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一卷
如來果體。其體本然。何假密因。菩薩道用。其用無作。孰爲萬行。無因無行。無修無證。無了不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嚴。畢竟堅固者也。特以衆生如來。隱于藏心。非密因不顯。衆生菩薩。淪于七趣。非萬行不修。覺皇于是示之以大法。使不迷于小道。而默得乎無外之體。喻之以佛頂。使不滯于相見。而妙極乎無上之致。指如來密因。使明本妙心。知叁世諸佛。皆依此爲初因。明修證了義。使悟究竟法。知一切聖人。皆依此而證果。乃至具足菩薩。清淨萬行。一切事法。無不究竟。至于實相堅固不壞。故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此經始于無見頂相。放光說咒。如來首標有叁摩提。名大佛頂。是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如來藏心言也。由此心體含吐十虛。彌綸萬有。五目不能睹其形。四辯莫能談其狀。唯我大覺。睹明星時。開佛知見。直觑其頂。故名此法爲最尊之頂法也。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者。顯此法所以爲大佛頂也。不變名如。隨緣爲來。小乘如而不來。凡夫來而不如。唯我大覺亦如亦來。故名如來。獨知獨見之謂密。出生聖果之謂因。謂大覺依此頂法爲因。而興萬行也。練磨治習之謂修。忘心默契之謂證。謂大覺依此頂法。而斷惑證真也。無不究盡之謂了。不落言思之謂義。謂大覺爲此第一義谛。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今已究盡無余。故曰了義也。良以衆生業識茫茫。全無知覺。流轉生死。無有了期。小乘坐守化城。耽寂滅樂。自止中途。亦未能了。即使菩薩至等覺位。前程有路。未至圓極。終是不了。唯是大覺。障盡惑空。因窮果滿。能事已畢。更無余事。一義皆了。更無余義。方始得了。成無上覺。諸菩薩萬行。首楞嚴者。謂從幹慧以至等覺。皆以此頂法爲因。而修六度。分斷無明。分證真理。上曆菩薩聖位。故能步步踏佛階梯。事事得成堅固。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只桓精舍。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于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叁界。應身無量。度脫衆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爲上首。
如是經教。我從佛聞。一時。猶雲彼時。佛在某處。與某等俱。雲何問答。乃至信受奉行。結集通例也。比丘曰大簡小。千二百五十人。常隨之衆。漏有叁。謂欲漏。有漏。無明漏。無此叁種滲漏。曰無漏。阿羅漢。聲聞極果。諸菩薩內秘大行。外示聲聞。故以大名之。而具列其行。堪紹佛法。曰佛子。住法王家。護持*輪。曰住持。超者。不爲所縛。不離叁界而能超。曰善超。諸有。謂欲有。色有。無色有。總指叁界受生處。威儀。軌則也。具足威儀。能自成就。亦成就人。有戒行意在內。轉輪。佛法能摧破惑障。運出生死之喻。雖受遺囑。實忘彼我能所之相。說法如幻。度生同空。故稱妙堪。毗尼。戒律也。在身曰嚴。在心曰淨。六卷之四清淨明誨。七卷之安立道場。總攝于此。見善超諸有。及弘範叁界數句。皆以此爲根本。此經以戒爲重也。舍利。此雲鹙鳥。母名。弗即子也。連母爲名。智慧第一。目犍連。姓也。名拘律陀。神通第一。拘絺羅。即長爪梵志。博學第一。富樓那。此雲滿。父名。彌多羅尼。此雲慈。母名。連父母名。故雲滿慈子。說法第一。須菩提。此雲空生。亦名善現。解空第一。優波尼沙陀。此雲塵性空。于六塵中。悟色性故○法華言授記成佛。卻從二乘說來。而卒歸于一乘。故開經歎德。先言聲聞。而後及于菩薩。楞嚴言最初方便。揀卻二乘聲聞緣覺。直斥之爲錯亂修習。列于十種邪見之末。蓋楞嚴終始止談上乘。不及其余。故歎德處。直從無漏大阿羅漢說起。已是極頂之談。舍利弗等六人。俱列圓通二十五聖之中。開卷明揭圓通作一榜樣。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爲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衆。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爲上首。
辟支。此雲獨覺。亦雲緣覺。其根比聲聞稍利。以能侵斷習氣故。無學。即真窮惑盡者。初心。即研真斷惑者。比丘當初夏時。即結製禁足。安居不令乞食。名休夏。自恣。期滿解製之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也。自知有過。恣其自陳。自不知過。恣任僧舉。正是嚴淨毗尼之義。益顯戒爲重矣。將求密義。言所以欽承者。不獨求決通疑滯。且欲求密修密證之了義。即時下。順機說法也。迦陵。仙禽也。其音微妙。佛音如之。遍界之音。如目犍連逞其神通。極西方恒沙世界。聽佛音聲。猶如對面。
時波斯匿王。爲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複親延諸大菩薩。城中複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伫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佛敕四句。明是方行等慈。開闡無遮。念頭行徑。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于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爲齋主。無問淨穢。刹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爲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曆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此誤墮之由也。阿難不隨如來。應王者之供。則不及上座倫次。不與大衆。應諸齋主之家。則不及阿阇黎倫次。阿阇黎。此雲軌範師。能糾正弟子者。刹利。王族。旃陀羅。淫酒屠殺之類。心中初求。至無量功德。是阿難發心最好處。後雲五濁惡世誓先入。與心中初求一段同一念頭。但此時在緣心中。茫無主持。後悟真心。已具資糧。前後見地力量不能強同。須菩提舍貧從富。爲其易施。大迦葉舍富從貧。爲彼植因。二人地步盡高。阿難以佛诃其心不均平。欲求無遮。此大願力也。竟緣此遭摩登伽之難。以求無遮故。誤墮。以誤墮故。卒得大定。畢竟是願力所至。而機緣亦妙○心未融化。不能事事無礙者。可入淨而不可入穢。可入佛而不可入魔。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無善不具。故曰百寶。無惡不摧。故曰無畏。本佛示默。而化佛說者。意表佛法本然。無說無示。以無相現相。無說示說。一真湛寂。萬化冥通。提獎阿難。及摩登伽。一見世尊慈力普度。一見衆生皆有佛性。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上文將毀戒體。乃登伽欲毀之。若阿難自有本領。見佛之時。非以戒體將毀。而後頂禮悲泣。正以行人到此。猶不能免惡境相惱。即是道方未全。故怨艾悲悔。而求大定。阿難自恨多聞。不免誤墮。不知多聞之病。從耳根起。下即選耳根。爲最初方便。蓋以循聲流轉。而成其病。則使倒聞旋機。以複其湛。藥病相因。自是妙手。菩提。是果海之終。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是因。乃菩提路之中間。最初方便。是因中先務。即發菩提之始。下文應以終始地位。中間永無委曲相者。明皆常住真心。無生法忍。爲因地心也。後文單說叁摩者。直以叁摩爲大定也。單舉奢摩他者。例亦如是。蓋奢摩他等叁。在此經爲定之總名。殊勝之定也。冠以妙字。乃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也。妙則舉一即叁矣。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佛言善哉。
見何勝相見字。便含下文指點見性之意。不然。只當雲。以何因緣。頓舍世間雲雲矣。見相發心。亦無大過。佛曰善哉。尚未深求。阿難差處。不在此段。世尊此處。不過借一問頭。征彼心之所在而已。
阿難。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初發常住真心妄想二種。全經大旨。揭于此矣。阿難慕佛妙定。而此妙定。非識心所修。必令先悟此識非心。別尋真心。故下文由淺入深。漸次開示。自此至叁卷末。總是破妄顯真。然有畢竟破。如說鍮石非金。破盡不用也。有不畢竟破。如說礦中有沙。欲其銷出真金。因顯而破也。經中于識全破其妄。于根多顯其真。少破其妄。于陰入處界。一一破妄顯真。于七大全顯其真。妄想有叁種非真。衆生因之。以成叁重迷執。一者本非是心。而似是心。故迷執以爲是心。二者本非有體。而似有體。故迷執以爲有體。叁者本非有處。而似有處。故迷執以爲有處。今不直破非心無體。先奪其所執心處。令其一一審察。顯其了無住處。欲彼自覺其妄。必待七處情盡。終不自悟。然後诃其非心。明其無體。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自始至終。中間永無諸委曲相者。言由不生滅因。取不生滅果。直證菩提。不曆外道小乘諸境也。
阿難。…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一卷(鍾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