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莫遺忘有叁種:莫忘恩重善知識,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與正知。
2、恒需憶念有叁種:恒念傳戒之上師,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儀與誓言。
3、恒時應具有叁種:身體恒時應有心,
床第恒時應有身,心中恒時應放松。
4、急須忘掉有叁種:急須忘掉生貪友,
急須忘掉生嗔敵,急須忘掉癡睡眠。
5、恒需謹慎有叁種:衆中出言應謹慎,
獨處行爲應謹慎,平常觀心應謹慎。
6、恒需隱秘有叁種:隱秘自己之功德,
隱秘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劃。
7、不可宣說有叁種:不宣偶爾出離心,
不宣自己狡詐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8、不可去處有叁種:怨仇爭處不可去,
衆人聚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
9、不宜宣說有叁種:無信者前不說法,
未問不說自經曆,不說不符實際語。
10、不該之事有叁種:友前不該有喜怒,
承諾不該有變動,行事不該有表裏。
11、莫作之事有叁種:切莫自大與傲慢,
切莫暗中說他過,于誰亦莫作輕慢。
12、不應之事有叁種:不于富人施財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誰亦莫說密語。
13、不應觀察有叁種:不應觀察美女身,
不應觀察友之事,不應觀察己功德。
14、隨順之事有叁種:語言隨順于親友,
衣飾隨順于當地,自心相應于佛法。
15、不應聽聞有叁種:不聞他人贊己德,
不聞喜新者之語,不聞愚者之教誨。
16、不能希求有叁種:不求富人之財物,
不求高貴之地位,不求華麗之衣飾。
17、不能誹謗有叁種:不謗衆望所歸者,
不謗他人買賣物,不謗慈我善知識。
18、不能贊歎有叁種:不贊衆夫所指者,
不贊自大愚昧者,不贊幼稚之孩童。
19、不贊不謗有叁種:不贊不謗自親屬,
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
如此竅決尚衆多,總之時時刻刻中,
自觀自己極爲要,世出世法亦歸此。
如是略說之教言,無垢智慧瑜伽士,
爲調自心而宣說,此乃極深當修持。
一、釋題:這篇《自我教言》是華智仁波切寫給自己的教誡。世人尚有自我批評、自我監督等來觀察自己的過失以完美自己,出世間的修行人更應如此。但佛法好象在有些人手裏卻變成了單純調伏他人的工具,這是不應理的。己尚未調伏,何以化他。所以我們應象華智仁波切一樣時時處處向內觀察自己的身語意叁門。
二、造頌者:華智仁波切是《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的作者,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也是寂天菩薩的化身,他的傳記很豐富。這裏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有一次他以乞丐的形象去過爐霍的多芒寺,看到了很多的苦行者,他贊歎說:"真正的教法和證法在這個寺院裏還存在!太讓人高興了。"晚上,他到一個叫赤誠達吉的喇嘛屋裏說:"我能不能在您這裏過夜?"赤誠達吉看他很寒苦,就收留了他,赤誠達吉問他:"你知不知道華智仁波切?""只是聽說過。""我很想拜見華智仁波切,特別敬佩他,一看他的書就很生信心,已經去石渠他的寺院裏兩次了,但都沒見到。你看過《大圓滿前行》嗎?""只是聽說過,但沒看過。""那你就看看這個法本,確實太好了,你以後最好能好好照此修持。""我不太懂,您能不能給我講一遍?""可以,大概的意思我講得來。"于是,赤誠達吉就講了前面的一部分。第二天早上,華智仁波切起床較晚,赤誠達吉說:"作爲一個出家人,你怎能睡懶覺呢?應該早一點起床才是。"後來,赤誠達吉聽說華智仁波切去了道孚的玉科地區弘法,就特意趕去拜見。華智仁波切看見他時,說:"我的上師來了,他是一個很好的喇嘛。"邊說邊恭敬地下了法座,赤誠達吉這時才明白那天晚上的乞丐是誰,很難爲情地哭了。華智仁波切在果羅、玉樹等很多地方都以乞丐的形象顯現,度化宏法。不管他的什麼教言,都有不可思議的吸引力。康區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講出好些關于他的故事。
叁、釋論:
1、切莫遺忘有叁種:莫忘恩重善知識,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與正知。
時時刻刻中無論如何不能忘記的有叁種:一是莫忘恩重善知識。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凡是對自己灌頂、傳講顯密教法乃至得一句佛語的上師,都是恩重如山,恩深似海。《大圓滿前行》中有說:"善知識的恩德比佛的恩德還大。"因若上師未開示,我們凡夫不會懂得教理。
二是莫忘大慈大悲佛,佛陀對每一個衆生都具有無比的慈悲心,《楞嚴經》雲:"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如果佛陀沒有出世轉*輪,那不知我們還將輪回到何時?大家最好能每天按《釋迦牟尼佛修法》儀軌修一遍,稱誦聖號及心咒。依憑這個殊勝儀軌可以極大地增上我們對佛陀的虔敬之心。外出時也不能離開自己常供的佛像,盡量地供養。供佛所感功德很大,象曆史上阿育王以因地捧沙供佛之小小因,報以來世帝王之果。所以,作爲一個佛教徒切莫忘記慈悲的佛陀。
叁是莫忘正念與正知。作一個佛弟子,必須有正知正念,所謂正念即經常憶念修持善法--我不同于世間人,我的身要行持佛法,我的口要宣講佛法,我的意要如理而作,我要把分別念轉爲不念有漏之法而念叁世諸佛所宣講的大小顯密各乘之法--每時每刻地憶念。所謂正知即每時每刻觀察自己,身之所作所爲是否如法,語之言說是不是自利利他等等。如果沒有正知正念,就會如《入菩薩行》中所說的"法水不注于漏器"一樣,將功德全漏光了。
2、恒需憶念有叁種:恒念傳戒之上師,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儀與誓言。
"恒念傳戒之上師",戒包括皈依戒、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及密乘叁昧耶戒。凡對自己傳授過其中任何一戒的上師,我們都應恒時憶念。因爲,般若是成佛的根本,然般若智由定生,定由戒生,所以,他們其實已傳給了我們佛陀慧命的命根。《遺教經》中世尊趨入涅槃時,阿難垂淚請問"世尊涅槃後以誰爲師",世尊囑以"以戒爲師",可見我們佛門弟子當視戒如佛,因此自己的傳戒上師對自己恩德浩大,每日至少也要憶念叁次。
"恒念示道之佛法",即時時憶念開顯解脫道之佛法。世尊爲度化沈溺輪回的有情,宣說了八萬四千法蘊,如果沒有這些甘露妙法,愚癡無明的衆生將一直沈溺在輪回中,無有出期。經論是不會生氣的上師,它可以時時刻刻引導我們解脫迷惑之網。佛法的每個字都貴如珍寶,其意義之深妙難以言說,佛在經中也說過:將來末法時期,我將以文字形相來渡化衆生。佛法能斷除衆生的無明,斬斷煩惱、痛苦之根,是故當恒念示道之佛法,以佛的無窮力量來指導自己、鞭策自己,直至解脫。
"恒念律儀與誓言","律儀與誓言"即戒律威儀及誓言,總攝了大小顯密乘的所有戒。龍樹菩薩說過,律儀是成佛的根本。是成就一切的大地。戒律能規範人的身心行爲,使修行人時時與法相應,保證修道的順緣。再則,從他人角度講,身無威儀則不能令相應根基的人對叁寶生起信心,語不如法如律則不能令人對法生起信心,意不如理則容易撓亂他人。故常憶念律儀誓言是自利利他之真實修行。
3、恒時應具有叁種:身體恒時應有心,
床第恒時應有身,心中恒時應放松。
這叁個修行竅訣特別重要,心應在身裏,身應盡量在屋裏。"身體恒時應有心"就是我們修行必須用心專一,不能身心不一,不要人在經堂心在外,浮想聯翩。
"床第恒時應有身",這就是教我們經常安住在家裏,不要東奔西跑互相串寮,我們學院裏有些喇嘛,除上課以外,平時都是在家裏學法、打坐,有的喇嘛十多年一直都安住在學院裏,從沒出過山門,這種人的修行肯定是不錯的。
"心中恒時應放松",平時修法做事,不要過緊或過松,平穩適中,放松是一種境界,有了放松的境界,修什麼法都能相應,否則,修行很難有成就。
4、急須忘掉有叁種:急須忘掉生貪友,
急須忘掉生嗔敵,急須忘掉癡睡眠。
這叁個急須忘掉的是貪嗔癡在日常生活中最爲特出的表現。"急須忘掉生貪友",對一個欲界的凡夫來說,貪心特別重,往往因爲貪愛一個友人而開始貪著名、食、財等諸多外境,所以,作爲一個修行人急須在最短時間裏忘掉自己所貪戀的友人。若對世間有一分的貪執,說明出離心還不到位,《佛子行》也這麼說:"會遇悅意之境時,當視猶如夏時虹,雖現美妙然無實,斷除貪欲佛子行。"我們自身本無常,若因貪執一個無常的友人,遮障了真實性又毀滅了自己的厭離心,這樣,要想脫離輪回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往昔的大德也有在修法中遭到這種障礙的,但都對治了。如果我們好好地觀一觀輪回痛苦,就會生起一個無比猛烈的出離心,也會斷掉自己的貪執,若心安于法喜之上,也自然會忘掉自己有漏的貪執,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用適合自己的法要,從自心深處真實、極快地忘掉能引生諸貪之友人,以免在汙染的妄念中虛度自己這難得的人身。
"急須忘掉生嗔敵",就是在最快的時間裏,忘掉自己原來心存嗔恨的怨敵,不要耿耿于懷。因爲《華嚴經》有"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的教證,《入菩薩行》也說:"因何昔造業,于今受他害,一切既依業,憑何嗔于彼",世間尚有"君子不…
《自我教言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