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6-18卷)▪P3

  ..续本文上一页。愚夫无知,谓我实有所说。)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

   (记曰。此言声闻缘觉于第八地中,其名虽同,所证异也。以彼二乘味著入灭三昧,为彼所醉,不达自共相是自心所现。以习气障蔽,故堕二无我法摄受见,故起妄想涅槃之想。非若八地真寂灭智慧觉也。言二乘于八地中取为涅槃者,盖是昔修菩萨大行退本愿者,殆非定性趣寂之俦也。以彼定性趣寂,止得我空,不得法空。尚不能知初地之法。况八地乎。故魏译于此章末,置有此问。而宋唐二译皆无之。)

   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唐译云。以入涅槃不生果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

   (记曰。此言八地入灭三昧而不取证者,以不舍大愿度生事故也。此菩萨已入涅槃而不起涅槃想,故云涅槃妄想不生。以了达唯心无外境界,故离能所取。于一切法不生分别。以深得无生法忍,故不堕心意意识及外法性相执著之中。以得真知见力,故非佛法正因不生。唯随智慧而生。如是故得如来自觉地也。以久沉生灭劳虑,今一旦顿得寂灭,其乐无喻。故此三昧极难得出。菩萨功行至此无功用中,鲜不沉醉,多堕二乘寂灭之地。故华严八地,十方诸佛同声加劝,与起智慧门,不令耽著此三昧乐,堕二乘地。是故授以方便,引发令出。故此菩萨于三昧梦中,极力愿出。如梦度大河,未度而觉。乃自思惟为正为邪。复更思惟,如是之相非正非邪。唯我无始见闻觉知虚妄熏习因故,见种种色形相颠倒,不离有无,于心意意识妄想梦中现耳。其实本非有也。旧注云。觉境无水,船筏非正。梦时见水,船筏非邪。以譬八地觉已本无生死,故道品功德非正。七地未觉,故道品功德非邪。所谓于未出离妄功用中,故有修证,如梦中渡河,施船筏之具耳。)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魏译云。见分别心。)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魏译云。非灭诸法名为涅槃。唐译云。所得涅槃非坏灭也。)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记曰。此结成八地涅槃行相也。见妄想生者,论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此菩萨以如幻三昧,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勤修佛法,广作度生事业。所谓度尽众生而不见有一众生可灭度者。此所谓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是菩萨大涅槃。非若二乘灭坏诸法所取之涅槃也。然虽作如是说,盖亦方便施设耳。于第一义谛中本无是事。故唐译云。第一义中,无有次第,亦无相续。远离一切境界分别。此则名为寂灭之法。由大慧问灭正受次第相续,故结示云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魏译此处大慧有问。略云。世尊今说有二乘得八地寂灭门乐。又说二乘止得人空,不得法空。如此则二乘尚不能证初地之法。何况八地寂灭门乐。佛言。声闻有三种。今言入八地寂灭门乐者,此是先修菩萨行者,堕声闻地,还依本心修菩萨行,同入八地寂灭门乐。非增上慢寂灭声闻。以彼不能入菩萨行。以未曾觉知三界唯心。未能修菩萨诸行法故。是故决定寂灭声闻,不能证彼菩萨所行寂灭门乐。言三种者。一内秘外现者。二退菩萨行者。三定性趣寂增上慢者。前云二乘成佛。此言决定不能者。意在抑扬激劝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无所有  此住及佛地

   去来及现在  三世诸佛说

   (记曰。此总颂第一义中,本无诸地佛地次第之相,乃三世诸佛究竟之谈也。住,亦地也。所以无所有者,以唯心故。故唐译云。诸住及佛地,唯心无影像。此是去来今,诸佛之所说。)

   心量地第七  无所有第八

   二地名为住   佛地名最胜(唐译云。此二地名住。余则我所得。)

   自觉智及净  此则是我地

   (记曰。此颂七八二地尚属因地,至于自觉圣智清净涅槃,则属佛所证究竟果地也。然七地虽是真修,以心量未灭故。八地心量虽灭,而尚未究竟,不名最胜。唯自觉圣智,方名最胜处耳。)

   自在最胜处  清净妙庄严

   照耀如盛火  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  周轮化三有(唐译云。摩[酉*益]最胜处,色究竟庄严。譬如大火聚,光焰炽然发。化现于三有,悦意而清凉。)

   化现在三有  或有先时化

   于彼演说乘  皆是如来地

   (记曰。此言建立诸乘诸地,皆报化二佛所说,非法佛说也。谓得自觉圣智者,则于色究竟天宝华宫殿成等正觉,示现广大尊严之身,光明照耀,化现三有,此报身佛也。论曰。此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化现在三有者,此唐译云,或有现变化,或有先时化,此应化佛也。惟此报化佛,演说诸乘诸地。虽说三乘,其实为一乘。故云于彼说诸乘,皆是如来地。是故虽有诸地,而实无次第之相也。炽然不坏目者,谓毒龙放光,即损人目。如来光明,不损人目。所谓悦意清凉也。)

   十地则为初  初则为八地

   第九则为七  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  第四为第五

   第三为第六  无所有何次

   (记曰。此颂第一义谛寂灭法中,无次第相续说也。意显此经唯法佛所说寂灭法,故无次第。此所谓不涉途程,不落阶级,乃佛祖向上一路也。然其中往往以地位言之者。意以地上真修三昧,以印破外道二乘偏邪之见,令彼不堕邪慢增上慢耳。其实意不定在地位也。智者知之。◎上辩三乘三昧差别以显涅槃真乐德防邪误已竟◎下文正示涅槃真常德文应属前七无常章后)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

   (记曰。此因上世尊破七种无常已,乃曰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故大慧承便而问如来应供等正觉毕竟是常是无常耶。意显如来法身离断离常,故为究竟真常也。此正是显涅槃真常之文。应在七无常章末。错简在此。乃传译之误也。)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

   (记曰。此明如来涅槃非常非无常,所以为真常也。以常与无常二皆有过故。何者。若言如来是常,则堕有能作者过。以一切外道说有微尘胜性等为能作者是常故。如来无所作,岂同彼常耶。是故说如来之常非常者,盖非作者常。以彼作者常,有过故。)

   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

   (记曰。此言如来非无常也。若言如来是无常者,则堕有所作过。若言所作,则同五阴。然五阴乃相之所相者,此相毕竟无有。如来若同五阴,则阴坏而如来亦应断灭矣。然如来法身常住不断,岂同所作之阴耶。不同,故非无常。)

   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

   (记曰。此重明所作无常,总结离过义也。谓一切所作皆是无常,如瓶衣等。而如来若同所作者,皆有无常之过。若如来无常者,则一切智所修正因,福慧庄严,六度万行,众具方便,悉空无利益。以同所作无常故。况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岂无常哉。若如来果同所作,则诸世间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矣。以无异因故。是故如来非常非无常。)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

   (记曰。此言如来常,非如虚空之常也。以虚空顽然无知,而如来真智灵鉴故。若言同虚空之常者,则自觉圣智性自具足恒沙功德,悉空无益。如此,则堕断灭无知之过。故如来非如虚空之常。此恐愚夫闻说法身真常,遂起豁达空见。故世尊悬破如此。)

   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

   (记曰。上云非如虚空者,谓如来具圣智功德,不比虚空顽然无知故。此言如虚空者,谓如虚空体性湛然,无所变动,不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诸数量过故。故不可说常非常也。)

   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记曰。此言如来非以不生为常也。因前云不生是如来异名。恐妄执毕竟不生是如来常。故此破云,若以不生是如来常者,则如来同于兔马等角。以毕竟不生,则如来堕绝无之过。若如来绝无者,则一切菩萨所修万行方便,无所证得,悉空无益。而如来果中亦绝无广大益物之用矣。以绝无故。若以不生是如来常,则堕此大过。故如来非不生常。)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

   (记曰。此言如来实有真常之法,而非愚夫之所知也。谓如来之常法,乃无间圣智所证真常之理。乃诸佛如来同一法性法住法位,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毕定常住,不变不易。此法即在一切二乘外道所住无间性中。非是…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6-18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