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起信論卷下
菩薩戒弟子彭際清述
叁輩往生第二十二
佛告阿難。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叁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衆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上明往生正因。即前文十方衆生信樂發願回向等願所攝。首言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誠能于一念信入。何須更論種種功勳。一切衆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無二念。乃至發真歸元。成等正覺。惟此一念。亦無二念。大智度論雲。行般若波羅蜜者。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一念之力。不可思議。如是念佛。即念是佛。即佛是心。非內非外。無縛無脫。盡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無一芥子許。不是無量壽佛現身說法處。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藏。
經中略說等差者。爲方便接引故。其上輩專屬沙門。一切衆生由愛渴故。因有幻身。由幻身故。因有國土。舍家棄欲。愛渴淨故。幻身亦淨。幻身淨故。國土亦淨。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志性好遊諸佛國土。應遠離居家。故知出家爲淨土正因。以能遠離不淨故。
次言發菩提心。大般若經善現言。如來常說菩提。以何義故名爲菩提。佛言。證法空義。證真如義。證實際義。證法性義。證法界義。假立名相。施設言說。能真實覺。最上勝妙。故名菩提。不可破壞。不可分別。故名菩提。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原。衆生之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如舍利子白佛言。頗有初心勝後心不。世尊告曰。阿羅漢獨覺諸無漏心。雖離自心一切煩惱。而不能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舍諸煩惱。菩薩初發大菩提心。雖于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舍諸煩惱。輾轉饒益無量有情。是爲初心勝後心義。
次言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念佛有二。一觀相。如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谛觀彼佛。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衆寶羅網。滿虛空中。具如經說。
問。既是心是佛。何須更立他佛。執相而求。翻成邪道。答。此爲初機權示方便。假彼勝緣。成我淨土。然即相非相。同歸寂滅。妙觀自在。現量無余。所以大集經雲。若欲成就諸佛現前叁昧。隨所念處。即見如來。如取清油淨水水晶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好醜。影現分明。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余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菩薩亦爾。即複思惟。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複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處。豈有轉還。如是窮盡細微。情忘分別。豁然無寄。頓徹本來。是爲觀佛中道了義。
一持名。如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須知持名一法。最爲簡要。行者初發心時。貴有定課。每日或千聲。或萬聲。或十萬聲。從少至多。由散入定。隨其念力。俱可往生。
問。名字性空。雲何持者即得往生。答。以性空故。故得往生。若有所得。便成系縛。衆生以有所得心。輪轉無盡。今此佛名。不從想生。非和合有。即是諸法實相。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議。然念佛不難。一心爲難。直須念念分明。心心絕待。如是四威儀中。乃至上床下床。大小便利。俱不得舍。一切是非得失愛憎喜怒關頭。惟一佛名。了然超越。久久成熟。見思自落。叁昧現前。是爲念佛究竟了義。
次言修諸功德願生彼國者。行者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于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乃至無邊功德。悉以深心至誠心。回向極樂。亦得名爲一向專念。不必棄舍有爲。乃名專念。以佛性遍一切處。有棄有舍。不名念佛故。如觀經言。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此兼四衆而言。上中二輩所修功德。足以攝之。
昔袁中郎晚歲專修淨業。著西方合論。既卒。其弟小修夢遊淨土。見中郎在焉。語之曰。我淨願雖深。情染未盡。初生此間邊地。今居淨土矣。終以乘急戒緩。僅地居。不得與大士升虛空寶閣。幸夙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論贊歎如來不可思議度生之力。感得飛行自在。遊諸刹土。聽佛說法。此實爲勝。使吾生時嚴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穩。若有乘無戒。多爲業力所牽。流入天龍八部去。予所親見多矣。語具珂雪齋外集中。故知淨土資糧。全憑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淨則心淨。心淨則土淨故。
複明發願者。須早晚向西禮拜。如朝帝主。日近日親。發深重誓。願命終時。決定往生。慈照宗主有勸人發願偈。最爲深切。偈雲。“萬法從心生。萬法從心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持戒無信願。不得生淨土。唯得人天福。福盡受輪回。輾轉難脫離。看經無慧眼。不識佛深意。後世得聰明。亂心難出離。不如念佛好。現世無名利。行坐不多羅。則是阿彌陀。發願持戒力。回向生樂國。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釋迦金口說。彌陀親攝受。諸佛皆護念。諸天善護持。見此念佛人。與佛不相遠。應當坐道場。轉于大*輪。普度無邊衆。譬如貧家女。腹孕轉輪王。諸天常愛護。貧女自不知。腹中有貴子。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億佛常念佛。不久當成佛。諸佛善護持。其人自不知。我當生淨土。卻要來後世。再得生人中。譬如貧人家。地內有伏藏。藏神常守護。不令其有失。貧人自不知。家內有寶藏。逐日趁客作。求衣食自濟。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人。具足如來藏。自說我無分。反要生人中。譬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藥。不知妙藥性。不能自治病。每日床枕邊。痛苦受無量。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心。能滅貪嗔癡。能爲大醫王。能爲大寶藏。利濟一切人。能爲大法王。覆護一切衆。將爲是凡夫。不得生淨土。且自持齋戒。後世願爲人。輾轉更修行。方可生彼國。多見修行人。常作如是說。不稱彌陀願。不合淨土經。邪見障覆心。畢竟難出離。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磋是百磋。勸汝修行人。信我如來說。佛無不實語。豈是虛诳言。但當自精勤。一心求淨土。因風吹于火。用力不消多。幸有念佛心。回願超叁界。逢寶不取寶。遇食苦長饑。咄哉大丈夫。不見真實意。我今略勸贊。輾轉傳與人。代我廣流通。作于如來使。真是諸佛子。真名報佛恩。普願如說行。同生極樂國”。如是誠言。可謂披肝露膽。諸修行人並應信受。
中下二輩。功德有殊。而同發菩提。同一念佛。同願往生。故臨終見佛往生。等無差別。維摩诘語長者子雲。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名具足。當知念佛之人。亦複如是。是故。不發菩提。一切願行。無從發起。有願無行。如瘠土之材。不成普蔭。有行無願如□駕之馬。無所適歸。行願相資。導以念力。則如草木之滋。更逢甘雨。骐骥之馭。重遇王良。疾滿菩提。徑登極樂。
問。臨終見佛。爲是自佛。爲是他佛。若他佛者。心外取佛。即成魔業。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虛妄不實。雲何往生。答。自佛他佛。總成戲論。人我相忘。自他不異。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願故。感應道交。即自即他。無虛無實。唯一真如。周遍法界。衆生依于業緣。幻有分段。如居屋下。不見天日。念力誠堅。幻緣斯淨。如微屋蔀。天日豁然。任運往生。還同本得。首楞嚴經雲。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故知衆生想力不可思議。
問。前發願言。但得聞名。便獲利益。此何獨約往生而論。答。聞名雖獲利益。然未得往生。終非究竟。以生死未斷故。何如一念往生。直超叁界。其爲利益。孰可比倫。
問。觀經下品。俱系生時積惡。末後回心。此雲惟除五逆謗法。何以不同。答。如實回心。一念念佛。無不往生。以佛本願力故。但恐…
《無量壽經起信論卷下(彭際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