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九品 智慧

  第九品 智慧

   丁五(智慧度)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发心至静虑之间的分支均是智慧之因的资粮这一切,佛陀是为了令生起智慧而在《摄正法经》中说:“意入定而如实见真性……。”关于此义,《学集论》中亦云:“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因此,想要息灭自他痛苦的人应当生起智慧。轮回的一切痛苦均来源于有漏的业惑,业惑也是由实执中产生,《六十正理论》中云:“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证悟空性的智慧可以断除这种实执,从而息灭一切痛苦,《圣摄集经》中云:“以智慧遍知法之自性,真实超离一切三界。”如果自己证悟了空性,那么也可为他众宣说空性,从而解除痛苦。《菩提心释》中云:“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改变无困难。”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择对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诤论。

   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壬一、分类:

   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世俗是指能障碍真实义的一切迷乱分别心,由于在分别心前才成立,因此是世俗谛。《入中论》云:“痴障自性故世俗,以彼显现改造谛,能仁称彼世俗谛,改造有实世俗中。”胜义是指圣者的无现智慧,由于是圣者所证悟的意义,故称为胜义。如《辩中边论》云:“圣者行境故。”以上世俗与胜义二种被承许为二谛。

   壬二、本体: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胜义:如《宣说二谛经》中云:““天子,胜义若成实有身语意之对境,则不成胜义,而成世俗谛。”胜义谛亦超离遍知智慧之对境。”圣天论师讲解说:所谓的成为心之行境并不是指从肯定的方面成立,由于心能障碍现见胜义,因而承许心是世俗。慧源论师与普明尊者说心是分别念、是无明,因此胜义不是它的对境。此处依照《辨中边论》中所说的“非真实妄念,心心所三界。”心是指三界的心与心所,因此说胜义不是如来的对境与是圣者智慧所证的对境这两者并不相违。经中所说的“亦非佛智之对境”密意是说胜义中一切均不成立。由于不成立一切,因此可以说没有什么可证悟的,但以无现智慧不执一切可以安立为证悟胜义。如《未生怨王除悔经》云:“大王,未见一切法,即是真实之现见,大王,真实之见即无见。”所以,(证悟胜义与胜义无有可证悟)这两者也不矛盾。

   壬三(能量彼之慧差别)分三:一、补特伽罗之分类;二、妨害之次第;三、能害之理。

   癸一、补特伽罗之分类:

   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

   有些注释中解释道:见到运用这二谛的补特伽罗有两种,即具有止观等持的瑜伽行者与不具备止观等持的平凡人。实际上以具不具备三智慧如应抉择无我之义来分更为合理。

   癸二、妨害之次第: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两种世间中所有平凡世间人将身体视为一体、将心看作常有等,对此以瑜伽世间的“身体非一体、具多部分故,心乃无常法,变成他法故”等理证可以遮破。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三种瑜伽也根据智慧是滞符合所知实相的差别而上上超胜下下。有部与经部将所取无分微尘、能取刹那心识看作是胜义,对此以唯识宗的:“以六同时合,极微成六分,六分若一位,丸亦成微尘”等理证可以遮破。由于所积的微尘不成立,因而积聚微尘的粗大物质当然也就不成立,既然它不成立,那么这两者也就不成立实有了。唯识宗将无有能取所取自明自知的心识视为胜义。对此以本论所说的中观宗的“灭自证”等理证可以破除。

   癸三、能害之理:

   以二同许喻。

   善天尊者解释说:双方都承认并共称的比喻是为了建立所立而不需要观察。

   若问:由于世间者的分别心前如是显现,因此这些对境并不成立为无实,这样一来,他的心又怎么成立为虚妄呢?普明尊者的观点:以平凡人与瑜伽士二者均承认无实的幻术等比喻可以说明这一点,有实宗的瑜伽士们心前虽然显现,但遮破实有,既然在他们的心前尚且成立是虚幻的,那何况说是平凡者呢?以此为基础,再进一步展开“为果不观察……”的辩论。

   辛二(遣除诤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诤论;二、遣除胜义之诤论。

   壬一(遣除世俗之诤论)分五:一、除于不入道之诤辩;二、除于不入境之诤辩;三、与量相违之诤辩;四、与教相违;五、遣除太过。

   癸一、不入道:

   为果不观察。

   如果对方说:如果一切法均无实有,那么就不能依靠布施等获得菩提,因此也就不必为菩提而行布施了。

   胜义中虽然无有,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因而为了菩提果而行布施等无有相违。

   癸二、遣除于现境之诤论:

   世人见世俗,分别为真实,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若问:既然有实法于瑜伽师与平凡人二者前均显现,那么他们还对此诤论什么呢?

   虽然同样显现,但是世间平凡者见到色等有实法并执著为真实,并不了知如幻的本性,而瑜伽师了知此理,因此瑜伽师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诤议。

   癸三、以量分析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

   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

   如果对方说:色等现量成立,因此与虚妄相违。

   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色等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世间中共同称说的,并不是真实的正量,就像对于本是不净、无常等的身体人们共称为清净等一样虚妄,如《三摩地王经》中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

   癸四、与教相违: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

   真实非刹那,岂不违世俗?

   瑜伽量无过,待世谓见真,

   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

   若问:如果一切法无有自性,那么佛陀为何说有实法是刹那无常的自性?

   这是有密意的,是针对显现无常而说的,其必要是为了次第引导贪执实法的世间人,因而怙主佛陀宣说有实法无常。如云:“佛说我我所,所说依密意,蕴界以及处,亦以密意说。”当然,从真如本性来说此等有实法刹那也无实有,因为以遮破刹那的理证有害之故。

   如果对方说:由于刹那于世人前不显现,因而安立世俗也相违。

   尽管在平凡者前不显现,然而在只是见到人无我的诸位瑜伽者前显现,因此是世俗谛,并无有过失。

   如果对方说:这样一来,难道不是与“见刹那佛说即见真如”这一道理相违了吗?

   善天尊者回答说:不相违,实际上是观待世间人看作常有等,才将瑜伽士见刹那安立为见真如的,因为刹那只是相似的胜义。否则,如果观待瑜伽行者,平凡人所见是真实的,那么对于瑜伽士真正所了悟的女身为不净,以世间执为清净反而可以妨害了。

   癸五(遣除太过)分四: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子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

   供幻化生德,如供实有佛。

   如果对方说:倘若一切法无实,那么佛陀也成了虚妄的,因此供佛也不会获得福德。

   就像你们自己承认供养实有的佛陀能获得实有的福德一样,供养如幻的佛陀也同样能获得如幻的福德,因而无有过失。

   子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若问:如果有情如幻,那么死生怎么能再生呢?

   只要生的众缘聚合,也就是说乃至因缘聚合期间,即便是虚幻也能产生,众生与幻物同样是无实,但都能产生。因此,怎么能仅仅以相续长久,将有情执为实有呢?否则的话,根据时间的长短幻化也应成了实有或无实。

   子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

   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如果对方说:如此一来,众生杀害或供养众生,幻人杀害或供养幻人等有无福德、罪业都一样了。

   幻人杀害或供养幻人等,由于作者无有心,也就无有善恶可言。如果具有如幻之心的众生如此而行,那么由于作者具有仁慈、嗔恨等心,因此也会相应产生福德、罪业。

   咒等无功德,不生如幻心,

   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

   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

   之所以取决于无有心的差别,是因为幻咒等无有发心的能力,也就不会有幻心产生,而有情存在这种因。虽然是虚妄,但果不同完全是观待因的不同,如是各种各样的外缘所生的幻物也是形形色色,而单独的外缘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一切果。

   子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胜义若涅槃,世俗悉轮回,

   则佛亦轮回,菩提行何用?

   诸缘若未绝,纵幻亦不灭,

   诸缘若断绝,俗中亦不生。

   若问:胜义中一切有情自性即涅槃,而彼等在世俗中仍是轮回,以同等理可知从显现的角度而言佛陀也成了轮回,这样一来,菩提行有何用呢?

   善天论师对此回答说:如果众缘未断绝,那么幻相也不会消失,同样,众生流转的外缘尚未断 绝就是轮回,由于佛陀流转的诸缘已断,因此…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九品 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