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律东来前早期中国佛教的律典传译
屈大成
摘要 有关中国戒律史的研究,一向集中在《十诵律》、《四分律》等广律于5世纪初译出以后的情况。其实在此之前,已有逾五十部律典东传,包括戒本、犍度、律论,以及有关忏罪和在家戒律的经典,种类繁多。本文逐一考证这些早期律典,并从中观察到早期中国佛教徒对僧尼二部戒同样渴求、僧团运作最初仍需依附胡僧、经律非截然二分等戒律初传中土的消息。
关键词 戒律 律藏 经录 竺法护 道安
戒律,是佛陀制定的生活规范和道德指引,为所有佛教徒所当遵从和修习,见载于律藏。律藏,一般指广律而言,包括经(以经文体裁记录戒条)、经分别(对前者的分别和抉择)、犍度(僧团的规章制度)等部分。经部分也有独立成编,称戒经或戒本。佛教约于公元前后传人中国,而《十诵律》、《摩诃僧只律》、《四分律》、《五分律》等广律要迟于5世纪初才陆续译出,其前中国佛教徒已对戒律十分渴求。例如道安(312—385)以为“此乃最急,四部不具,于大化有所阙”、“此乃兹邦之急者”,法显(423前卒)“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在律藏不全的情况下,中国佛教徒如何认识和学习戒律以及他们的行事规范,很有探究的价值,本文尝试从早期律典传译的角度加以考察。
在广律传译前东来的佛典有四、五百种,大部分已散佚,有关它们的记载,主要见于经录。据传截至唐代的经录有六十六部,现存十三部,要者有僧佑(445—518)《出三藏记集》(下称《佑录》)、法经《众经目录》(594,下称《法经录》)、费长房《历代三宝纪》(597,下称《房录》)、彦琮《众经目录》(602,下称《彦琮录》)、道宣(596—667)《大唐内典录》(664,下称《内典录》)、静泰《一切经论目》(665,下称《静泰录》)、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695,下称《大周录》)、智升《开元释教录》(730,下称《开元录》),它们也引述到引日录》(4世纪中)、道安《综理众经目录》(374)、竺道祖(347—419)《魏世录》、《别录》、王宗《众经目录》、《始兴录》(皆为5世纪末)、宝唱《众经目录》(518)、法上《达摩郁多罗录》(570—576年间)等失佚经录的内容。另《佑录》所收入早期译典的序文、慧皎(497—554)《高僧传》、宝唱《比丘尼传》等,也提供了数据。从经录的编排和经名的意思考察,可知当中有各类型律典。以下按它们首译的年代,顺序列出,并加考证,最后再作总结。
一、众经录载早期律书
1.《二百六十戒合异》竺法兰(汉永平十年[67]来华)译
这记载首见于《房录》,注说出自《别录》,已佚。《高僧传》记竺法兰跟摄摩腾于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一起来到洛阳,为佛教传人之始,并译经五部。三百多年后的竺昙无兰曾编着《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第35种),《开元录》认为在汉明帝时,戒律未备,只因竺法兰和竺昙无兰名字相近,令《房录》张冠李戴。按二百六十是《十诵律》比丘戒数目的概称。
2.《大比丘三千威仪》安世高(汉建和二年[148]始译经)译
《佑录》记有两种失译二卷本《大比丘威仪经》,为同本异译。《法经录》小乘律失译项列《大比丘威仪经》二卷和异出《比丘威仪经》一卷;《彦琮录》编前者人阙本,《静泰录》称后者为《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同今存本。自《房录》始,才判属安世高译,注文说《佑录》分两部各二卷列出,内容大同,《别录》合二为一。本经内容为比丘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
3.《犯戒罪报轻重经》安世高译
《佑录》记这经为失译,《法经录》等编为小乘律。自《房录》始,才判属安世高译。《开元录》注说这经出自《目连问毗尼经》。《佑录》记有《目连所问经》,时失译兼已佚,现存宋法天(
—1001)译本。《犯戒罪报轻重经》和《目连所问经》内容大同,惟前者无六项罪报之问辞,后者则缺偈文。平川彰指本经出现“波罗提提舍尼、波夜提、偷兰遮、僧伽婆尸沙、波罗夷”等《十诵律》译出后才确定下来的戒律用语,因此推测这经约于《十诵律》译出(404—409)至《佑录》(515)之间成立。
4.《义决律》安世高译
这记载见于《佑录》,又称《义决律法行经》,道安注说出自《长阿含经》,《佑录》时已佚。今本《长阿含》三十篇经没有篇名跟《义决律》相似。赞宁(919—1001)《大宋僧史略》记安世高在东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先译出这书,为律典之始传。可是,《法经录》等没编人律类。又安世高译《四谛经》末“持宿命观”一语下有注文引《义决》说“知前事,如后事是也”,竺昙无兰(三十七晶经序)说“《律法义决》三十七品后,次四谛”,《义决》或《律法义决》或即是《义决律》。这两节话,前者解释宿命通的作用,后者表示《律法义决》论及三十七晶和四谛,皆非关戒律。
5.《比丘诸禁律》安世高译
《佑录》记这经为失译,时仍存,《法经录》编为律抄,《房录》时已佚。《大周录》编为小乘律。从经名看,这部内容包括比丘诸种禁律。赞宁《大宋僧史略》记安世高继《义决律》后译出这部,传人戒律,可是这部一向编作失译,赞宁之说不可信。
6.《法律三昧经》安世高译
《佑录》收入“新集安公失译经录”,《法经录》等编人大乘律失译,《房录》判属支谦译。《大周录》和《开元录》根据《达摩郁多罗录》记这经首译者是安世高。今存本题为支谦译。这经启始说菩萨习“法律三昧”和不可犯十二事等。
7.《恒水戒经》安世高译
《佑录》记这经为失译,时仍存,注说“《旧录》云《恒水经》”。《房录》判属支谦译。《大周录》根据《达摩录》和《王宗录》,记安世高译《恒水经》。《开元录》指安世高译本又名《恒水不说戒经》,跟支谦本乃同本异译。《大周录》又指安世高译有小乘律《恒水不说戒经》。可见这经流传多个版本,称呼繁多。现存法炬法立译《恒水经》和《法海经》,异译本有罗什译《海八德经》和《中阿含·瞻波经》。本经记述佛陀在恒水边,以海水为譬喻,对目连等弟子说持戒不犯、弃三毒等“经戒”六事。在这经开首阿难两次请求佛陀说“戒经”,佛陀因座中有一弟子“不能持佛戒经”,起初默然不应。经名“恒水不说戒”本此。查律藏说戒犍度部分有相近的段落,这经也可归属律典。
8.《舍利弗悔过经》安世高译
《佑录》记为竺法护译,《法经录》判属大乘律,《房录》记竺法护本为第二译,首译者为安世高。今存本也题为安世高译,当是承袭《房录》的误说。这经以忏罪为主题。
9.《五部僧》帛远(2世纪末)译
据《高僧传·帛远传》的记载,帛远曾于长安建精舍弘法,通梵汉语,译有《五部僧》。《佑录》记有《五部威仪所服经》,又名《五部僧服经》,失译兼失佚,或即是《五部僧》。五部即昙无德、萨婆多、弥沙塞、迦叶遗、摩诃僧只五个传持律藏的派别,《五部僧》的内容当是五部律藏所载僧侣衣服的规定。
10.《戒消灾经》支谦(吴黄武至建兴年间[222—253]译经)译
《佑录》记这经为失译,注说“《旧录》云《戒消灾》”,时经本仍存。《法经录》等编入小乘律失译。《房录》判属支谦译经。今存本述说受持三归五戒,有天神护身,鬼怪不能侵扰,故名“消灾”,但用语跟支谦译经不相类,非其所译。
11.《八关斋经》支谦译
《佑录》收入“新集安公失译经录”,时经本仍存。《法经录》记支谦译有《斋经》,注说又名《八关斋经》和《优婆夷堕舍迦经》,为《中阿含·晡利多品持斋经》的异译本,没提及另有一失译本《八关斋经》。按《佑录》记支谦译《斋经》,注明已佚,明显以失译《八关斋经》和支谦译本为两部经,《法经录》则以两经为同一部。《房录》据《别录》,记支谦本是初出,又称《持斋经》,沮渠京声(
—464)译《八关斋经》为异出本。支谦等译本今皆存,内容为在家人守持的八戒。
12.《僧只戒心》昙柯迦罗(3世纪中)译
据《高僧传·昙柯迦罗传》的记载,曹魏虽流传佛法,但教风衰弊,僧众不守戒律,仅剃发以异于俗人。嘉平年间(249—254)中叶,昙柯迦罗到洛阳传教,设立斋戒忏悔的礼仪,开展各种法事。时有几位僧人请昙柯迦罗翻译律典,昙柯迦罗鉴于佛教未盛,仅译《僧只戒心》,权供日常之用,并请印僧建立僧受戒规则和仪式,“中夏戒律,始自于此”。其后佛陀跋陀罗(359—429)共法显译《僧只戒本》,《法经录》指其跟昙柯迦罗本乃同本异译。《房录》据竺道祖《魏世录》,记昙柯迦罗本乃初出。《静泰录》记这本长二十纸,可知是时仍存,至《开元录》编人阙本。《僧只戒心》之“心”字,意为精要。值得注意的,是《佑录》没有这律典的记载。
13.《昙无德羯磨》昙谛(3世纪中)译
《高僧传·昙柯迦罗传》接续上节的记载,说在魏正元年间(254—256),安息沙门昙谛到洛阳译《昙无德羯磨》。《法经录》记其跟求那跋摩(367—431)译《四分羯磨》乃同本异译。昙谛本今存,但道安现存的着作和《佑录》都无提及,而其行文也没有早期译典的晦涩生硬,内容又不出《四分律》的范围。按怀素(634—707)《僧羯磨》的序文提及慧光(468—537)曾从《四分律》撮抄编成的《羯磨》,跟昙谛本类似。平川彰认为昙谛本即慧光本。
14.《四分杂羯磨》康僧铠(3世纪中)译
这记载首见于《开元录》,注文指《高僧传》记康僧铠在嘉平年间末到洛阳译《郁伽长者经》等四部,但没全列出经名,《房录》等再举出《无量…
《广律东来前早期中国佛教的律典传译(屈大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