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仔細妥善保存,待國泰民安之期,方令應現于世。”在後來的半個多世紀,許家曆經了各種驚心動魄的事件,一次在被抄家後,到處雜物零亂,許華瀚急切地尋找,終于在滿地亂紙中將原紙包裹的舍利找到,此後更是謹慎收藏不離身。現已是國富民強、社會安定之際,故與超晔商議,擬將舍利獻于上海靜安寺,由國家保管爲善。于是,即電話通知靜安寺常住。德悟長老攜慧明法師、聖懷法師及益華法師等親自前來迎請舍利,時靜安寺四衆弟子于大雄寶殿整肅排班,並焚香唱贊,興大供養恭迎佛舍利的來到。
5月,臺灣法鼓山聖嚴法師率“大陸佛教勝迹巡視團”來靜安寺參訪,並瞻仰了密壇和持松法師紀念堂。面對大師法相,聖嚴法師拈香頂禮,思緒萬千。聖嚴當年曾受學于靜安佛教學院。
日本福崗十輪寺主持藤本善光長老寫信給超晔說:“河野清晃長老于前年十一月圓寂,我已將您的著作轉交給其弟子,供于其靈前;我願接替河野清晃長老,協助搞好中日佛教交流工作。”
是年爲大師誕辰103年,楊毓華結頌以緬懷大師:
(一)
桃李無言成蹊徑,著作等身通古今。
事事無礙周法界,諄諄善誘導群生。
(二)
愛國愛教人天敬,所作已辦立梵行。
寂光現前早預知,總持法門原無生。
1997年,丁醜,寂後25年
是年爲靜安寺建寺1750周年,楊毓華撰《靜安古寺》一詩載于《香港佛教》第9期,詩曰:
寺建東吳叁國時,今從此地得良師。
靜安八景都湮沒,古刹千年幾轉移。
玉佛尊容供頂禮,密壇儀軌備修持。
行將擴建十年後,輪奂輝煌更勝之。
1999年,己卯,寂後27年
《持松法師論著選集(二)》(《荊門文史資料》第十六輯,主編:楊毓華、陳廣珍)由湖北省荊門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輯出版,主要有大師撰寫的《自述》、《攝大乘論義記》、《賢密教衡》、《賢密教衡釋惑》、《住心品纂注》、《師奘文鈔》、《般若理趣經集解》、《密林詩詞》,同時還收錄了《持松上師佛學論著書目》、《瑞征撮要·遺囑》等。
持松法師論著選集(二).tif
晚清兩朝帝師翁同龢之後裔中有多人歸依大師,敬其爲長老,其玄孫翁宗慶居士是上海著名律師,早年從持松大師受灌頂,以書法、詩辭聞名于滬上。翁居士與靜安寺德悟長老交往甚密,九十年代,超晔探望德悟長老時與翁居士有緣會晤交流,後翁居士作“《持松法師論著選集(二)》將出版敬獻叁章”,奉詩禮贊大師:
(一)
詩僧手迹遍虞山,講述真言抵萬千。
東渡扶桑爲學密,孤行高野惜衣單。
(二)
密壇布設自陳監,大日如來法相端。
古刹靜安人矚目,金剛胎藏隱荷擔。
(叁)
滄桑萬變涅槃甘,雖死猶生道永耽。
論著煌煌頃選集,遺篇傳世意弘堅。
2000年,庚辰,寂後28年
《華嚴宗教義始末記》由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再版。2008年,臺北空庭書苑又將此書重新標點後再次印行。
華嚴宗教義始末記.tif
2002年,壬午,寂後30年
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持松法師》(楊毓華著),此書作爲“法門寺文化叢書”之十六,系大師傳記,資料詳實客觀,許多史料爲首次公布,爲研究近現代佛教史、密教史及持松大師的佛學思想提供了珍貴的史料。日本河野清晃及吳立民、吳企堯、梁惠慈等大德分別作序,時任陝西法門寺博物館館長的韓金科研究員作跋——《呼喚曆史——讀〈持松法師〉》。同時,還收入了《持松上師名號淺釋》、《悼弘一法師》、《略述〈長壽息風法〉——摘自持松法師〈幾種呼吸法〉》、《持松上師佛學論著列要》、《密林持松上師詠靈山八景詩》、《有關釋祖真身指骨舍利和法門寺真身寶塔地宮唐密曼荼羅近見》等,並有照片40多幅。
持松法師.tif
李中流教授青年時期曾就學于靜安佛教學院,退休後受聘于靜安寺,從事文史研究工作,曾撰寫虞山興福寺持松大師碑銘之偈頌,1999年發心于焦山定慧寺依茗山長老披剃出家,法名“覺真”,後長期在香港僧伽學院弘法。香港信衆很敬仰持松大師,因港地有關持松大師之密教著述資料較少,故覺真法師求咨于超晔,以此因緣,促成了《持松大師選集》(五編)的編印。
2004年,甲申,寂後32年
是年爲日本真言宗開祖空海大師入唐求法1200周年。4月29日至30日,由複旦大學曆史系和日本高野山大學主辦、上海靜安寺協辦的“空海與中日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複旦大學舉行,這是中國內地第一次由中日兩國的大學聯合舉辦密宗研究會議。來自複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知名學府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空海研究會、敦煌研究院等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日本高野山大學、關西大學、大正大學、種智院大學的教授學者共30多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與會期間,教授學者們圍繞密宗、空海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的主題展開了認真的學術切磋和討論,共發表論文20余篇。靜安寺改製十方叢林的第一任方丈持松大師曾叁渡扶桑學密,傳回了失傳千年的唐密,靜安寺與日本高野山有著傳統的友誼。靜安寺住持慧明法師作爲此次活動的協辦方代表參加了研討會的開幕式。在研討會開幕前,靜安寺接待了日本的學者,研討會閉幕後,靜安寺又設宴招待了與會的全體學者。韓金科、楊毓華等全程參加了這一活動。
2005年,乙酉,寂後33年
由香港的大德發心,組織編印《持松大師選集》(楊毓華主編),分五編:以1993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持松法師論著選集》作爲《持松大師選集(一)》;以1999年出版的《持松法師論著選集(二)》(《荊門文史資料》第十六輯)作爲《持松大師選集(二)》;以《師奘全集》中的《胎藏界行法記》和《金剛界行法記》作爲《持松大師選集(叁)》和《持松大師選集(四)》;以大師撰寫的《觀所緣緣論講要》、《叁陀羅尼釋》、《十八道略诠》、《護摩行法記》、《幾則簡修法》等集爲《持松大師選集(五)》。
2008年,戊子,寂後36年
12月28日,靜安寺大雄寶殿落成典禮隆重舉行,此舉標志著靜安寺改建工程基本完成。21世紀初,爲配合市政建設需要,上海靜安寺把二十年來修建的殿堂陸續拆除並著手改建。
新落成的靜安寺山門由叁個白色拱券門組成,上有佛教手印圖案和警句,山門外兩側各置一個大型銅獅和燈柱;東側矗立高18米由整塊花崗石雕刻而成的梵幢,正面“正法久住”四個大字,幢後镌刻宋蘇轼所書《金剛經》一部,梵幢頂部爲銅鑄貼金四座獅子像,金光晃耀;山門二層平臺與鍾鼓樓及東西配殿全部用天橋相連接,天橋四周飾以漢白玉欄杆,飾以佛教圖案;鍾鼓樓頂上均置有精美莊嚴之五輪塔;金色光芒四射;山門正中懸挂隸書“靜安寺”銅製匾額,與山門內側所嵌漢白玉匾額“爲甚到此”相對應。上述題字均爲方丈慧明法師所書。靜安寺還將恢複真言宗密壇及持松大師紀念堂。
無論從何角度視之,改建後的靜安寺殿堂錯落有致,瑰麗堂皇,高貴秀麗,顯密融通,莊嚴祥和,啓示和祝佑人們崇尚真誠、和諧,靜甯、安康!
2009年,己醜,寂後37年
在大師誕辰115周年到來前夕,《持松大師選集(六)》(主編:楊毓華)由華夏出版社出版,該書主要收入了散見于各種佛教期刊的大師著述88篇,分8部分:專集、專論、講述、疏釋、書劄、序跋、詩賦、文鈔。新編定的《持松大師年譜》(包括新發現的若幹照片)、《新發現的持松大師史料》、《<滿月世界依正莊嚴頌>敬釋》及《<密教通關>初解》也一並收入附錄,供大家參考。此外,新發現了趙樸初居士于1943年執筆撰寫的《持松上師五十壽序》,特代本書序言,以資紀念。
持松大師選集(六).tif
《持松大師選集(六)》出版後,受到了衆多大德、專家及同學們的歡迎和贊賞。是年底,大師再傳弟子衆紹之友讀此書後,欣然表示願出資再版《持松大師選集(六)》及所有持松大師的著述。于是,衆紹遂萌發編纂《持松大師全集》之念,隨將此想法告訴了超晔。超晔意思:除《持松大師選集》外,尚有衆多大師墨寶尚未刊出,尚有衆多大師著述正思能陸續刊印。且自1941年《師奘全集》面世以來,30多年間,大師著作不斷,尤其是日本侵華後,局勢動蕩,其許多著作未能出版。期間,又因種種關系,散失焚毀者衆多。現在陸續有許多前所未見者浮出水面,此乃國運昌盛、國家文明所致。他留下的諸多著作,不但填補了我國失傳千余年之久的唐代密宗這一空白,而且也是留給後來者學習參考和進修的各宗典籍。我等弟子效法前人,舉全力保存大師的心血結晶法寶,即是保存我國密教史、佛教史、佛教文化史、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衆生機有深淺,迷有厚薄,,不假種種言教開導、種種法門對治、種種文字般若,則迷雲障于性空,何由令其一一徹見心月、改變素質、自利利他?通過編輯大師著作,可促使我們更好地學習他愛國愛教、不斷求索進取探求人生真理的思想,及和諧社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並進而便捷地證入華嚴一真法界,得大覺位。因此,編纂《持松大師全集》已成爲保存大師著作、複弘唐密責無旁貸之大事,也是迅速自覺覺他、回報大師法乳恩德之舉。而有大德願出資刊印,著實令人喜出望外,歡喜異常,實功德無量之舉也。因此,決定編纂《持松大師全集》。
2010年,庚寅,寂後38年是年伊始,《持松大師全集》編纂工作正式啓動,楊毓華任主編,衆多“衆”字輩、“妙”字輩弟子鼎力協助,一起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工作上來。
持松大師全集.tif
5月4日,海峽兩岸佛教和平祈福法會暨白聖法師舍利入塔回奉儀式在江…
《持松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