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八品 靜慮▪P6

  ..續本文上一頁勤苦,度日彼安逸。

   (將自己觀想成高于自己之人來修嫉妒心:)這位菩薩受到世人恭敬,而我卻沒有,我的財産也不如他,他受到贊歎,我卻受人譴責,他享受快樂,我卻遭受痛苦。

   我兢兢業業作事,而他卻悠閑自在度日,他作爲我、我作爲他應當對他嫉妒。在修此等法時自他一切名稱交換都應如是了知。

   卯二、于功德法嫉妒:

   世間盛贊彼,吾之身名裂,

   無才何所爲?才學衆悉有,

   彼較某人劣,吾亦勝某人。

   世人都稱揚這位菩薩功德廣大,我低劣無德,身敗名裂,既然無有功德、才學,又能作什麼呢?其實沒有欲求我也應當具有衆人所擁有的功德,因爲具有自性功德如來藏,所以並非無有功德。此外,《大疏》中解釋道:殊勝也是觀待低下而安立的,因此與具大功德者相比,這位菩薩也是低劣,與某位下劣者相比,我也更爲殊勝,因而高低不能一概而論。若問:既然這裏是將自己看成低劣,那麼觀待何者而安立殊勝呢?雖然沒有比一切下劣者都下劣的,但將自己看作下劣中個別人來修持,由于當時觀待處成立,因此無有過失。

   戒見衰退等,因惑而非我,

   故應悲濟我,困則自取受。

   如果說從戒律失毀、見解退失等方面來看你比這位菩薩低劣。戒律與見解以及“等”字所包括的生活衰敗,這些實際上都是由煩惱所感招的,並非是受我控製的,你既然承認是具有悲心者,因此應當竭盡全力救濟我脫離這些衰敗。如果已救助了,那麼爲此而曆經的艱難險阻也我應當承受。

   然吾未蒙濟,竟然反遭輕,

   彼雖具功德,于我有何益?

   然而,我卻並沒有成爲這位菩薩所救助的對境,他既然不能救濟我,又爲何自以爲是賢善的菩薩而輕蔑我呢?他雖然具有功德,但若不能救護我,那對我來說他的功德又有什麼用呢?因爲這位菩薩自己雖是具功德者,卻于我無益。

   不愍愚衆生,危陷惡趣門,

   向外誇己德,欲勝諸智者。

   此外該如是心懷嫉妒地說:對于由罪惡所牽趨近惡趣之門住于毒蛇、猛獸等口中的衆生竟然無有悲憫之心,具有這種過患非但不承認是過患,反而向外炫耀自己是具功德者,還想與諸位智者抗衡,這實在不合理。因此說,你非但無有功德,反而具有許多過失。

   寅二、修競爭心:

   爲令自優勝,利能等我者,

   縱诤亦冀得,財利與恭敬。

   關注與自己平等者而爲了自己在利養等方面勝他一籌,縱然是依靠诤論等手段也要從這位菩薩手中將財利恭敬等搶奪過來。

   極力稱吾德,令名揚世間,

   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間聞。

   無論如何,都要盡力使自己的功德光顯于整個世間,而使誰也聽不到他所具有的功德。

   複當隱吾過,受供而非他,

   令我獲大利,受敬而非他。

   想方設法隱瞞自己的過失,而暴露這位菩薩的所有過失,我試圖自己受到衆人供養,而對他並非如是,我獲得豐厚利養,而令他一無所得,我受到衆人恭敬,而不讓他受到愛戴。

   吾喜歡望彼,淪落久遭難,

   令受衆嘲諷,競相共責難。

   我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態觀瞧著這位菩薩長期遭受痛苦,使他受到一切衆生冷嘲熱諷、交相譴責。

   寅叁、修我慢:

   據雲此狂徒,欲與吾相爭,

   才貌與慧識,種姓甯等我?

   將自己看作高者後觀想:據說這個煩惱深重的低劣之輩竟然想與我比試高低、一爭雌雄,這個人無論從見聞、智慧、容貌、種姓、財産方面能與我平起平座嗎?

   故令聞衆口,齊頌吾勝德,

   毛豎心歡喜,渾然樂陶陶。

   要讓他聽到所有世界都在交口稱贊我的功德遠遠勝過他,我因而汗毛豎立,心生歡喜,完全沈浸在這種歡樂之中。

   彼富吾奪取,若爲吾從仆,

   唯予資生酬,其余悉霸取。

   令彼乏安樂,恒常遇禍害。

   雖然努力製止,但也無法阻擋,就算此人成爲擁有利養等的富翁,但假設他無有我慢而甘願爲我作事,那麼我也只給此人僅能維生的薪水,剩余的全部霸占爲己有。這以上是有些注釋中解釋的。還要讓這個人失去安樂,不僅如此,而且我要讓他恒常災難臨頭、痛苦不堪。

   醜二、彼之原因:

   彼爲墮生死,百般折損我。

   若問:爲何這般憎恨這個人呢?因爲此人在輪回中于漫長的歲月、衆多的地方曾經百般折磨、損害過我。

   子叁(攝義)分叁:一、不修自他相換之過患;二、修自他相換之功德;叁、是故教誡修自他相換。

   醜一、不修自他相換之過患:

   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

   遍曆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心意你只追求自利,結果以前曆經了無數劫,爲了成辦自利付出過何等的艱辛,你只是飽嘗痛苦而已,因而理當斷除自私自利的念頭。

   這以下“自他”歸回原位。

   醜二、修自他相換之功德:

   是故當盡心,勤行衆生利,

   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因此,一定要通過自他相換的方式行持利他。釋迦牟尼佛的教言無有欺惑地講述了自他交換的功德,很明顯,依此而行以後必能獲得聖者果位。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假設你往昔能行持自他相換之修法,那麼,不可能得不到佛陀圓滿安樂而落到感受如今痛苦的這般地步。

   醜叁、是故教誡修自他相換: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執爲我,于他亦當習。

   因此,就像你對于由父母的精血聚合物說是自己的身體執爲我一樣,對于其他衆生也要如此修習。

   癸二(行爲)分二:一、行爲修法;二、以行爲主宰心。

   子一(行爲修法)分叁:一、當利他;二、斷除珍愛自己;叁、攝義。

   醜一、當利他:

   應爲他密探,見己有何物,

   悉數盡盜取,以彼利衆生。

   我應當作爲他衆的大密探,觀察自己在作什麼,作爲偵探以後就要看自身有什麼所需的物品,全部搶奪過來,你應當以此利益他衆。

   醜二(斷除珍愛自己)分叁:一、以意樂自我嫉妒;二、以行爲代他苦;叁、以心行處低位。

   寅一、以意樂我自嫉妒:

   我樂他不樂,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顧人,何不反自妒?

   我快樂無比,他悶悶不樂,我高高在上,他低叁下四,我行持爲一己私利的善業,而全然不顧及他衆,爲什麼不反過來妒忌自己呢?

   寅二、以行爲代他苦:

   吾當離安樂,甘代他人苦。

   我應當遠離安樂,甘心情願代受他衆的所有痛苦。

   寅叁、以心行置低位:

   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

   他雖犯大過,欣然吾頂替,

   自過縱微小,衆前誠忏悔。

   時時應當觀自己的心念處于什麼狀態,扪心自問自己犯了什麼罪過,觀察自己的過失,縱然他人犯了大罪過,也當轉爲自己的過失,自己縱然只犯了微不足道的小過錯也要在大庭廣衆前誠心忏悔承認說“我有此種罪過”。

   顯揚他令譽,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謀衆人利。

   特別宣揚他的功德聲譽,以此埋沒自己的名聲,隱含顯露,自己像下等仆人一樣無有我慢精勤爲他們的所有利益當差役使。

   此身過本多,德寡奚足誇?

   故當隱己德,莫令他人知。

   自己本身具足多種過失,偶爾性的功德微乎其乎,何足贊歎?因此就算這小小的功德也應當盡量隱藏,不讓他人知曉。

   醜叁、攝義:

   往昔爲自利,所行盡害他,

   今爲他謀利,願害悉歸我。

   總而言之,往昔爲了私利,你所作所爲均是有損他衆的害行,從今以後,爲了利益衆生,願以往這所有的損害全部落到自己的頭上。

   莫令汝此身,猛現頑強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極謹慎。

   不要讓自己的這個身體過于頑固不化,現出一副趾高氣揚的神態,應當如同新媳婦的姿態那樣具有羞澀畏罪、謹慎約束、自重自愛等行爲。

   子二(以行爲主宰心)分叁:一、以對治主宰;二、視爲所斷違品;叁、精通對治方便。

   醜一(以對治主宰)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寅一、略說:

   堅持利他行,切莫傷衆生,

   妄動應製止,逾矩當治罰。

   應當以利他的意樂行持利他的行爲,千萬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心行,如此以對治法主宰這顆心,也就是說如果它逾越了取舍,就要用對治來懲罰它。

   寅二、廣說:

   縱己如是誨,汝猶不行善,

   衆過終歸汝,唯當受治罰。

   盡管這般諄諄教誨,如果心你仍舊屢教不改,不依此而行,那麼將來一切罪過都必然歸咎于你,到那時你也只能甘願受懲罰而己。

   昔時受汝製,今日吾已覺,

   無論至何處,悉摧汝驕慢。

   如果想:做不到這樣。由于你這顆心只求自利,使我一敗塗地,當時是未見到罪過的以前,並非是見到你是罪魁禍首的此時,現在我已發現你的本性與罪過,因此無論你去往何處,我一定要讓你無處可去,將你自私自利的所有驕傲摧毀無遺。

   今當棄此念,尚享自權益。

   汝已售他人,莫哀應盡力。

   如今你必須放棄“我應有自己的權益”這一念頭,我已將你出售給他衆,因此要無有厭倦竭盡全力饒益其他衆生。

   醜二、視爲所斷違品: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衆,

   則汝定將我,販與諸獄卒。

   假設我隨心所欲放逸無度,未將你施予一切有情,那麼你…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八品 靜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