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八品 静虑▪P6

  ..续本文上一页勤苦,度日彼安逸。

   (将自己观想成高于自己之人来修嫉妒心:)这位菩萨受到世人恭敬,而我却没有,我的财产也不如他,他受到赞叹,我却受人谴责,他享受快乐,我却遭受痛苦。

   我兢兢业业作事,而他却悠闲自在度日,他作为我、我作为他应当对他嫉妒。在修此等法时自他一切名称交换都应如是了知。

   卯二、于功德法嫉妒:

   世间盛赞彼,吾之身名裂,

   无才何所为?才学众悉有,

   彼较某人劣,吾亦胜某人。

   世人都称扬这位菩萨功德广大,我低劣无德,身败名裂,既然无有功德、才学,又能作什么呢?其实没有欲求我也应当具有众人所拥有的功德,因为具有自性功德如来藏,所以并非无有功德。此外,《大疏》中解释道:殊胜也是观待低下而安立的,因此与具大功德者相比,这位菩萨也是低劣,与某位下劣者相比,我也更为殊胜,因而高低不能一概而论。若问:既然这里是将自己看成低劣,那么观待何者而安立殊胜呢?虽然没有比一切下劣者都下劣的,但将自己看作下劣中个别人来修持,由于当时观待处成立,因此无有过失。

   戒见衰退等,因惑而非我,

   故应悲济我,困则自取受。

   如果说从戒律失毁、见解退失等方面来看你比这位菩萨低劣。戒律与见解以及“等”字所包括的生活衰败,这些实际上都是由烦恼所感招的,并非是受我控制的,你既然承认是具有悲心者,因此应当竭尽全力救济我脱离这些衰败。如果已救助了,那么为此而历经的艰难险阻也我应当承受。

   然吾未蒙济,竟然反遭轻,

   彼虽具功德,于我有何益?

   然而,我却并没有成为这位菩萨所救助的对境,他既然不能救济我,又为何自以为是贤善的菩萨而轻蔑我呢?他虽然具有功德,但若不能救护我,那对我来说他的功德又有什么用呢?因为这位菩萨自己虽是具功德者,却于我无益。

   不愍愚众生,危陷恶趣门,

   向外夸己德,欲胜诸智者。

   此外该如是心怀嫉妒地说:对于由罪恶所牵趋近恶趣之门住于毒蛇、猛兽等口中的众生竟然无有悲悯之心,具有这种过患非但不承认是过患,反而向外炫耀自己是具功德者,还想与诸位智者抗衡,这实在不合理。因此说,你非但无有功德,反而具有许多过失。

   寅二、修竞争心:

   为令自优胜,利能等我者,

   纵诤亦冀得,财利与恭敬。

   关注与自己平等者而为了自己在利养等方面胜他一筹,纵然是依靠诤论等手段也要从这位菩萨手中将财利恭敬等抢夺过来。

   极力称吾德,令名扬世间,

   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间闻。

   无论如何,都要尽力使自己的功德光显于整个世间,而使谁也听不到他所具有的功德。

   复当隐吾过,受供而非他,

   令我获大利,受敬而非他。

   想方设法隐瞒自己的过失,而暴露这位菩萨的所有过失,我试图自己受到众人供养,而对他并非如是,我获得丰厚利养,而令他一无所得,我受到众人恭敬,而不让他受到爱戴。

   吾喜欢望彼,沦落久遭难,

   令受众嘲讽,竞相共责难。

   我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观瞧着这位菩萨长期遭受痛苦,使他受到一切众生冷嘲热讽、交相谴责。

   寅三、修我慢:

   据云此狂徒,欲与吾相争,

   才貌与慧识,种姓宁等我?

   将自己看作高者后观想:据说这个烦恼深重的低劣之辈竟然想与我比试高低、一争雌雄,这个人无论从见闻、智慧、容貌、种姓、财产方面能与我平起平座吗?

   故令闻众口,齐颂吾胜德,

   毛竖心欢喜,浑然乐陶陶。

   要让他听到所有世界都在交口称赞我的功德远远胜过他,我因而汗毛竖立,心生欢喜,完全沉浸在这种欢乐之中。

   彼富吾夺取,若为吾从仆,

   唯予资生酬,其余悉霸取。

   令彼乏安乐,恒常遇祸害。

   虽然努力制止,但也无法阻挡,就算此人成为拥有利养等的富翁,但假设他无有我慢而甘愿为我作事,那么我也只给此人仅能维生的薪水,剩余的全部霸占为己有。这以上是有些注释中解释的。还要让这个人失去安乐,不仅如此,而且我要让他恒常灾难临头、痛苦不堪。

   丑二、彼之原因:

   彼为堕生死,百般折损我。

   若问:为何这般憎恨这个人呢?因为此人在轮回中于漫长的岁月、众多的地方曾经百般折磨、损害过我。

   子三(摄义)分三: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

   丑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

   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

   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

   心意你只追求自利,结果以前历经了无数劫,为了成办自利付出过何等的艰辛,你只是饱尝痛苦而已,因而理当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

   这以下“自他”归回原位。

   丑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

   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

   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因此,一定要通过自他相换的方式行持利他。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无有欺惑地讲述了自他交换的功德,很明显,依此而行以后必能获得圣者果位。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假设你往昔能行持自他相换之修法,那么,不可能得不到佛陀圆满安乐而落到感受如今痛苦的这般地步。

   丑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习。

   因此,就像你对于由父母的精血聚合物说是自己的身体执为我一样,对于其他众生也要如此修习。

   癸二(行为)分二:一、行为修法;二、以行为主宰心。

   子一(行为修法)分三:一、当利他;二、断除珍爱自己;三、摄义。

   丑一、当利他:

   应为他密探,见己有何物,

   悉数尽盗取,以彼利众生。

   我应当作为他众的大密探,观察自己在作什么,作为侦探以后就要看自身有什么所需的物品,全部抢夺过来,你应当以此利益他众。

   丑二(断除珍爱自己)分三: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二、以行为代他苦;三、以心行处低位。

   寅一、以意乐我自嫉妒:

   我乐他不乐,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顾人,何不反自妒?

   我快乐无比,他闷闷不乐,我高高在上,他低三下四,我行持为一己私利的善业,而全然不顾及他众,为什么不反过来妒忌自己呢?

   寅二、以行为代他苦:

   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

   我应当远离安乐,甘心情愿代受他众的所有痛苦。

   寅三、以心行置低位:

   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

   他虽犯大过,欣然吾顶替,

   自过纵微小,众前诚忏悔。

   时时应当观自己的心念处于什么状态,扪心自问自己犯了什么罪过,观察自己的过失,纵然他人犯了大罪过,也当转为自己的过失,自己纵然只犯了微不足道的小过错也要在大庭广众前诚心忏悔承认说“我有此种罪过”。

   显扬他令誉,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特别宣扬他的功德声誉,以此埋没自己的名声,隐含显露,自己像下等仆人一样无有我慢精勤为他们的所有利益当差役使。

   此身过本多,德寡奚足夸?

   故当隐己德,莫令他人知。

   自己本身具足多种过失,偶尔性的功德微乎其乎,何足赞叹?因此就算这小小的功德也应当尽量隐藏,不让他人知晓。

   丑三、摄义:

   往昔为自利,所行尽害他,

   今为他谋利,愿害悉归我。

   总而言之,往昔为了私利,你所作所为均是有损他众的害行,从今以后,为了利益众生,愿以往这所有的损害全部落到自己的头上。

   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极谨慎。

   不要让自己的这个身体过于顽固不化,现出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态,应当如同新媳妇的姿态那样具有羞涩畏罪、谨慎约束、自重自爱等行为。

   子二(以行为主宰心)分三:一、以对治主宰;二、视为所断违品;三、精通对治方便。

   丑一(以对治主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

   妄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

   应当以利他的意乐行持利他的行为,千万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心行,如此以对治法主宰这颗心,也就是说如果它逾越了取舍,就要用对治来惩罚它。

   寅二、广说:

   纵己如是诲,汝犹不行善,

   众过终归汝,唯当受治罚。

   尽管这般谆谆教诲,如果心你仍旧屡教不改,不依此而行,那么将来一切罪过都必然归咎于你,到那时你也只能甘愿受惩罚而己。

   昔时受汝制,今日吾已觉,

   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

   如果想:做不到这样。由于你这颗心只求自利,使我一败涂地,当时是未见到罪过的以前,并非是见到你是罪魁祸首的此时,现在我已发现你的本性与罪过,因此无论你去往何处,我一定要让你无处可去,将你自私自利的所有骄傲摧毁无遗。

   今当弃此念,尚享自权益。

   汝已售他人,莫哀应尽力。

   如今你必须放弃“我应有自己的权益”这一念头,我已将你出售给他众,因此要无有厌倦竭尽全力饶益其他众生。

   丑二、视为所断违品: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众,

   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

   假设我随心所欲放逸无度,未将你施予一切有情,那么你…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八品 静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