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記曰。此計微塵作者爲涅槃者也。士夫,謂神我也。二有者,謂冥初生覺爲一有,從覺生我心爲一有。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爲自性,如冥初比者。謂從我心生五塵,故雲二有間所出。此正計微塵勝性能生諸法,故雲名爲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者塵也。謂此微塵能依諸緣轉變做一切物,故雲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然此作者,亦雲自性,亦雲士夫神我。故唐譯雲。計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轉變做一切物。計此作者以爲涅槃也。此非真正智慧,故雲惡燒智慧。蓋言邪見所燒,不能入清涼門耳。)
或謂福非福盡。
(記曰。此計豁達空爲涅槃者也。非福,言罪也。謂罪福皆無。正指撥無因果者。)
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
(記曰。此計八萬劫盡自然得道,以此爲涅槃者也。唐譯雲。或計不由智慧諸煩惱盡。此正計縷九數極,時熟得道,故雲不由智慧斷練,而諸煩惱自盡。)
或見自在是真實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以此爲涅槃者也。以見彼體實遍實常,故雲是真實作生死者。)
或謂展轉相生。(唐譯雲。衆生展轉相生。)生死更無余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癡不能覺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指大梵天以爲生死因,作涅槃者也。楞嚴雲。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衆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摩醯首羅,乃色究竟天,即大梵天也。以大梵爲衆生主,故雲衆生展轉相生。謂外道愚癡,不知無明愛業而爲生因,而妄指大梵爲生死因,故雲以不知故作涅槃想。舊注謂計劫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展轉相生,謂一切物滅歸于彼,而爲涅槃。然指男女生處物滅歸彼而爲涅槃,何其陋哉。殊非本旨。)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冥諸以爲真谛,作涅槃想者也。)
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六句爲生生之因,以爲涅槃者也。六句者,謂一實,二德,叁業,四大有,五和合,六同異。妄指此六皆有實性,而一切法皆從此生。此中功德,即實德業。功德所起,即大有。大有者,乃地水火風四塵也。又計極微以成器界,故雲和合。故唐譯雲。或計求那與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異性俱及不俱,執爲涅槃。唐譯約計極微能成世界,故舉求那爲首。此顯計六句,故雲功德等。)
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自然爲涅槃者也。斯即楞嚴所雲。計本無因。謂鳥從來黑。鹄從來白。人天本堅。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乃至松直棘曲,鳥獸文彩。諸雜珍寶,一切物象,皆本無因,自然而爾。故以自然作涅槃想。)
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能解二十五冥谛,能受六分論守護衆生,即得涅槃者也。前乃計冥谛六句是涅槃。此言能知二十五冥谛,能受六分論,即可以得涅槃。故與前所計不同。然六分論,即前六句。但前計即此是涅槃。此計能解能受者爲涅槃耳。故唐譯雲。或謂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槃。或有說言能受六分守護衆生,斯得涅槃。)
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時即涅槃者也。然外道六句中,依實句複有九法,謂四大,空,時,方,和,合。複有七種外道。一計大梵。二計時。叁計方。四計本際。五計自然。六計虛空。七計我。以此七法爲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此中時,即七中之一也。其大梵,與方,自然,我等,四法,前已出之。連時共出其五。而本際,虛空,所以不明出者。然罪福盡,即豁達空也。二者所出微塵與冥初比。冥初,即本際也。前計已含,故不特出。西域外道,六師之外,又有計七種者。故古德雲六家七宗者此也。)
或謂性。或謂非性。或謂知性非性。
(記曰。此叁乃計四句中有無亦有亦無叁句爲涅槃者也。唐譯雲。或執有物爲涅槃。或有計著有物無物以爲涅槃。或有計著有物無物爲涅槃者。)
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更有異因,以勝性爲涅槃者也。初卷雲。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彼因者。說言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士夫等,前已發明。此正計勝妙爲涅槃。故雲見有覺與涅槃差別。有覺即指勝性。然與涅槃差別者,謂四勝性能致涅槃,故不同涅槃。故于勝性作涅槃想。此特謬計耳。若按唐譯雲。或計諸物與涅槃無別,作涅槃想。斯諸物之言,蓋總指勝妙自在士夫時微塵等。此諸作者,就是涅槃。)
有如是比種種妄想,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
(記曰。此結上妄計之過也。比,類也。上所出二十一種外道涅槃相。謂如是等類,外道種種妄想,所說涅槃,皆不成真實所成涅槃。故爲智者所棄。)
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
(記曰。此釋上不成之所以也。然彼所以不成真實涅槃者,以墮二邊故。所以墮二邊者,以彼不離妄想生滅相故。其實即彼涅槃妄想中。本無生滅之相。但彼愚夫妄想自生滅耳。故雲彼中都無若生若滅。)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一切無有得涅槃者。
(記曰。此結示彼法空無利益也。謂彼外道涅槃,皆依自宗而生妄想,違背正理。若以智慧觀察,無所成就。故雲都無所立。若如彼妄想而求,唯令心意掉散,往來飄馳流動,徒費辛勤,空無利益。故雲一切無有得涅槃者。此所以不應親近修習也。◎上揀邪宗◎下示正果)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于四句。見如實處。不隨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于真實,不應攝受。棄舍彼已。得自覺聖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淨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唐譯雲。轉修諸地,入于佛地。)如影幻等諸深叁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大慧。汝及余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
(記曰。此示如來所說無上大涅槃真常之果也。意謂我所說大涅槃者,如唐譯雲,唯能了達自心現量。不取外境。遠離四句。住如實見。不墮二邊。離能所取。不入諸量。不著真實。住于聖智所現證法。如是即能悟二無我。離二煩惱。淨二種障。轉修諸地入于佛地。得如幻等諸大叁昧。離心意意識。是名涅槃。我所說者如是而已。非若外道愚夫種種妄想計度。是故諸修如實行者,當速遠離一切外道妄想諸涅槃見,不應親習也。前辯一乘因果行相章末,顯果德中,當機遂問佛之知覺,世尊答以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今明斷證章,故從破二見,斷二障,顯二無我,乃至境智俱忘,心法雙遣,以極忘言契證。然後乃顯自行功圓,教以利他。利他行滿,故特辯果德邪正,以至無上大涅槃果,方爲修如實行究竟之相。故此示果德已竟,複明知二無我等,以結斷證功圓。修行極則。此通途之旨也。觀者了此通途血脈,方見聖人說法之本意,庶不流于臆見耳。智者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外道涅槃見 各各起妄想
斯從心想生 無解脫方便
愚于縛縛者 遠離善方便
外道解脫想 解脫終不生
衆智各異趣 外道所見通
彼悉無解脫 愚癡妄想故
(記曰。此頌上多種外道涅槃之見,但從各各自心妄想所生,其實都無解脫方便也。由無善方便,故愚于縛縛者,不能至無縛處,以定執涅槃可取,故爲之所縛。而以妄見取之,故爲能縛者。若以縛縛爲解脫想,則終不生于解脫耳。以其衆智異趣,所見不一,而彼不悟,返自以爲通,豈非愚之甚耶。彼悉全無解脫之理。但是愚癡妄想之所分別。)
一切癡外道 妄見作所作
有無有品論 彼悉無解脫
凡愚樂妄想 不聞真實慧
言語叁苦本 真實滅苦因
(記曰。此類外道妄計諸過,皆由不聞真實智慧,但依名言妄相而立也。殊不知言語乃叁苦之本,真實乃滅苦之因。不依真實而依言語,正謂以苦舍苦,所以悉無解脫也。叁苦者,謂苦苦,壞苦,行苦。)
譬如鏡中像 雖現而非有
于妄想心鏡 愚夫見有二
不識心及緣 則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則不生
(記曰。此頌喻顯如實行也。謂叁界五蘊根塵諸法,本來不有。如鏡中像,雖有而實非有。但于愚夫妄想心鏡,則見有名相事相,故心境角立。以不知心境本來寂滅,故妄起二見。若了唯心現量,能所雙忘,則當下妄想不生。即爲正智如如矣。)
心者即種種 遠離相所相
事現而無現 如彼愚妄想
叁有唯妄想 外義悉無有
妄想種種現 凡愚不能了
(記曰。此頌釋上唯心義也。謂一切諸法既唯心現,則種種即心,心即種種。但是一心,了無能所。即現前諸法雖現而無現。亦如愚夫之妄想,乃是自心顛倒也。是故叁界唯心,但妄想見,實無外境與心爲緣。第愚夫不能了此,妄生分別耳。)
經經說妄想 終不出于名
若離于言語 亦無有所說
(記曰。此頌結示諸法但以名言爲體也。然一切經中所說妄想,皆不出于名言。若達名言體空,即妄相諸法,皆不可得矣。◎大科明二轉依果上明轉生死爲涅槃已竟◎下卷首明轉煩惱爲菩提)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五
一切佛語心品第四之一
(◎前轉依涅槃果已竟◎下轉依菩提果四德…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3-1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