業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處。雖諸佛大願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所以說不可到。阿彌陀佛慈悲都希望我們到極樂世界,你中陰業力決定你,阿彌陀佛不能拉你到極樂世界去,沒辦法。你往地獄,阿彌陀佛不能叫你改道,改到極樂世界,他是想這麼做,他做不到。從這個地方我們想起佛在大乘經教裏頭所說的,業力之大能敵須彌,能夠敵住須彌山,能夠深入大海底,這麼強大的力量。又讓我們想起,佛經上常講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他說這個力量是平等的。心是自性,這個能量大;佛就是講的這五種力,這力量很大;衆生是指我們念頭。我們的念頭如果能跟心相結合,跟真心相結合不就成佛了嗎?太快了。惠能大師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什麼?我們知道,他的念力跟自性結合了,所以他成佛,那一念之間什麼都擋不住。我們的意念跟佛力結合,我們成菩薩、成阿羅漢去,也在剎那之間;如果我們跟負面相結合,就到叁惡道去了,這個念頭多重要。從這個地方才讓我們真正覺悟到,爲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苦口婆心勸我們一心專念,就是這個道理。你只要一心專念,沒有一個不成就,真的萬修萬人去。就怕你有雜念,雜念把你的念力破壞掉,你的念不專、不一了。「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心裏頭有好多處,這就不行,只能有一處。于是我們明白,學東西只能學一種,經只能學一部,法門只能學一個,別搞太多。禅淨雙修,禅淨密叁修都是靠不住的。
後面,「法威德力者,即佛法威德之力」,這個也不可思議。「謂諸衆生,中陰識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時,以由業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處」。雖諸佛,這個地方要加個法字,「雖諸佛法威德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雲不可到」。這是諸佛法威力不可到。後頭還有個「借識力」,這個排得好,借識力擺在最後這個有道理。「借識力者,即二禅已上,無有尋伺語言,若欲說法應用,則假初禅之識而爲己用也」。後頭有小注,「謂諸衆生,中陰識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時,以由業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處。雖借識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雲不可到」。這講得清楚,統統都是對中陰來講的,這個說法,就是說明一切衆生信願往生西方淨土,任何勢力都不能障礙他不生,任何勢力都不能改變他的方向。增長我們的信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地方引用得好。
我們繼續往下看,「現約今經」,現在我們就本經所說的,「法藏大士」,阿彌陀佛因地,「住真實慧,于無量劫莊嚴佛土,德如普賢。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令一切衆生皆得真實之利。以如是大願大行無量真實功德,故成就聖力與國土皆不可思議」。此地特別就強調不可思議這個境界,本經法藏比丘住真實慧,真實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智慧不從外來,外面來的叫知識,不叫做智能,智慧是從裏面發出來的,是自性裏頭本具的。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具足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出來,他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本具的。一切衆生皆有,沒有一個沒有,像如來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相好,自性本具的不從外來,外面來的全是知識,我們今天求學學什麼?學的是知識,不是智能。知識解決問題有局限,不圓滿,而且有後遺症;智慧解決問題,圓滿沒有後遺症,這妙在此地。
東方聖者求智能,不求知識,所以不重視記問之學。那爲什麼教小孩要教他背書?把書背得滾瓜爛熟,將來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個你要曉得,教小孩背書是副作用,不是正的目標。正的目標是什麼?不讓小孩胡思亂想,他不念書,他小頭腦會胡思亂想。用背書這個方法把胡思亂想打掉,這才是真正的目標。背那麼多書,那是副的,讓他記那是副目標,不是正的,我們要懂這個意思。小時候記憶力好,熟背之後一生都不會忘記,將來自己應用的時候真的是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他有這個方便,這是第二個目的,真正目的是智慧,不讓你從小這個妄想養成習慣。那個麻煩大了,那個到後來想把它消除的時候,非常非常困難,習慣成自然。這就是說減少他的妄想,把妄想減少到最低的程度,那有一個辦法,就是一門深入,就叫你背一部書,背熟了還要再背,這是什麼?保持他心地的清淨心,愈清淨愈好,古人這些法子妙絕了,我們現在人想不到。我們學了佛,明白這些道理,對古聖先賢佩服得五體投地。現在有許多人根本不能理解,所以他不贊成讓小孩背這些古書,這是無知。
所以法藏他用智慧,他不是用知識,這就是住真實慧。于無量劫莊嚴佛土,無量劫,是指阿彌陀佛久遠劫就已經成佛,這一次在西方極樂世界做的是示現。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一樣,是一期的應化。我們在《華嚴》、《法華》上看,哪止十劫!無量劫前他就成佛了。《梵網經》上,佛自己說他無量劫前就成佛,這一次到這個世界上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他是第八千次。這在佛法叫本迹因緣,他的根本久遠劫成佛,從迹象上看,叁千年前在我們地球上示現八相成道,八相成道現在才知道是舞臺表演。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上成佛十劫,也是八相成道的表演,不是真的。真的久遠劫就成佛了,這個表演值得我們學習。
四十八願從哪來的?不是憑空在那裏想象的,不是,實地考察。世間自在王佛是他的老師,讓他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去考察、去學習。他用了多少時間?五劫,五個大劫這麼長的時間,遍曆一切諸佛剎土。考察的結果,諸佛世界裏面好的全收,我統統都要;不好的,不好的不要。這樣建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一切諸佛剎土美好的集大成。這經是會集本,極樂世界也是會集,是諸佛如來剎土的會集,不好的都不要,好的全要。所以這個世界成就了,它的美好一切諸佛世界都不能跟它相比,它超越了。《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成就,五種原譯本,過去叁種會校本都不能跟它相比。經的批注,都用會集,黃念老批注這個經也用會集,你看他引用了八十叁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注疏,批注裏面也沒得比,也是第一,會集。經爲什麼要會集?是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不是一次,多次宣講!說…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