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趙州禅師語錄》壁觀卷下(461-480)

  (461)

  師又到茱萸,茱萸雲:“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師雲:“什麼處住得?”茱萸雲:“老老大大,住處也不識。”師雲:“叁十年弄馬騎,今日卻被驢撲。”

  茱萸者,湖北鄂州茱萸山和尚也,失其名,時人以茱萸和尚尊稱之。茱萸乃南泉弟子,趙州同門,先趙州數十年住院,先住隨州護國寺,後住茱萸山。當年南泉有書與茱萸曰:“理隨事變,寬廓非外。事得理融,寂寥非內。”僧達書了,問:“如何是寬廓非外?”茱萸雲:“問一答百也無妨。”問:“如何是寂寥非內?”茱萸雲:“睹對聲色,不是好手。”僧又問長沙景岑,進前語,長沙瞪目視之。僧又進後語,長沙閉目示之。僧又問趙州,進前語,趙州作吃飯勢。僧又進後語,趙州以手作拭口勢。後僧舉似南泉,南泉雲:“此叁人,不謬爲吾弟子。”是知趙州、長沙、茱萸,皆南泉門下之傑也。

  茱萸和尚行迹語錄,遠不如趙州、長沙之富,燈錄中僅數條而已。如上堂,擎起一橛竹曰:“還有人虛空裏釘得橛麼?”時有靈虛上座出衆曰:“虛空是橛。”茱萸擲下竹,便下座。

  又,衆僧侍立次,茱萸曰:“只憑麼白立,無個說處,一場氣悶。”僧擬問,萸便打,曰:“爲衆竭力。”便入方丈。有行者參,茱萸曰:“會去看趙州麼?”曰:“和尚敢道否?”茱萸曰:“非但茱萸,一切人道不得。”于此可知茱萸和尚之禅風,及與趙州之道誼。

  趙州雖長于茱萸,然此見面時,茱萸也是老矣。人雖老,但禅風益健。故趙州于一番問答後,雲:“叁十年弄馬騎,今日卻被驢撲。”此亦師門中相互推崇之語,若無此語,何處見茱萸來?

  (462)

  師又到茱萸方丈,上下觀瞻。茱萸雲:“平地吃交作什麼?”師雲:“只爲心粗。”

  (463)

  師一日將柱杖上茱萸法堂上,東西來去。萸雲:“作什麼?”師雲:“探水。”萸雲:“我者裏一滴也無,探個什麼?”師將杖子倚壁,便下去。

  趙州與茱萸,雖是師兄道友,熟識無比,但見面之時,仍不忘切磋道法。趙州在茱萸方丈“上下觀瞻”,探竿影草,以靜製動也。茱萸雲:“平地吃交作麼?”——莫非睜眼瞎子,一切現成明白,爲什麼看不見。趙州雲:“只爲心粗。”萬事無可留心者。問答雖簡潔,卻刀光劍影,殺得難解難分。

  師兄們難得相會,理應聚上一段時間,趙州也不知在茱萸山住了多少時日。一日,趙州將柱杖,上茱萸法堂上“東西來去”。 茱萸拶雲:“作什麼?”趙州雲:“探水”,也是平地起波瀾,欲尋茱萸破綻。茱萸雲:“我這裏一滴也無,探個什麼?”卻是銅壁鐵牆一般。雖是銅壁鐵牆,趙州亦尋出路來,先“將杖子倚壁”,承認有銅壁鐵牆。“便下去”,有路可出。真是于無聲處聽驚雷,若非頂級宗師,焉有如此作略。

  當年漸原侍道吾探喪,道吾撫棺雲:“生邪,死邪?”漸原問,道吾雲:“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漸原雲:“若不道,打和尚去。”道吾仍不道,漸原便打。後漸原隱于村落得悟,道吾亦寂,石霜嗣之。漸原訪石霜,石霜雲:“前日打先師因緣會也無?”漸原雲:“請師兄下一轉語。”石霜雲:“不見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他日,漸原持鍬到法堂,從東到西,又從西到東。石霜雲:“作麼?”漸原雲:“覓先師靈骨。”石霜雲:“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覓甚先師靈骨?”漸原雲:“正好著力。”石霜雲:“這裏針紮不入,著什麼力?”漸原持鍬肩上便出。此公案與趙州茱萸公案極爲神似,正所謂道者同也。于此,保甯仁勇禅師有頌雲:

  逐級移筇探淺深,

  果然滄海碧沈沈。

  一雙足迹分明在,

  將謂歸家不可尋。

  無迹了派禅師亦有頌雲:

  平地鼓波濤,青山轟霹雳。

  腳下爛如泥,身上原不濕。

  古往今來幾百年,

  柱杖依然挂空壁。

  (464)

  臺山路上有一婆子,要問僧。僧問:“臺山路向什麼處去?”雲:“蓦直去。”僧才行,婆雲:“又與麼去也!”師聞後,便去問:“臺山路向什麼處去?”雲:“蓦直去。”師才行,婆雲:“又與麼去也。”師便歸,舉似大衆,雲:“婆子今日被老僧勘破了也。”

  此便是叢林中津津樂道,又聞之色變的“趙州勘臺山婆子”公案。在燈錄中,婆子雲:“好個師僧又恁麼去也”,似更生動。燈錄中所載的婆子,俱似菩薩示化,令禅僧們頭疼不已,又喜歡不盡,如“燒庵婆子”,“點心婆子”,黃檗初年所逢之“太無厭生”婆子,“淩行婆”,和這位“臺山婆子”,個個都如德山臨濟趙州一般,把關設卡,令學人寸步難行。

  “蓦直去”,其用意如何?“又與麼去也”,其用意又如何?是婆子勘破趙州,還是趙州勘破婆子?這公案不知難倒多少豪傑,又使多少豪傑開眼。北宋時名振叢林,黃龍禅派的開山祖師黃龍慧南禅師,即在此大徹大悟。

  黃龍慧南禅師原是雲門宗人,得法于泐潭懷澄禅師,早已領衆說法,名播叢林。後參慈明,慈明知其見地不穩,反複折難。一日雲:“如若會雲門意旨,則趙州嘗言臺山婆子被我勘破,度指其可勘處。”黃龍面熱汗下,不知答,趨出。明日于詣,慈明垢罵之。黃龍慚見左右,雲:“正以來求決耳,罵豈慈悲法施之式。”慈明笑雲:“你作罵會那?”黃龍言下大悟,作頌雲:

  傑出叢林是趙州,

  老婆勘破沒來由。

  而今四海清如鏡,

  行人莫與路爲仇。

  慈明以手點“沒”字顧之,黃龍易以爲“有”,心服其妙密……黃龍可謂趙州勘臺山婆子公案之最佳注腳,雖然,且道此公案,著眼在什麼處?此公案曆代提唱甚多,先看投子義青禅師所頌:

  靈龜未兆無凶吉,

  變動臨時在蔔人。

  路頭問破誰人委?

  王老東村怒目瞋。

  再看真如慕哲禅師所頌:

  叢林老作無是俦,

  凜凜威風四百州。

  一擊鐵關曾粉碎,

  恩大難將雨露酬。

  再看保甯仁勇禅師所頌:

  何事趙州婆子話,

  雄雄今古振家聲。

  高空有月千門閉,

  大道無人獨自行。

  (465)

  師見僧來,挾火示之,雲:“會麼?”僧雲:“不會。”師雲:“你不得喚作火,老僧道了也。”師挾起火雲:“會麼?”雲:“不會。”師卻雲:“此去舒州,有投子和尚,你去禮拜問取。因緣相契,不用更來。不相契,卻來。”其僧便去,才到投子處,投子乃問:“近離甚麼處?”雲:“離趙州,特來禮拜和尚。”投子雲:“趙州老人有何言句?”僧乃具舉前語。投子乃下禅床,行叁五步,卻坐,雲:“會麼?”僧雲:“不會。”投子雲:“你歸舉似趙州。”其僧卻歸,舉似師,師雲:“還會麼?”雲:“不會。”師雲:“也不較多也。”

  投子大同禅師(819—914),出自翠微之門,爲石頭下第叁代尊宿也。雖雪峰亦曾叁次參叩,並先于雪峰享有“北趙州,南投子”之盛譽。趙州挾火示僧,問:“會麼?”又雲:“不得喚作火”,此亦百丈“淨瓶”、首山“竹篦”類同之機也,要在使人破著相而見真如也,此前已詳述之矣。趙州用那僧傳語,二千裏外與投子練禅,方能看出此公案的消息。

  “投子下禅床,行叁五步,卻坐”與趙州老漢“挾火示之”,皆爲“示相”,而問“會麼?”此何謂也?五祖法演禅師曾有開示雲:“山僧昨日入城,見一棚傀儡,不免近看。或見端嚴奇特,或見醜陋不堪。動轉行坐,青黃赤白,一一見了。仔細看時,原來青布幔裏有人。山僧忍俊不禁,乃問:“長史高姓?”他道:“老和尚看便了,問什麼姓。”大衆,山僧被他一問,直得無言可對,無理可伸……”原來幔棚弄傀儡,抽牽全是裏頭人。若會,當下便會。爭奈人們老是節外生枝,只會外看,計較分別,故漫不知歸。那僧忙于兩頭,故仍然“不會”。 趙州雲:“也不較多”,爲那僧于“不會”中指出路徑也。

  且再舉五祖法演禅師公案。五祖在白雲會上,白雲舉南嶽懷讓“鑄鏡”公案雲:“古人道,如鏡鑄像,像成後鏡在什麼處?”衆下語俱不契,舉問五祖。五祖近前問訊,雲:“也不較多。”白雲笑雲:“須是道者始得。”一句“也不較多”,如臨濟 “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一般,足以飽叢林之學人矣。

  (466)

  洞山問僧:“什麼處來?”雲:“掌鞋來。”山雲:“自解依他?”雲:“依他。”山雲:“他還指阇梨也無?”僧無對。師代雲:“若允即不違。”

  “代語”者,代人下轉語也。趙州與洞山因此得見一則因緣。洞山年二十一(828年),詣嵩山具戒。遊方首詣南泉,值馬祖諱辰修齋。南泉問衆曰:“來日設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衆皆無對。洞山出,對曰:“待有伴即來。”南泉曰:“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洞山曰:“和尚莫壓良爲賤。”此時南泉八十歲整,趙州、長沙、茱萸俱以外出,故不得與洞山謀面。雖然,亦是洞山與南泉的一段因緣也。

  此公案用語令人費解——若欲解,則白雲萬裏矣。洞山因那僧“掌鞋來”,而問:“自解依他”,不妨令人疑著,此與“掌鞋來”風馬牛不相關也。“掌鞋者”,欲腳下穩當,可行萬裏也。然此是“自解”——自會;還是“依他”——隨緣呢?那僧答“依他”。洞山雲:“他還指(使)阇梨也無?”此“指”者,賓主之分也。那僧于此不決,故“無對”。那僧應是後來舉似趙州,趙州爲代語雲:“若允,即不違”——允者,契合也,賓主合也。賓主能合,則“自解依他”均“不違”矣。此乃趙州手眼,非那僧能及。

  (467)

  普化吃生菜,臨濟見雲:“普化大似一頭驢。”普化便作驢啼,臨濟便休去。普化雲:“臨濟小厮兒,只具一只眼。”師代雲;“但與本分草料。”

  普化和尚,槃山寶積禅師之子,馬祖之孫也,較臨濟猶爲師叔,故稱臨濟爲“小厮兒”。臨濟住真定,普化屈尊而輔佐之,臨濟局面之開揚,得普化助力甚多,燈錄普化本傳中載之明矣。

  “吃生…

《《趙州禅師語錄》壁觀卷下(461-48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