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6-18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愚夫無知,謂我實有所說。)

   複次大慧。聲聞緣覺第八菩薩地,滅叁昧門樂醉所醉。不善自心現量。自共相習氣所障。墮人法無我法攝受見。妄想涅槃想。非寂滅智慧覺。

   (記曰。此言聲聞緣覺于第八地中,其名雖同,所證異也。以彼二乘味著入滅叁昧,爲彼所醉,不達自共相是自心所現。以習氣障蔽,故墮二無我法攝受見,故起妄想涅槃之想。非若八地真寂滅智慧覺也。言二乘于八地中取爲涅槃者,蓋是昔修菩薩大行退本願者,殆非定性趣寂之俦也。以彼定性趣寂,止得我空,不得法空。尚不能知初地之法。況八地乎。故魏譯于此章末,置有此問。而宋唐二譯皆無之。)

   大慧。菩薩者,見滅叁昧門樂,本願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別十無盡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唐譯雲。以入涅槃不生果故。)離攝所攝妄想。覺了自心現量。一切諸法妄想不生。不墮心意意識,外性自性相計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隨智慧生。得如來自覺地。如人夢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覺。覺已思惟。爲正爲邪。非正非邪。余無始見聞覺識因想,種種習氣,種種形處,墮有無想,心意意識夢現。

   (記曰。此言八地入滅叁昧而不取證者,以不舍大願度生事故也。此菩薩已入涅槃而不起涅槃想,故雲涅槃妄想不生。以了達唯心無外境界,故離能所取。于一切法不生分別。以深得無生法忍,故不墮心意意識及外法性相執著之中。以得真知見力,故非佛法正因不生。唯隨智慧而生。如是故得如來自覺地也。以久沈生滅勞慮,今一旦頓得寂滅,其樂無喻。故此叁昧極難得出。菩薩功行至此無功用中,鮮不沈醉,多墮二乘寂滅之地。故華嚴八地,十方諸佛同聲加勸,與起智慧門,不令耽著此叁昧樂,墮二乘地。是故授以方便,引發令出。故此菩薩于叁昧夢中,極力願出。如夢度大河,未度而覺。乃自思惟爲正爲邪。複更思惟,如是之相非正非邪。唯我無始見聞覺知虛妄熏習因故,見種種色形相顛倒,不離有無,于心意意識妄想夢中現耳。其實本非有也。舊注雲。覺境無水,船筏非正。夢時見水,船筏非邪。以譬八地覺已本無生死,故道品功德非正。七地未覺,故道品功德非邪。所謂于未出離妄功用中,故有修證,如夢中渡河,施船筏之具耳。)

   大慧。如是菩薩摩诃薩,于第八菩薩地,見妄想生。(魏譯雲。見分別心。)從初地轉進至第七地,見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攝所攝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薩涅槃方便不壞。(魏譯雲。非滅諸法名爲涅槃。唐譯雲。所得涅槃非壞滅也。)離心意意識,得無生法忍。大慧。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

   (記曰。此結成八地涅槃行相也。見妄想生者,論雲,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此菩薩以如幻叁昧,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勤修佛法,廣作度生事業。所謂度盡衆生而不見有一衆生可滅度者。此所謂離心意識得無生法忍,是菩薩大涅槃。非若二乘滅壞諸法所取之涅槃也。然雖作如是說,蓋亦方便施設耳。于第一義谛中本無是事。故唐譯雲。第一義中,無有次第,亦無相續。遠離一切境界分別。此則名爲寂滅之法。由大慧問滅正受次第相續,故結示雲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魏譯此處大慧有問。略雲。世尊今說有二乘得八地寂滅門樂。又說二乘止得人空,不得法空。如此則二乘尚不能證初地之法。何況八地寂滅門樂。佛言。聲聞有叁種。今言入八地寂滅門樂者,此是先修菩薩行者,墮聲聞地,還依本心修菩薩行,同入八地寂滅門樂。非增上慢寂滅聲聞。以彼不能入菩薩行。以未曾覺知叁界唯心。未能修菩薩諸行法故。是故決定寂滅聲聞,不能證彼菩薩所行寂滅門樂。言叁種者。一內秘外現者。二退菩薩行者。叁定性趣寂增上慢者。前雲二乘成佛。此言決定不能者。意在抑揚激勸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量無所有  此住及佛地

   去來及現在  叁世諸佛說

   (記曰。此總頌第一義中,本無諸地佛地次第之相,乃叁世諸佛究竟之談也。住,亦地也。所以無所有者,以唯心故。故唐譯雲。諸住及佛地,唯心無影像。此是去來今,諸佛之所說。)

   心量地第七  無所有第八

   二地名爲住   佛地名最勝(唐譯雲。此二地名住。余則我所得。)

   自覺智及淨  此則是我地

   (記曰。此頌七八二地尚屬因地,至于自覺聖智清淨涅槃,則屬佛所證究竟果地也。然七地雖是真修,以心量未滅故。八地心量雖滅,而尚未究竟,不名最勝。唯自覺聖智,方名最勝處耳。)

   自在最勝處  清淨妙莊嚴

   照耀如盛火  光明悉遍至

   熾焰不壞目  周輪化叁有(唐譯雲。摩[酉*益]最勝處,色究竟莊嚴。譬如大火聚,光焰熾然發。化現于叁有,悅意而清涼。)

   化現在叁有  或有先時化

   于彼演說乘  皆是如來地

   (記曰。此言建立諸乘諸地,皆報化二佛所說,非法佛說也。謂得自覺聖智者,則于色究竟天寶華宮殿成等正覺,示現廣大尊嚴之身,光明照耀,化現叁有,此報身佛也。論曰。此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化現在叁有者,此唐譯雲,或有現變化,或有先時化,此應化佛也。惟此報化佛,演說諸乘諸地。雖說叁乘,其實爲一乘。故雲于彼說諸乘,皆是如來地。是故雖有諸地,而實無次第之相也。熾然不壞目者,謂毒龍放光,即損人目。如來光明,不損人目。所謂悅意清涼也。)

   十地則爲初  初則爲八地

   第九則爲七  七亦複爲八

   第二爲第叁  第四爲第五

   第叁爲第六  無所有何次

   (記曰。此頌第一義谛寂滅法中,無次第相續說也。意顯此經唯法佛所說寂滅法,故無次第。此所謂不涉途程,不落階級,乃佛祖向上一路也。然其中往往以地位言之者。意以地上真修叁昧,以印破外道二乘偏邪之見,令彼不墮邪慢增上慢耳。其實意不定在地位也。智者知之。◎上辯叁乘叁昧差別以顯涅槃真樂德防邪誤已竟◎下文正示涅槃真常德文應屬前七無常章後)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爲常,爲無常。

   (記曰。此因上世尊破七種無常已,乃曰我法起非常非無常。故大慧承便而問如來應供等正覺畢竟是常是無常耶。意顯如來法身離斷離常,故爲究竟真常也。此正是顯涅槃真常之文。應在七無常章末。錯簡在此。乃傳譯之誤也。)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非無常。謂二俱有過。若常者,有作主過。常者,一切外道說作者。無所作。是故如來常非常。非作常。有過故。

   (記曰。此明如來涅槃非常非無常,所以爲真常也。以常與無常二皆有過故。何者。若言如來是常,則墮有能作者過。以一切外道說有微塵勝性等爲能作者是常故。如來無所作,豈同彼常耶。是故說如來之常非常者,蓋非作者常。以彼作者常,有過故。)

   若如來無常者,有作無常過。陰所相相無性。陰壞則應斷。而如來不斷。

   (記曰。此言如來非無常也。若言如來是無常者,則墮有所作過。若言所作,則同五陰。然五陰乃相之所相者,此相畢竟無有。如來若同五陰,則陰壞而如來亦應斷滅矣。然如來法身常住不斷,豈同所作之陰耶。不同,故非無常。)

   大慧。一切所作皆無常。如瓶衣等。一切皆無常過。一切智衆具方便應無義。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應是如來。無差別因性故。是故大慧。如來非常非無常。

   (記曰。此重明所作無常,總結離過義也。謂一切所作皆是無常,如瓶衣等。而如來若同所作者,皆有無常之過。若如來無常者,則一切智所修正因,福慧莊嚴,六度萬行,衆具方便,悉空無利益。以同所作無常故。況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豈無常哉。若如來果同所作,則諸世間一切所作皆應是如來矣。以無異因故。是故如來非常非無常。)

   複次大慧。如來非如虛空常。如虛空常者,自覺聖智衆具無義過。

   (記曰。此言如來常,非如虛空之常也。以虛空頑然無知,而如來真智靈鑒故。若言同虛空之常者,則自覺聖智性自具足恒沙功德,悉空無益。如此,則墮斷滅無知之過。故如來非如虛空之常。此恐愚夫聞說法身真常,遂起豁達空見。故世尊懸破如此。)

   大慧。譬如虛空,非常非無常。離常無常,一異,俱不俱。常無常過故。不可說。是故如來非常。

   (記曰。上雲非如虛空者,謂如來具聖智功德,不比虛空頑然無知故。此言如虛空者,謂如虛空體性湛然,無所變動,不墮有無一異俱不俱等諸數量過故。故不可說常非常也。)

   複次大慧。若如來無生常者。如兔馬等角。以無生常故。方便無義。以無生常過故。如來非常。

   (記曰。此言如來非以不生爲常也。因前雲不生是如來異名。恐妄執畢竟不生是如來常。故此破雲,若以不生是如來常者,則如來同于兔馬等角。以畢竟不生,則如來墮絕無之過。若如來絕無者,則一切菩薩所修萬行方便,無所證得,悉空無益。而如來果中亦絕無廣大益物之用矣。以絕無故。若以不生是如來常,則墮此大過。故如來非不生常。)

   複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來常。所以者何。謂無間所得智常,故如來常。大慧。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畢定住。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無間住。不住虛空。亦非愚夫之所覺知。

   (記曰。此言如來實有真常之法,而非愚夫之所知也。謂如來之常法,乃無間聖智所證真常之理。乃諸佛如來同一法性法住法位,如來出世,若不出世。畢定常住,不變不易。此法即在一切二乘外道所住無間性中。非是…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6-18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