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15卷)▪P3

  ..续本文上一页彼境界也。自相等隐蔽,犹言隐没不现,谓全无可知之境作对也。山岩等障。谓知不透彻也。极远,自力难到。极近,细而难知也。诸根不具,谓盲冥无知。老小,谓不能一一尽知也。大慧疑智不得相,莫不以此五者为不得耶。下致难。)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

   (记曰。此一难也。谓若全不知彼境为不得者。此则不名智,应名无智。以有境界而不知故。)

   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

   (记曰。此二难也。谓若全无可知境界作对为不得者,此亦非智。何者。以有所知之境故智生。非无能知之性会彼所知之境而便以为智耶。故唐译云。此亦非智。以知于境说名为智。非不知故。尔焰,所知也。)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记曰。此合三四难也。谓在世界,则山岩石壁四大等事。或极远而目力不到。或极近而墙壁遮障。四大拥逼。此则知不透彻。在众生,则老小盲冥无所识知。或诸根不具不能尽知。若以此等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唐译云。彼亦非智。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此大慧意,盖以不得前境为无智,必欲见境方为智也。故下破之。)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

   (记曰。此斥答所疑为非量也。佛意谓岂不得前境便为无智耶。应知此无智实是智。非无智也。然我所说智不得相者,不是说实有前境迭相隐覆故言智慧不得也。若计有前境得相隐覆故智慧不得者,是妄想施设建立,非智慧也。◎上斥非◎下正答)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

   (记曰。此正答实义也。佛言,我所说智不得者。以我觉了一切外法若有若无,皆无自性。唯是自心现量,皆悉空寂。以无境界与智为对。我知如此事。故言智不得也。故云,觉自心现量有无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而,犹如此也。然既无当心之境,境如矣。亦无了境之心,心如矣。心境皆如,俱不可得。以心境俱不可得故,智于尔焰不生。尔焰,所知之境也。境不可得,则境不生。心不可得,则智不生。心境无生,则顺三解脱矣。三解脱,谓空,无相,无愿。顺,入也。然三解脱,非智不入。既入已,则智体亦忘。故云智亦不得。此所谓圣智无知也。然智无知处,殆非妄想愚夫以无始虚伪戏论熏习之智能作如是知也。此亡知之知,非彼所知。故云是知彼不知。由不知无知之知,故于外境界形相,有无妄想分别,相续不断。故魏译云。为离如是虚妄心故,说一切法唯自心见。执著我我所故。故云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

   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记曰。此责大慧不如实知,而起无智断灭之见也。由不达我我所诸法自心现量,故于智于境起于妄想。以妄想故,观察若有若无不得实义,遂于智境依断灭见而起分别。是皆不善二通,不达实义,故妄兴邪智也。故下文以二通结责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  智慧不观察

   此无智非智  是妄想者说

   (记曰。此总颂斥疑也。谓若实有攀缘境界,而言智慧不观察,即妄分别。以无智为非智者,此皆是妄想愚夫所说,非明智也。)

   于不异相性  智慧不观察

   障碍及远近  是名为邪智

   (记曰。此合颂三问,总斥为邪智不正见也。)

   老小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实有尔焰  是亦说邪智

   (记曰。此颂第四问,合前三问中,皆以有所知境界方名为智之义,总斥之曰,此亦为邪智。然若实有尔焰,是亦邪说。足知所知障空也。◎此上二执已破二障已净智行已圆◎下明忘言顿证以显果海离缘)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四

   (◎此上二执已破二障已净智行已圆◎下明忘言顿证以显果海离缘)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习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现外性相故,著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记曰。此总结示果海离缘,故责大慧于第一义谛自觉圣智,妄起分别,随语生解,横生邪执,谬解佛意。良由不善二通相故也。自觉圣智,离心缘相,离言说相。然虽非有言,不是无语。故佛所说圣智无知等者,正欲闻者离言观义,忘知契心耳。何其闻者犹然随言妄生邪解,斯皆无始虚伪妄想恶习之所回转。而于自宗说通不善了知,但执外境以为实有。故著方便言说,而不能善入清净实相离知境界也。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以境智未忘故也。世尊至此偶以二通结责者。意谓前者我已教诸三乘修行之士,当善二通相,不可随言取义矣。意责大慧何其不体佛意,尔乃又执言说假名,而兴种种邪执耶。故教以忘言契证也。来意如此,故以二通结责之。◎已上二障已净二执已破二死已亡而结责以忘言契证以示自利功圆◎此下示利他行且先双结二利行)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

   (记曰。此大慧因佛斥责不善二通,而于圣智妄起分别,故此责躬请教二通也。问曰。二通前已发明。今复重请者何也。答曰。前因外道二乘妄起断常二见,盖由不了唯心现量境界。大慧,特请宗通相示彼知之,令开正见。而世尊因曰,彼等不独不善宗通相,而亦不善说通相,故随语生解,特说二通之相,令彼外道二乘以便修行,不堕邪见。意在破外道二乘二见,令知离言之行故也。此因大慧蹑妄想无性之言以起五难。蹑圣智不得之言以起四疑。是皆不了唯心,不达方便言说,而复随言取义,将谓实有境智可得。故佛责以不善二通作如是见。故此大慧特请二通,将以依教奉行说法利生,以断二乘之疑。意在遣心境,空境智,是以妙行契妙境也。前有相字,乃示彼令知,以便自利。今此二通,意在必行,且便利他。观者应知,庶得语义,不生异见耳。前乃忘言之行,此乃离言实证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

   (记曰。此说通意在利他也。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也。契理,则妙符中道。契机,则巧被三根。以一经言含多义,故云众具契经。谓理无不该,机无不摄也。)

   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唐译云。于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二译皆云。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

   (记曰。此自宗通意在自利也。以自通乃离心意识境界。故非外道二乘所可知也。离因缘相应见者,谓心境皆离故。)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谓我二种通  宗通及言说

   说者授童蒙  宗为修行者

   (记曰。菩萨有二利之功。故说通应机说法,故云授童蒙,谓凡夫颛愚如童蒙也。宗通,自修行,谓修如实行故。◎上自他二行已竟◎下专请利他行)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二译以世间诸论,作卢伽耶陀。此翻左世,亦云恶论。即外道论也。)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魏译云。彼人但摄受欲食,不摄法食。)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记曰。此特问利他行也。盖承世尊一往痛责弟子不许近习外道论议。大慧因闻说通利他之谈。意谓不善彼宗,其说不通,无以利彼。故理世尊前言,以致疑曰,世尊既云说通利童蒙,何故向来不许近习外道议论者何耶,因此发问。世尊答。谓外道议论,依邪见立。若近习者,坏正知见。意在入自宗通者,当离名言习气为第一也。然三界本无实法,但以名言习气为体。至若名言中,而外道议论最为坏正知见,破坏佛法者。是故修行如实行人,当所痛绝。故大慧依说通而问。向下世尊依自宗通而答也。)

   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唐译云。卢伽耶陀所有词论,但饰文句,诳惑凡愚。随顺世间虚妄言说。不如于义。不称于理。不能证入真实境界。不能觉了一切诸法。恒堕二边。自失正道。亦令他失。轮回诸趣,永不出离。)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著。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记曰。此甚言世论之过,深诫修如实行者不可近习也。所以不可近习者,以不入真实自通,不觉自心现量。但依生灭妄想,不脱生老病死。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然世尊于此经专诫名言习气者。盖娑婆世界以音声为佛事。由此界众生耳根最利。以声入心通,直达法性,最为甚深。故楞严拣选圆通,以耳根为第一。此经令修如实行者。以戒名言为第一。以此方入道,无过耳根为最胜,而障道亦无过名言为最胜故。所谓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也。然凡夫…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1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