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律東來前早期中國佛教的律典傳譯
屈大成
摘要 有關中國戒律史的研究,一向集中在《十誦律》、《四分律》等廣律于5世紀初譯出以後的情況。其實在此之前,已有逾五十部律典東傳,包括戒本、犍度、律論,以及有關忏罪和在家戒律的經典,種類繁多。本文逐一考證這些早期律典,並從中觀察到早期中國佛教徒對僧尼二部戒同樣渴求、僧團運作最初仍需依附胡僧、經律非截然二分等戒律初傳中土的消息。
關鍵詞 戒律 律藏 經錄 竺法護 道安
戒律,是佛陀製定的生活規範和道德指引,爲所有佛教徒所當遵從和修習,見載于律藏。律藏,一般指廣律而言,包括經(以經文體裁記錄戒條)、經分別(對前者的分別和抉擇)、犍度(僧團的規章製度)等部分。經部分也有獨立成編,稱戒經或戒本。佛教約于公元前後傳人中國,而《十誦律》、《摩诃僧只律》、《四分律》、《五分律》等廣律要遲于5世紀初才陸續譯出,其前中國佛教徒已對戒律十分渴求。例如道安(312—385)以爲“此乃最急,四部不具,于大化有所阙”、“此乃茲邦之急者”,法顯(423前卒)“常慨經律舛阙,誓志尋求”。在律藏不全的情況下,中國佛教徒如何認識和學習戒律以及他們的行事規範,很有探究的價值,本文嘗試從早期律典傳譯的角度加以考察。
在廣律傳譯前東來的佛典有四、五百種,大部分已散佚,有關它們的記載,主要見于經錄。據傳截至唐代的經錄有六十六部,現存十叁部,要者有僧佑(445—518)《出叁藏記集》(下稱《佑錄》)、法經《衆經目錄》(594,下稱《法經錄》)、費長房《曆代叁寶紀》(597,下稱《房錄》)、彥琮《衆經目錄》(602,下稱《彥琮錄》)、道宣(596—667)《大唐內典錄》(664,下稱《內典錄》)、靜泰《一切經論目》(665,下稱《靜泰錄》)、明佺《大周刊定衆經目錄》(695,下稱《大周錄》)、智升《開元釋教錄》(730,下稱《開元錄》),它們也引述到引日錄》(4世紀中)、道安《綜理衆經目錄》(374)、竺道祖(347—419)《魏世錄》、《別錄》、王宗《衆經目錄》、《始興錄》(皆爲5世紀末)、寶唱《衆經目錄》(518)、法上《達摩郁多羅錄》(570—576年間)等失佚經錄的內容。另《佑錄》所收入早期譯典的序文、慧皎(497—554)《高僧傳》、寶唱《比丘尼傳》等,也提供了數據。從經錄的編排和經名的意思考察,可知當中有各類型律典。以下按它們首譯的年代,順序列出,並加考證,最後再作總結。
一、衆經錄載早期律書
1.《二百六十戒合異》竺法蘭(漢永平十年[67]來華)譯
這記載首見于《房錄》,注說出自《別錄》,已佚。《高僧傳》記竺法蘭跟攝摩騰于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一起來到洛陽,爲佛教傳人之始,並譯經五部。叁百多年後的竺昙無蘭曾編著《大比丘二百六十戒叁部合異》(第35種),《開元錄》認爲在漢明帝時,戒律未備,只因竺法蘭和竺昙無蘭名字相近,令《房錄》張冠李戴。按二百六十是《十誦律》比丘戒數目的概稱。
2.《大比丘叁千威儀》安世高(漢建和二年[148]始譯經)譯
《佑錄》記有兩種失譯二卷本《大比丘威儀經》,爲同本異譯。《法經錄》小乘律失譯項列《大比丘威儀經》二卷和異出《比丘威儀經》一卷;《彥琮錄》編前者人阙本,《靜泰錄》稱後者爲《大比丘叁千威儀經》,同今存本。自《房錄》始,才判屬安世高譯,注文說《佑錄》分兩部各二卷列出,內容大同,《別錄》合二爲一。本經內容爲比丘持守日常威儀之作法。
3.《犯戒罪報輕重經》安世高譯
《佑錄》記這經爲失譯,《法經錄》等編爲小乘律。自《房錄》始,才判屬安世高譯。《開元錄》注說這經出自《目連問毗尼經》。《佑錄》記有《目連所問經》,時失譯兼已佚,現存宋法天(
—1001)譯本。《犯戒罪報輕重經》和《目連所問經》內容大同,惟前者無六項罪報之問辭,後者則缺偈文。平川彰指本經出現“波羅提提舍尼、波夜提、偷蘭遮、僧伽婆屍沙、波羅夷”等《十誦律》譯出後才確定下來的戒律用語,因此推測這經約于《十誦律》譯出(404—409)至《佑錄》(515)之間成立。
4.《義決律》安世高譯
這記載見于《佑錄》,又稱《義決律法行經》,道安注說出自《長阿含經》,《佑錄》時已佚。今本《長阿含》叁十篇經沒有篇名跟《義決律》相似。贊甯(919—1001)《大宋僧史略》記安世高在東漢靈帝建甯叁年(170),先譯出這書,爲律典之始傳。可是,《法經錄》等沒編人律類。又安世高譯《四谛經》末“持宿命觀”一語下有注文引《義決》說“知前事,如後事是也”,竺昙無蘭(叁十七晶經序)說“《律法義決》叁十七品後,次四谛”,《義決》或《律法義決》或即是《義決律》。這兩節話,前者解釋宿命通的作用,後者表示《律法義決》論及叁十七晶和四谛,皆非關戒律。
5.《比丘諸禁律》安世高譯
《佑錄》記這經爲失譯,時仍存,《法經錄》編爲律抄,《房錄》時已佚。《大周錄》編爲小乘律。從經名看,這部內容包括比丘諸種禁律。贊甯《大宋僧史略》記安世高繼《義決律》後譯出這部,傳人戒律,可是這部一向編作失譯,贊甯之說不可信。
6.《法律叁昧經》安世高譯
《佑錄》收入“新集安公失譯經錄”,《法經錄》等編人大乘律失譯,《房錄》判屬支謙譯。《大周錄》和《開元錄》根據《達摩郁多羅錄》記這經首譯者是安世高。今存本題爲支謙譯。這經啓始說菩薩習“法律叁昧”和不可犯十二事等。
7.《恒水戒經》安世高譯
《佑錄》記這經爲失譯,時仍存,注說“《舊錄》雲《恒水經》”。《房錄》判屬支謙譯。《大周錄》根據《達摩錄》和《王宗錄》,記安世高譯《恒水經》。《開元錄》指安世高譯本又名《恒水不說戒經》,跟支謙本乃同本異譯。《大周錄》又指安世高譯有小乘律《恒水不說戒經》。可見這經流傳多個版本,稱呼繁多。現存法炬法立譯《恒水經》和《法海經》,異譯本有羅什譯《海八德經》和《中阿含·瞻波經》。本經記述佛陀在恒水邊,以海水爲譬喻,對目連等弟子說持戒不犯、棄叁毒等“經戒”六事。在這經開首阿難兩次請求佛陀說“戒經”,佛陀因座中有一弟子“不能持佛戒經”,起初默然不應。經名“恒水不說戒”本此。查律藏說戒犍度部分有相近的段落,這經也可歸屬律典。
8.《舍利弗悔過經》安世高譯
《佑錄》記爲竺法護譯,《法經錄》判屬大乘律,《房錄》記竺法護本爲第二譯,首譯者爲安世高。今存本也題爲安世高譯,當是承襲《房錄》的誤說。這經以忏罪爲主題。
9.《五部僧》帛遠(2世紀末)譯
據《高僧傳·帛遠傳》的記載,帛遠曾于長安建精舍弘法,通梵漢語,譯有《五部僧》。《佑錄》記有《五部威儀所服經》,又名《五部僧服經》,失譯兼失佚,或即是《五部僧》。五部即昙無德、薩婆多、彌沙塞、迦葉遺、摩诃僧只五個傳持律藏的派別,《五部僧》的內容當是五部律藏所載僧侶衣服的規定。
10.《戒消災經》支謙(吳黃武至建興年間[222—253]譯經)譯
《佑錄》記這經爲失譯,注說“《舊錄》雲《戒消災》”,時經本仍存。《法經錄》等編入小乘律失譯。《房錄》判屬支謙譯經。今存本述說受持叁歸五戒,有天神護身,鬼怪不能侵擾,故名“消災”,但用語跟支謙譯經不相類,非其所譯。
11.《八關齋經》支謙譯
《佑錄》收入“新集安公失譯經錄”,時經本仍存。《法經錄》記支謙譯有《齋經》,注說又名《八關齋經》和《優婆夷墮舍迦經》,爲《中阿含·晡利多品持齋經》的異譯本,沒提及另有一失譯本《八關齋經》。按《佑錄》記支謙譯《齋經》,注明已佚,明顯以失譯《八關齋經》和支謙譯本爲兩部經,《法經錄》則以兩經爲同一部。《房錄》據《別錄》,記支謙本是初出,又稱《持齋經》,沮渠京聲(
—464)譯《八關齋經》爲異出本。支謙等譯本今皆存,內容爲在家人守持的八戒。
12.《僧只戒心》昙柯迦羅(3世紀中)譯
據《高僧傳·昙柯迦羅傳》的記載,曹魏雖流傳佛法,但教風衰弊,僧衆不守戒律,僅剃發以異于俗人。嘉平年間(249—254)中葉,昙柯迦羅到洛陽傳教,設立齋戒忏悔的禮儀,開展各種法事。時有幾位僧人請昙柯迦羅翻譯律典,昙柯迦羅鑒于佛教未盛,僅譯《僧只戒心》,權供日常之用,並請印僧建立僧受戒規則和儀式,“中夏戒律,始自于此”。其後佛陀跋陀羅(359—429)共法顯譯《僧只戒本》,《法經錄》指其跟昙柯迦羅本乃同本異譯。《房錄》據竺道祖《魏世錄》,記昙柯迦羅本乃初出。《靜泰錄》記這本長二十紙,可知是時仍存,至《開元錄》編人阙本。《僧只戒心》之“心”字,意爲精要。值得注意的,是《佑錄》沒有這律典的記載。
13.《昙無德羯磨》昙谛(3世紀中)譯
《高僧傳·昙柯迦羅傳》接續上節的記載,說在魏正元年間(254—256),安息沙門昙谛到洛陽譯《昙無德羯磨》。《法經錄》記其跟求那跋摩(367—431)譯《四分羯磨》乃同本異譯。昙谛本今存,但道安現存的著作和《佑錄》都無提及,而其行文也沒有早期譯典的晦澀生硬,內容又不出《四分律》的範圍。按懷素(634—707)《僧羯磨》的序文提及慧光(468—537)曾從《四分律》撮抄編成的《羯磨》,跟昙谛本類似。平川彰認爲昙谛本即慧光本。
14.《四分雜羯磨》康僧铠(3世紀中)譯
這記載首見于《開元錄》,注文指《高僧傳》記康僧铠在嘉平年間末到洛陽譯《郁伽長者經》等四部,但沒全列出經名,《房錄》等再舉出《無量…
《廣律東來前早期中國佛教的律典傳譯(屈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