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也。汝等所以不知者,以彼计著不实妄想分别外境故。我若有说,汝便随语生解,计著邪见矣。)
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记曰。此示以正因非世论者如此。但此是我法。非汝有也。汝之所有者,去来生死之法耳。故下云。)
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著。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受。若因计著。(唐译云。若因而生计著。)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记曰。此示世论邪因相也。谓外道世论多种,不能尽述。今略说彼识所分别者,不出来去死生苦乐没溺邪见触著种种诸相。于中妄计和合相续,若爱著不舍,若妄立为因而生计著,如此而已。比者,类也。谓如此之类,皆是汝之世论。而我法中无此说也。)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魏译云。默然而去。而不问我建立真法。唐译云。不问于我自宗实法。默然而去。)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
(记曰。此叙外道固执难化颠倒之状也。以彼与佛立论负堕,亦不更请佛教,傲然不辞而退。此其我慢倨恃之态何如耶。且复心不受善,亦不知非。以思自所通处,返以佛说为非。乃心念之曰。沙门所见,出于我通之外。其所说者,乃无生无相无因,心境不生,断灭之法耳。故魏译云。沙门释子外于我法。是可怜愍。说一切法无因无缘,无有生相。唯说自心分别见法。若能觉知自心见相,则分别不生。前云彼无智者返以我言为不正论,谓是故也。)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记曰。此世尊趣举大慧请词以结答问意也。谓汝向问我近习种种世论摄受贪欲不摄受法者,如上我说婆罗门者,皆是摄受贪欲不摄受法。然一切世论皆此类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魏译云。何者名贪句义。何者名法句义。)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唐译云。所言财者,可触可受,可取可味。)系著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记曰。如来频斥世论但摄受欲食不摄受法食者,以彼恃术诳惑愚夫,唯贪利养,为邪命食,深诫说法者当以清净也。愚读智证,知曹山贵正命食,立三堕。故黄蘖云。今时才出来者,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所知多解,翻成壅塞。唯多与儿酥乳,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此样。尽名食不消。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边收。真如之中无此事故。噫,三乘学道人,知见不消,尽皆邪命。况彼外道世论,非酥乳比。苟一染指,岂非饮他毒药乎。故维摩诘曰。为坏和合相故,应取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臭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亦不灭。乃可取食。此所谓于食等者于法亦等。如此,则摄受欲食,即摄受法食。此曹山不断声色堕。所以为正命食也。苟少有可触受可取味者,即为邪命,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矣。)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首卷云。无开发行自心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
(记曰。此明摄受法者当如此也。然能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二无我,离心意识,则自然不堕一切诸见戏论分别断常二边。以不堕一切见,而能消一切见。如此,则六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此曹山随堕,所以为正命食也。)
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
(记曰。此结证世出世法所以异也。彼堕生灭二见,故名为贪欲。我不见生住灭,故名为法耳。旧注云。无黠慧者,受此无因论计四大不从因生,则起常见。或计造色外因坏灭,不复更生,因缘之性亦无,则起断见。以彼论虽多,总不出二见,皆生灭耳。由我不见生住灭,故净名曰。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此曹山尊贵堕,所以为正命食也。)
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 外道虚妄说
妄见作所作 彼则无自宗
唯我一自宗 离于作所作
为诸弟子说 远离诸世论
(记曰。此颂拣辩邪正也。以彼外道计梵天为能作,一切诸法为所作,故于正法真实自宗不能成立。我以一心为自宗,离于能作所作。以此为诸弟子说,令其远离彼诸世论也。)
心量不可见 不观察二心
摄所摄非性 断常二俱离
乃至心流转 是则为世论
妄想不转者 是人见自心
(记曰。此颂自宗真现量,破彼妄计也。然真心现量,本自无相,不可以妄见见。而外道不善观察,妄执有无能所,断常二见俱不能离,故为世论。不独如此。乃至但一举心动念,心识才有流转,即为世论。何况妄执诤论者乎。若能于妄想境界不被动转者,我说是人则为真能明见自心现量者矣。)
来者谓事生 去者事不现
明了知去来 妄想不复生
(记曰。此颂教观察,入自心现量之方便也。外道所以流转者,以妄见有去来之相故。殊不知来者暂现,如电速灭。去则不现,本无所有。若人观察诸法,明见去来生灭之相,了知本寂灭者,是人则妄想不复生矣。)
有常及无常 所作无所作
此世他世等 斯皆世论通
(◎前明断证因相已竟◎下明断证果相分二◎初转依涅槃果◎次转依菩提果◎初中又二◎初拣二十一种邪宗◎次示最上一乘正果◎今初拣邪宗)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
(记曰。从前问不实妄想以来齐此,总明能证之行已圆。故大慧请问所证之果也。然二转依果,谓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此先问涅槃相。然此经正在破邪显正。故理行因果皆依邪正而辩。故每每发问,皆互举二途。故此正问大涅槃果,乃曰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外道乃于涅槃法作妄想分别耶。意显不起分别,离心识处,即大涅槃。故先拣邪宗。后示正果。)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唐译云。如诸外道分别涅槃,皆不随顺涅槃之相。)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
(记曰。此无想外道也。云斯等者,言其不一也。以见五阴界入俱灭,离欲界系,见诸法无常,以心心数不起为定,持心一境,不见三世之相,此无想也。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此正楞严所言,以永灭依为所归依,成空亡果。生断灭种者。以妄见有涅槃之相。故佛破云,此等非以见坏为涅槃。)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
(记曰。此指常见外道立无因为涅槃也。前云受无因论则堕常见。旧注从方至方。谓无有异趣。方,类也。此楞严所云。知人生人,悟鸟生鸟。言其因果,从八万劫无复改移。谓今尽此形,从类至类。亦复如是也。然此外道所以妄见断灭者,以境界想灭。其实未尽想元。故云如风暂止。又有外道计方为常住实有,具诸功能,生一切法。故以方为涅槃。故云从方至方。二译皆无也。)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
(记曰。此生灭想心已灭,妄谓理中自然成不生灭,故云觉所觉之见坏,以此为涅槃者也。又以所觉不坏者为常。以能觉见坏为无常。此正如楞严所明四颠倒见,一分常,一分无常。故云见常无常作解脱想。若按唐译云。或谓不见能觉所觉。或谓不起分别常无常见。此则冥然不辩,皆属断见。如云分别都无,拘赊黎等昧为冥谛者是也。)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
(记曰。此指计七断灭为涅槃者也。欲界人天诸相,为生苦因。故外道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故云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妄作真涅槃想。或钝根罗汉,厌苦断集,弃有著无,贪著偏空,以为涅槃,亦在此列。以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故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也。此上五种皆断见。)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五蕴根尘皆是实有自性,三世相续不坏,以为涅槃者也。此正楞严所计五阴中死后有相,四种不死。乃常见也。)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死后无相以为涅槃。乃断见也。)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1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