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無量顛倒邪念。而下從淪墜矣。
○摧抑過越者。本欲興悲策進以破受陰。但自抑太過。失于慈柔。反成招致魔附之端也。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于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叁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覺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見惑是受陰根本故。此下皆言見色陰消也)。
此明招致狂魔也。阿難。又彼修大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已消。如脫外衣。受陰明白。如見內衣。此時佛心明鏡。勝相現前。一向雖聞心佛無二。未曾親見。今既一旦得見。故感激過分。而發大勇猛。其猛利之心志。已齊于諸佛。自謂不曆僧祇。立地成佛。本爲進破受陰。而忽高舉齊佛之念。至於陵節粗率。過分越禮。豈知理雖頓悟。事要漸除。功用中。安容此陵越乎。是必自反知非。乃得無咎。而非同聖證之不曆僧祇獲法身也。若能覺了不迷。則此陵越之心。久自消歇。若作聖解。而謂直下承當是聖。則有猛魔。乘間而入其心腑。逢人自誇。我慢無比。乃至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必失正受。而從淪墜矣。
○問。頓教不立階級。一超直入。與此何殊。答。彼爲高惟聖境。自限蹭蹬者。施應病之藥耳。非一向以圓融而礙行布也。請詳宗門信位人位之旨。則頓教人。豈全廢于位耶。籲。破色陰之聖人。謂叁祇劫。一念能超。尚名陵率過越。引狂魔而入淪墜。今之自謂得向上一著。效颦诃佛罵祖者。不知破幾陰。得何位。亦敢大言自誇。我慢恣肆。恬不知畏。聖有明文。何不省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前無新證。退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時。沈憶不散。將此以爲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病在一撮字)懸在一處。失于正受。當從淪墜(此偏于定也)。
此明招致憶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之時。受陰未破。前無新證。色陰已盡。歸失故居。當此之際。但應定慧等持。入流亡所。久可克功。顧乃智力衰微。莫能照見。墮在兩楹。無所依倚。入中隳地。前後皆迷。回無所見矣。卻又偏用定心。絕無慧水灌溉。而忽生枯渴。時時刻刻。深思沈憶。不敢走作。將此沈憶不散。以爲破受精進之功用。此名偏用定力以修治其心。無照見受體本空之智慧。故自失其方便也。若悟得慧少定多。而還複等持。庶無過咎而已。豈爲聖證哉。若作聖解。謂此心沈憶之定。證聖當然。則憶魔乘間而入。日夜撮心。懸挂一處。失其本定。而從淪墜矣。
○問。古人謂置心一處。無事不辦。何以異此。答。彼爲散亂多者。作對治藥耳。非一向懸心爲精進也。且撮字懸字。多少費力。多少不自在。視置心一處者。是非判然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于猛利。以諸勝性。懷于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爲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于知見。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失于正受。當從淪墜(此偏于慧也)。
此明招致足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之時。慧力多于定力。失于慧之猛利。以諸殊勝之性。懷抱于心胸之中。謂佛性本來具足。不假修成。自疑己身已是盧舍那矣。何處更有盧舍那。更須求進乎。于是得少爲足。不複前進。所請太尊貴生也。此名用心之處。亡失恒審。不能恒常審試。自德與佛德何似。唯是溺于己之知見。以爲即是佛知佛見。而執性廢修。以至于此。若能省悟。審知五陰尚未全空。安能齊佛德用。則可複于無過。其非聖證也可知矣。若自任舍那。而作聖解。廢修不進。則有一種下劣易于知足之魔。以類相附。入其心腑。大發狂言。曰我得無上第一義谛。言我言得。具足人法二執。第一義谛。豈有是哉。失于正定。而從淪墜。所必然矣。
○問。先德雲。心本是佛。不假修成。何也。答。此爲惟執修成孤負己靈者。作對治藥耳。然亦有令人大死一番。竿頭進步。極盡今時等語。何嘗廢修證哉。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此與偏定科全同)曆覽二際(即中隳地也)自生艱險。于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舍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明招致愁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之時。破受之新證未護。破色之故心已亡。曆覽此色受二際。前不粘村。後不著岸。如立懸岸。恐遭墮落。見此艱險。心生大憂。過憂不知。展轉成顛。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厭活求死。止想解脫。此憂元從戒慎恐懼中來。亦是修行。但彼太甚。無複解慰方便。遂至如此。若使解得大道甚夷。放下便是。有何過憂之咎。且多憂豈爲聖證哉。若一向執憂是聖。而不肯自寬自解。則有常憂愁魔。乘間而入。或執刀劍以自割。或走山林而避人。發大風顛。失正受。而從淪墜矣。
○祖師雲。大道迂闊。忙作甚麼。又雲。默默自知田地穩。騰騰誰放肚皮憨。又雲。放四大。莫把捉等。無量方便。皆可忘憂。豈使魔得其便也。
○鍾雲。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憂魔生焉。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憶魔生焉。何別。一是見前後雙脫。不欲守前。不欲向後。從中別求一路。是以晝夜撮心。懸思挂念。而憶魔入也。一是見前後雙脫。又欲守前。又欲退後。二念交發。不知何從。是以計無所定。彷徨愁悶。而憂魔入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處清淨中。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明招致喜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之時。處清淨中。心得安穩。忽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而不能自止。此名偶得輕安。無慧力以自禁。若以慧眼觀察。方得淺證。何足深喜。則喜風自息。仍歸無咎。爲其非同聖證也。若謂樂道乃聖心宜然。喜而不止。則喜魔乘間而入。見人便笑。自家歌舞。謂刀山火聚。總是道場。酒肆淫房。無非解脫矣。豈知清淨心中。纖毫不立。既失正定。能免淪墜哉。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七慢之一。諸慢之總。七慢者。單過慢增邪我卑也)如是乃至。慢(于劣計己勝。于等計己等。爲單慢)與過慢。(于勝計己等。于等計己勝。爲過慢)及慢過慢(于勝計己勝爲慢過慢)或增上慢(未得謂得。計劣己多。爲增上慢)或卑劣慢(對多勝者。自甘劣少。不敬不求。爲[(白-日+田)/廾]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疊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爲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衆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明招致憶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之時。便生滿足。自高自大。不求師印。忽有無端大我慢起。持己淩物。趾高氣揚。乃至單慢。以及卑慢。一時俱發。彼其心中。雖如來亦在所輕。況聲聞以下乎。此比前偏慧多狂。其過更甚。彼但謂本來同佛。此更謂超越諸佛也。慢之所起。皆由見得自己尊勝。無慧以救其弊。若有省察之慧。見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尚不見有一衆生可慢。況諸聖乎。是則我慢之非聖證也。夫人而知之也。若執迷不改。而作聖解。則慢魔乘間入心。忽塔廟而不禮。毀經像而不顧。至謂檀越。佛像是金銅土木。佛經是樹葉疊華。自身活佛。反不恭敬。崇此土木何爲。檀越信之。果然毀碎埋棄。誤己誤人。其罪重大。入阿鼻如箭。亦其自失正受而甘從淪墜也。伊誰責哉。
○問。臨濟之不禮祖塔。丹霞之燒木佛。德山說一大藏如拭涕唾帛。岩頭說祖師言句是破草鞋。非大我慢乎。答。此爲執外求而不達自心。執言教而不肯進修者。作此竣厲語以激之。乃一片真慈也。若使祖師真有慢心。且亦不免泥犁。況其他乎。
○近代此魔。遍地皆是。信口胡說。大言不慚。欺己欺人。昧天昧地。讀經至此。當亦悚然知畏矣。
○鍾雲。慢有七。經缺邪慢。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于精明中。(即佛初示識精明元也)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後生。墮阿鼻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名招致輕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之時。色陰已破。故得精明。受陰將盡。故能圓悟精理。獲意生身。故能得大隨順。所向如意。而忽生輕安。離諸粗重。輕也。豁悟自在。安也。既生輕安。遂自以爲滿足成聖。得大解脫矣。不知此但一時開悟。暫現此境。覺得身心如雲如影。離重濁而獲輕清耳。行人悟得輕清是暫。急須吐卻。則可無咎。豈有聖證。何足自滿哉。若迷而不悟。坐定輕清窟中。不肯拖泥帶水。努力向前。則魔以類附。使之滿足自畫。卒爲無聞比丘。不但自誤。而兼誤多人。加以悔恨謗佛。墮阿鼻獄。失于正受。而從淪墜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于明悟中。得…
《楞嚴說通卷九(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