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3-15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彼境界也。自相等隱蔽,猶言隱沒不現,謂全無可知之境作對也。山岩等障。謂知不透徹也。極遠,自力難到。極近,細而難知也。諸根不具,謂盲冥無知。老小,謂不能一一盡知也。大慧疑智不得相,莫不以此五者爲不得耶。下致難。)

   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得故。

   (記曰。此一難也。謂若全不知彼境爲不得者。此則不名智,應名無智。以有境界而不知故。)

   若複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焰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焰故名爲智。

   (記曰。此二難也。謂若全無可知境界作對爲不得者,此亦非智。何者。以有所知之境故智生。非無能知之性會彼所知之境而便以爲智耶。故唐譯雲。此亦非智。以知于境說名爲智。非不知故。爾焰,所知也。)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記曰。此合叁四難也。謂在世界,則山岩石壁四大等事。或極遠而目力不到。或極近而牆壁遮障。四大擁逼。此則知不透徹。在衆生,則老小盲冥無所識知。或諸根不具不能盡知。若以此等爲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唐譯雲。彼亦非智。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此大慧意,蓋以不得前境爲無智,必欲見境方爲智也。故下破之。)

   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

   (記曰。此斥答所疑爲非量也。佛意謂豈不得前境便爲無智耶。應知此無智實是智。非無智也。然我所說智不得相者,不是說實有前境疊相隱覆故言智慧不得也。若計有前境得相隱覆故智慧不得者,是妄想施設建立,非智慧也。◎上斥非◎下正答)

   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爾焰不生。順叁解脫,智亦不得。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僞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

   (記曰。此正答實義也。佛言,我所說智不得者。以我覺了一切外法若有若無,皆無自性。唯是自心現量,皆悉空寂。以無境界與智爲對。我知如此事。故言智不得也。故雲,覺自心現量有無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而,猶如此也。然既無當心之境,境如矣。亦無了境之心,心如矣。心境皆如,俱不可得。以心境俱不可得故,智于爾焰不生。爾焰,所知之境也。境不可得,則境不生。心不可得,則智不生。心境無生,則順叁解脫矣。叁解脫,謂空,無相,無願。順,入也。然叁解脫,非智不入。既入已,則智體亦忘。故雲智亦不得。此所謂聖智無知也。然智無知處,殆非妄想愚夫以無始虛僞戲論熏習之智能作如是知也。此亡知之知,非彼所知。故雲是知彼不知。由不知無知之知,故于外境界形相,有無妄想分別,相續不斷。故魏譯雲。爲離如是虛妄心故,說一切法唯自心見。執著我我所故。故雲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

   不覺自心現量,于智爾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于斷見。

   (記曰。此責大慧不如實知,而起無智斷滅之見也。由不達我我所諸法自心現量,故于智于境起于妄想。以妄想故,觀察若有若無不得實義,遂于智境依斷滅見而起分別。是皆不善二通,不達實義,故妄興邪智也。故下文以二通結責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諸攀緣事  智慧不觀察

   此無智非智  是妄想者說

   (記曰。此總頌斥疑也。謂若實有攀緣境界,而言智慧不觀察,即妄分別。以無智爲非智者,此皆是妄想愚夫所說,非明智也。)

   于不異相性  智慧不觀察

   障礙及遠近  是名爲邪智

   (記曰。此合頌叁問,總斥爲邪智不正見也。)

   老小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實有爾焰  是亦說邪智

   (記曰。此頌第四問,合前叁問中,皆以有所知境界方名爲智之義,總斥之曰,此亦爲邪智。然若實有爾焰,是亦邪說。足知所知障空也。◎此上二執已破二障已淨智行已圓◎下明忘言頓證以顯果海離緣)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四

   一切佛語心品第叁之四

   (◎此上二執已破二障已淨智行已圓◎下明忘言頓證以顯果海離緣)

   複次大慧。愚癡凡夫,無始虛僞惡習妄想之所回轉。回轉時,自宗通及說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現外性相故,著方便說。于自宗四句清淨通相,不善分別。

   (記曰。此總結示果海離緣,故責大慧于第一義谛自覺聖智,妄起分別,隨語生解,橫生邪執,謬解佛意。良由不善二通相故也。自覺聖智,離心緣相,離言說相。然雖非有言,不是無語。故佛所說聖智無知等者,正欲聞者離言觀義,忘知契心耳。何其聞者猶然隨言妄生邪解,斯皆無始虛僞妄想惡習之所回轉。而于自宗說通不善了知,但執外境以爲實有。故著方便言說,而不能善入清淨實相離知境界也。論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以境智未忘故也。世尊至此偶以二通結責者。意謂前者我已教諸叁乘修行之士,當善二通相,不可隨言取義矣。意責大慧何其不體佛意,爾乃又執言說假名,而興種種邪執耶。故教以忘言契證也。來意如此,故以二通結責之。◎已上二障已淨二執已破二死已亡而結責以忘言契證以示自利功圓◎此下示利他行且先雙結二利行)

   大慧白佛言。誠如尊教。惟願世尊爲我分別說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薩摩诃薩善于二通。來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

   (記曰。此大慧因佛斥責不善二通,而于聖智妄起分別,故此責躬請教二通也。問曰。二通前已發明。今複重請者何也。答曰。前因外道二乘妄起斷常二見,蓋由不了唯心現量境界。大慧,特請宗通相示彼知之,令開正見。而世尊因曰,彼等不獨不善宗通相,而亦不善說通相,故隨語生解,特說二通之相,令彼外道二乘以便修行,不墮邪見。意在破外道二乘二見,令知離言之行故也。此因大慧蹑妄想無性之言以起五難。蹑聖智不得之言以起四疑。是皆不了唯心,不達方便言說,而複隨言取義,將謂實有境智可得。故佛責以不善二通作如是見。故此大慧特請二通,將以依教奉行說法利生,以斷二乘之疑。意在遣心境,空境智,是以妙行契妙境也。前有相字,乃示彼令知,以便自利。今此二通,意在必行,且便利他。觀者應知,庶得語義,不生異見耳。前乃忘言之行,此乃離言實證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叁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衆生心之所應,爲說種種衆具契經。是名說通。

   (記曰。此說通意在利他也。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謂契理契機也。契理,則妙符中道。契機,則巧被叁根。以一經言含多義,故雲衆具契經。謂理無不該,機無不攝也。)

   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界,(唐譯雲。于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二譯皆雲。離諸因緣相應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

   (記曰。此自宗通意在自利也。以自通乃離心意識境界。故非外道二乘所可知也。離因緣相應見者,謂心境皆離故。)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余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謂我二種通  宗通及言說

   說者授童蒙  宗爲修行者

   (記曰。菩薩有二利之功。故說通應機說法,故雲授童蒙,謂凡夫颛愚如童蒙也。宗通,自修行,謂修如實行故。◎上自他二行已竟◎下專請利他行)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時說言。世間諸論種種辯說,慎勿習近。(二譯以世間諸論,作盧伽耶陀。此翻左世,亦雲惡論。即外道論也。)若習近者,攝受貪欲,不攝受法。(魏譯雲。彼人但攝受欲食,不攝法食。)世尊何故作如是說。

   (記曰。此特問利他行也。蓋承世尊一往痛責弟子不許近習外道論議。大慧因聞說通利他之談。意謂不善彼宗,其說不通,無以利彼。故理世尊前言,以致疑曰,世尊既雲說通利童蒙,何故向來不許近習外道議論者何耶,因此發問。世尊答。謂外道議論,依邪見立。若近習者,壞正知見。意在入自宗通者,當離名言習氣爲第一也。然叁界本無實法,但以名言習氣爲體。至若名言中,而外道議論最爲壞正知見,破壞佛法者。是故修行如實行人,當所痛絕。故大慧依說通而問。向下世尊依自宗通而答也。)

   佛告大慧。世間言論種種句味,因緣譬喻采集莊嚴。誘引诳惑愚癡凡夫。不入真實自通。不覺一切法。妄想顛倒,墮于二邊。凡愚癡惑而自破壞。諸趣相續,不得解脫。(唐譯雲。盧伽耶陀所有詞論,但飾文句,诳惑凡愚。隨順世間虛妄言說。不如于義。不稱于理。不能證入真實境界。不能覺了一切諸法。恒墮二邊。自失正道。亦令他失。輪回諸趣,永不出離。)不能覺知自心現量。不離外性自性妄想計著。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诳惑迷亂。

   (記曰。此甚言世論之過,深誡修如實行者不可近習也。所以不可近習者,以不入真實自通,不覺自心現量。但依生滅妄想,不脫生老病死。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然世尊于此經專誡名言習氣者。蓋娑婆世界以音聲爲佛事。由此界衆生耳根最利。以聲入心通,直達法性,最爲甚深。故楞嚴揀選圓通,以耳根爲第一。此經令修如實行者。以戒名言爲第一。以此方入道,無過耳根爲最勝,而障道亦無過名言爲最勝故。所謂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也。然凡夫…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3-1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