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綻放心中的蓮花(倫珠梭巴格西、傑弗瑞霍普金斯著)▪P10

  ..續本文上一頁製造痛苦、疲憊以外,她一點也沒有真正的快樂。因此,如果她能有快樂和所有快樂的原因,那該會有多好!我將使她可以擁有這些。我祈求能夠得到上師與本尊的加持,使我能做到這個。

  如何修習大悲與稀有的利他心如是思維:

  我慈祥的父母親,布滿整個虛空中,爲有染業和煩惱所縛而無獨立自由。他們無力地被貪、有、無明、惡見之流卷入不斷的輪回之河。他們被生、老、病、死的狂浪所襲擊。

  他們的身、口、意在叁業道完全被各種不同難以對抗的業緊緊地綁住。他們無始以來就已進入我見的鐵籠以及附于它的種種惡見,令其住于心中,任憑任何人都難以打開。因此,還談什麼走向解脫與正等正覺之路

  甚至連通往暫時快樂的人天善趣的路都不尋求了,又大又厚又黑的無明之雲,遮蔽了他們行善除惡之道。如果我不解救這些不停受到叁苦——苦苦、變易苦、行苦——襲擊的衆生,誰會去解救他們呢

  如我放棄這些受苦的衆生,我慈愛的母親,眼睜睜地看他們溺在輪回的苦海中,我會是無恥且卑鄙的。我會在諸佛菩薩的眼前蒙羞,而且我願學習大乘之道也會變成只是空話而已。因此,我將盡我可能培養能力,以解救這些受苦的衆一,我慈愛的母親,免于輪回之苦,並且引領安置他們到成佛的境地。

  就這樣,以強力一起稀有的完全的大悲心,自己願意負起解脫所有衆生的責任。

  如何修習利他菩提心

  如是思維:

  我有能力把所有的衆生安置在成佛的境地上嗎

  如果現在我不確定我將往何處去,甚至連將我秘書安置在成佛的境地的能力都沒有。再者,如果我得了阿羅漢的果位,一點也不爲衆生的利益努力,我也不會有能力將所有的衆生安置于佛果上。誰有這全力量呢

  只有成就圓滿大菩提的佛陀有這個力量。因此,爲了一切衆生,我的母親,我要盡力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境地。我祈求能得到上師與本尊的加持,使我能做到這個。

  在生起這個利他菩提心後,你應當學菩薩行。雖然菩薩行包含了數不清的修行,簡單地講,是指在爲了所有衆生的菩提心之脈絡下,依于正確的推理,你生起對二谛本質深度貫穿性的確定。

  如果心能轉向每一波羅密我的經驗生起了,而且,如果智力繼續增長,則要在每一波羅密多中行六波羅密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與智慧。所有大乘經論的意義都包含在這六波羅密多中,你要知道所有的菩薩行都不會超出這六波羅密多。

  同樣的“四事攝法”也包含在六波羅密多中,“布施攝事”很容易了解,因它包括在布施羅多中;“愛語攝事”包含在法施中,也是布施的一部分。在“叁聚淨戒”中——攝律儀戒、攝善法戒與攝衆生戒——“利行攝事”以及“同事攝事”都包含在攝衆生戒中。(衆生的主要願望是得到人天勝位及得到定善——自輪回中解脫與成佛)

  在另一面,四事攝法可分別在每一波羅密多中表現出來,因爲菩薩首先要學會控製他們自己的心識種子,一旦自己的心識種子成熟,他們就可以幫助他人。因爲要教導別人,就必須自己先修習波羅密多,再攝受學生,所以四事攝法通常和六波羅密多分開教授。

  簡而言之,如下文誦念:

  我將盡其可能快速地成就寶貴的佛果,爲了所有一切衆生之故。爲了達成這個,我將生起得到大菩提之心,我將確切地修習利他菩提心的要點。之後,我將生起與菩薩行相結合的行菩提心,並將確切地學習包含在六波羅密多與四事攝法內所有的菩薩行。我祈求能得到上師與本尊的加持,使我能做到這個。

  以強力祈請。

  你應該在一坐禅修中盡可能的體驗,將心轉向利他菩提心及得到鼓舞。在出坐時,你也應該學習將身口意叁門的活動與爲了所有衆生而發的菩提心相結合。你應該一再地清楚地將愛、慈悲與菩提心變成所有行爲的基礎。縱然只産生作做的菩提心(非自然無作力的菩提心),如果你所做的任何行爲能與此心相結合,那將成爲完成累積功德的一種方法。

  過去波斯匿五曾問佛陀,出世間勝者:

  由于有太多的活動,我無法保持專一地修持善行。我希望能修習大乘而不妨礙我做一個國王的活動。我要怎麼做

  佛陀回答說:

  那些因爲有太多的活動無法在一切時中都能保持專一地修持善行的國王們,應該在每一種行爲中都培養鍛煉菩提心。不管他們做什麼都應以這個菩提心爲動機。如果他們這樣做,他們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會變成成佛的方法,而不會忽略國王的責任。

  這點非常重要,菩薩應當學會把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和菩提心相連起來,這點在寂天菩薩所著的《學處集要》中也很切要地教導此點,他自《勸誡波斯匿王經》中引出這一段文來。

  再者,當身體疼痛和精神苦悶産生時,要禅修把快樂給別人,自己承受痛苦。如是思維:

  願所有世界衆生身體疾病和精神痛苦離開他們,而加到我的身體疾病和精神痛苦上。

  如果你的身心得到了快樂和種種美妙的繁華,要禅修給與取。如是思維:

  我將把此快樂與福報給所有衆生,我願接受他們的痛苦與不幸。

  當吃東西的時候,要想:

  爲了所有的衆生,我將吃下這食物以滋養我的身體。除此之外,據說我身上有八萬四千只蟲子,現在我用食物吸引他們,未來我將用經典吸引他們。

  生起像這種思想,不要隨便浪費行動,不管你吃什麼、喝什麼、做什麼,都把發菩提心加入其中。甚至當你躺下的時候,你應該在菩提心下睡著。要這樣想:

  爲了所有衆生,我要以睡眠滋養我的身體。我要用睡眠令我身上的器官組織得到補給與營養。

  當清理房子的時候,要生起這樣的思想:

  我要把所有衆生的有染業與煩惱都清幹淨。

  在洗澡、洗手等等的時候,要有這種念頭:

  我要洗清所有衆生的煩惱染汙。

  當開門時,要有這種想法:

  我將開啓解脫之門,以引領所有的衆生出離下叁道的輪回,帶領他們到成佛的境界。

  當供燈給佛像時,要有這種想法:

  我將破除所有空間中的衆生之無明昏暗。

  從這些例子去學習,如何把身口意叁門所有的活動和菩提心相連起來。從殊勝的傳承上師口中學習和仔細地閱讀大乘經典,因爲利他菩提心的教誡如天空—般的廣大和無限。

  關于培養發起利他菩提心的方法,宗喀巴在《聖道叁要》中說:

  若此出離輪回心 未與菩提心俱起

  不成大樂菩提因 智者當發菩提心

  四力續流沖衆生 業力緊捆難以抗

  闖進我見牢籠中 全爲無明昏暗蒙

  受生無數于輪回 二苦折磨永不停

  思及我母淪若此 生起利他菩提心

  這是口傳法脈精粹教授所流傳的修行體系。

  五、第叁要道——修習正見

  這裏分兩部分:禅修到確定人無我與禅修到確定法無我。  

  1.如何禅修到確定人無我

  佛陀在經典中教授了無數種確定無我的推理形式。盡管如此,對初學者而講,經由甲根本要項來確定,很容易就清楚。

  第一根本要項:確定在無我的觀點中所應否定的表象形式

  甚至在熟睡中,我們心中還緊緊地抱住“我、我”的念頭。這是一種本有天生的誤認自性我的意識。例如,別人指控你一項你沒有做的惡行,說“你做了這樣的壞事”,在心中緊緊地想著“我、我”,你就反省:“我又沒做這個壞事,他/她卻這樣地指揮我。”在此時,我被本有的意識誤以爲是自性有的,就很清楚的顯現了。

  因此,應以更細微的心思去分析,在那時心是如何理解我以及把我理解成什麼。如果其後的分析注意力太強,認識到“我、我”的先前意識,會被放棄而不再出現,而無法再觀照。所以,應讓心能堅固連續地思及“我”的意識實體,用意識另一細微的部分去分析它。

  當你這樣分析的時候,第一根本要項就是要了解我是如何地被一個誤認爲有自性我的本有意識所認識:

  此我並非異于我自己的五蘊或身心,此我亦非五蘊中的任何一個或二個,或單一的身或心。再者,我不只是在五蘊顯著集合上所施設的概念性假名,亦非是身心集合所施設的概念性假名。而一開始就有一個自足的我。

  一開始我就是自足的這個錯誤概念,就是對自性我的本有認識,這個自性我就是在無我觀點中所要否定的對象。

  在你的心識種子中應該要明白地了解,這是確認何者爲否定對象的方式,而非只把它當成一種別人所解釋的概念或只是從文字得到的一種一般性印象。確定所應否認的表象形式就是第一根本要項。

  第二根本要項:確定相關的限定

  既然這個在心中被牢牢地以爲有個“我”的我,他是與你的身心相關的存在,這就限定了這個我必須是苦非與五蘊爲一,就是和五蘊爲異。除此二者之外,沒有第叁種可能的存在。現象必須不變地存在于此二者之一的形式中。思考並確定除此二種存在的主式外,別無第叁種現象存在的範疇。

  第叁根本要項:確定無真正的同一性

  如果你想這個我是和身心五蘊同一的,因爲我一個人有五蘊,我將也會有五個心識種子。若非如此,因爲我只能有一個心識種子,那麼身心五蘊則會變一個沒有部分的整體。這樣會有許多謬誤。因此,要想如此一個自足的我和五蘊是不同的。

  第四根本要項:確定無真正的差異性

  像這樣的我和身心五蘊非是同一的,盡管如此,你可能會想這和五蘊是不同的。

  在一一排除色等等諸蘊後,識蘊就可分別地被確認,“這是識蘊。”就是這樣,在一一排除身心諸蘊後,這個我就可分別地被確認,“這是我。”但是這並非如此。因此,要想這個我和五蘊並非是分開地存在。

  好好地思索有關此四根本要項的分析,並且斷定這個被認爲具自性的我是不存在。此堅信要專一地連續保持住,無昏沈與掉舉的現象。再者,如果堅信的力量變弱了,初學者要依告已完成的上述四根本要項的分析,再次地生起堅…

《綻放心中的蓮花(倫珠梭巴格西、傑弗瑞霍普金斯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放生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