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般人能做到的。輾轉*輪是成佛以後的事,除了佛誰也沒有能力轉*輪。講經說法也要有一定成就,最好是一地以上的菩薩。之前你掌握得再多,講得再流利,也很難感化衆生。爲什麼說“世間的千言萬語不如成就者的一句話”?因爲力量不一樣。不是看你掌握得有多好,講得有多流利,主要是看你的發心有多清淨,願力有多大。
不管是聞法、修法還是做其他事情的時候,發心、發願、回向都非常重要。比如說你今天聞法、修法或學習某種知識、能力等,每次結束時都應該發個願,願這些能成爲真正利益衆生的一種方便。願力很重要,非常不可思議!我在漢地剛開始弘法的時候,不靠別的,只靠願力。我學漢語的時候每天都發願,後來每次講經說法的時候也都發願。真的要靠願力,有願什麼都能成功,沒有願是不可能成功的。
若是你有講經說法的能力是最好的,若是沒有這個能力,你跟別人談話或交流的時候,最好把佛觀在喉間,或者把上師觀在心間,然後想:自己所說所做的一切,都有上師的加持,都有佛的力量,如果真能這樣想,真的不可思議。
不要總是自以爲是、自作主張,那樣做一點用都沒有。你有學問、有知識,能說會道又怎樣?若是沒有一個清淨的願,沒有一種虔誠的信念,都是徒勞無益的!有知識、有學問、能言善辯的人有很多,但利益衆生不是靠這些。滔滔不絕、出口成章又怎樣?感化不了人,感動不了人心!若是有清淨的願力,有虔誠的信念,即使你學問不高,掌握的知識不多,口才也一般,也能感化衆生、感動人心,這個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現在雖然做不了大法布施和極大法布施,但是可以做一般的法布施,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自身條件來做,沒有什麼可難的。一切都要按次第一步一步來,沒有一步登天的,沒有一口吃成胖子的。
第叁、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可以分小布施、大布施、極大布施。比如,你去保護小含生等動物的生命,盡量地放生,愛護衆生,這是普通的無畏布施;如果有能力保護人類,比如說保護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安全,這是大無畏布施;保護上師叁寶的生命,保護僧衆的生命,保護自他的慧命,保護佛教事業,保護僧衆事業,這是極大無畏布施。
修財布施,能財富圓滿;修法布施,能獲得知識、智慧,能智慧圓滿;修無畏布施,能獲得健康長壽。佛在經中講,以財施圓滿福德資糧,以法施圓滿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都圓滿了,你就成佛了。
布施也可以具足六度。
布施:無論是財富還是法,都能發自內心地舍掉,就是布施。
持戒:若是做布施的過程中,身口意能如理如法,保持清淨,不求今生的回報,不求功德和善根,不求來世的福報、成就,就是持戒。
安忍:在布施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內外的違緣、障礙,能忍耐一切,就是安忍。
精進:能發自內心,滿懷喜悅地做布施;能心甘情願,心平氣和地做布施,這是精進。
有時候也不一定直接做布施,只要聽到了乞討的聲音,心裏就歡喜、高興,也是布施。而現實中,我們上街怕碰到要飯的,一碰到心裏就煩,哪有喜悅啊?還找很多理由,有時候說:“這都是假冒的。”讓父母高興叫孝順,讓衆生高興叫善事。修施舍心,讓對方高興就行,哪有那麼多理由?有時候說:“他們拿討來的錢去造業,所以不能施舍。”你要是這樣想,就什麼都不能做了。因爲賣菜、賣糧食的人同樣會拿你付的錢去造業,所以你也不能買菜、買糧了。
不是不考慮,只是不要太較勁,否則就沒有圓滿了。差不多就行,只要心善良就行,不用考慮太多。你不僅不給他,而且還說幾句他不愛聽的話,他不高興,甚至生氣了,你就跟他結惡緣了,將來就要承受果報,沒有必要這樣。你應該讓他高興。你給父母,尤其給兒女再多的錢財,他們也不會高興,不會滿足。可是你只給乞丐一兩塊錢,他們都特別高興,特別滿足。
今生不求回報,來世不求福報,才是真正的布施。現在我們有時候也做一些布施,也幫助一些人,但是如果當下他人的表現不好,或沒有如是地回報,心裏就不舒服,就開始煩惱了。這都沒有成爲真正的布施,說明我們的發心不純淨,是有要求、要回報的,所以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煩惱與痛苦。若你真心想做布施,真心想幫助他人,就不要考慮這些,這樣任何時候都是開心的、愉快的。即使對方不理解,或是沒有回報,你的心也不會動,因爲你早就有准備。
大家任何時候都要調整心態。無論做什麼,最好都能成爲供養或布施。上供和下施的區別是什麼?向上是供養,向下是布施;以信心是供養,以悲心是布施。大家好好發心,包括給父母兒女,給親朋好友,給冤親債主,都應該發心。他們是你種福德的福田,你可以好好地利用這樣的機緣。若是你對他有信心,他是個有功德的人,你最好供養他;若是你對他沒有信心,覺得他沒有功德,就發慈悲心,盡量把他視爲可憐的衆生,或者視爲需要幫助的衆生,這樣布施,都是消業積福。
兒女來要錢了,如果不給,怕自己萬一有病了、死了,他們不聞不問;如果給了,心裏還舍不得,覺得還不如做供養、做布施。面對兒女心裏都這麼矛盾,更不用說給其他人了。若是有人來討債或者把錢騙走了,心裏就更不舒服,更怨恨了。不應該這樣,應該心平氣和地接受,心甘情願地照做。
給兒女也是布施,然後回向,不求回報。有的人覺得,今天給兒子錢了,兒子表現得挺好,但是不知道兒媳婦是怎麼想的,打電話問一問,看兒媳婦怎麼說。現在的人都會哄人:“啊,她也挺高興的,挺感激的。”自己聽了以後就高興了,心裏有點舒服了,“行,兒子今天很高興,很滿意,兒媳婦可能也很高興,很滿意,以後肯定會對我好一些。”希望兒子、兒媳將來會善待自已。不要這樣!病了是否有人看,死了是否有人管,這是你自己的緣分。若是你有這個緣分,你有病的時候來看你、幫助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的兒女。若是沒有這個緣分,你有再多的兒女,有幾十個、幾百個也無濟于事。你有病,甚至到死的那天,他們都不一定在你身邊。所以不要執著這些,了緣就行了。今生你做他的父母,他做你的兒女,這也是一種緣分,就去了這個緣、還這個債就行了。不要抱太多的希望,到時候會失望的。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不要考慮那麼多。
所以,大家不要求回報,就回向,就還債,就了緣,這樣心裏多舒服啊,這叫舍。若是你心裏有要求,求回報,那是表面上的舍,不是心裏的舍。表面上的舍不是舍,心裏的舍才是真正的舍。真正的舍是沒有要求,不求回報的。了緣了債了才叫舍,要錢給錢,要房給房,要車給車,要力給力,要命給命,要什麼給什麼。這才是布施!
能心甘情願、心平氣和地做布施,這就是精進。
禅定:做布施的時候一心一意、誠心誠意地去做,就是禅定。
智慧:要站在叁輪體空的角度,布施者自己、布施的對境、布施的物品,不是實有,都觀爲空性,如幻如夢地去做,就是智慧。
(二)持戒
持戒分叁種:第一、斷惡行戒;第二、行善法戒;第叁、饒益有情戒。
第一、斷惡行戒:是要斷除惡習,斷除身叁惡業、口四惡業、意叁惡業。戒是淨,斷除身口意一切惡業,讓自己的身口意清淨,就是持戒。我們現在爲什麼不斷惡?爲什麼不持戒?就是覺得難、覺得苦。這不叫難、不叫苦。若你的身口意散亂,你的身口意不正當,那才是難、才是苦!大家要明白:叁門越清淨,受持戒律越精進,你會越輕松,內心會越快樂。
大家不要把苦當成樂!無論殺生、偷盜還是邪淫,無論是妄語、绮語、惡語還是離間語,無論是貪心、害心還是邪見,都是害自己。那不叫享受,叫刺激!看看它直接或間接地對你的傷害。比如你殺生吃肉、欺騙偷盜,暫時來講,對身體、生命都有害;將來的果報更不用說了。
第二、行善法戒:持戒不難,這是一種輕松、快樂的方法。你受戒持戒,叁門清淨了,內心的快樂是無比的,那種喜悅才是真正的喜悅,那種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讓我們一直把痛苦的因當成快樂,作爲一個佛弟子,作爲一個大乘行者,不能再愚癡顛倒。那些凡夫俗子是愚癡顛倒的,你不能跟他們學啊!我們已經發願要向佛學,他們和凡夫肯定是不一樣的,思想不一樣,行爲也肯定不同。凡夫俗子所做的這些都不是快樂,都是痛苦的因,你們也不是沒有經曆過,也不是沒有感受過,現在應該清醒了吧!你們到山上學法,應該也是因爲這個吧!看透了,覺得沒意思了,所以才選擇了這樣一條路,選擇了這樣一種活法。人心是容易變的,以後要注意環境,注意周圍的人,不要再去接觸這些。現在你有一點點的出離心,有一點點正確的想法,但這都是容易改變、容易動搖的。所以要好好地依止寂靜處,好好地依止善知識。
龍欽巴尊者說:“只要是跟隨我的弟子都應該依止寂靜處,尤其是依止上師的時間應該多一些、長一些。”因爲成就很難,如同燒紅的鐵塊一樣,拿出來放一會兒,就會恢複原狀,還和以前一模一樣。大家一定要注意,這顆心不可靠,即使偶爾生起了出離心,也是不可靠的。所以大家要斷一切惡,行一切善,然後盡量地受持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
第叁、饒益有情戒:就是要幫助他人,要利…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