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记曰。此计微尘作者为涅槃者也。士夫,谓神我也。二有者,谓冥初生觉为一有,从觉生我心为一有。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者。谓从我心生五尘,故云二有间所出。此正计微尘胜性能生诸法,故云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者尘也。谓此微尘能依诸缘转变做一切物,故云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然此作者,亦云自性,亦云士夫神我。故唐译云。计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转变做一切物。计此作者以为涅槃也。此非真正智慧,故云恶烧智慧。盖言邪见所烧,不能入清凉门耳。)
或谓福非福尽。
(记曰。此计豁达空为涅槃者也。非福,言罪也。谓罪福皆无。正指拨无因果者。)
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
(记曰。此计八万劫尽自然得道,以此为涅槃者也。唐译云。或计不由智慧诸烦恼尽。此正计缕九数极,时熟得道,故云不由智慧断练,而诸烦恼自尽。)
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以此为涅槃者也。以见彼体实遍实常,故云是真实作生死者。)
或谓展转相生。(唐译云。众生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著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指大梵天以为生死因,作涅槃者也。楞严云。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摩醯首罗,乃色究竟天,即大梵天也。以大梵为众生主,故云众生展转相生。谓外道愚痴,不知无明爱业而为生因,而妄指大梵为生死因,故云以不知故作涅槃想。旧注谓计劫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展转相生,谓一切物灭归于彼,而为涅槃。然指男女生处物灭归彼而为涅槃,何其陋哉。殊非本旨。)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冥诸以为真谛,作涅槃想者也。)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六句为生生之因,以为涅槃者也。六句者,谓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和合,六同异。妄指此六皆有实性,而一切法皆从此生。此中功德,即实德业。功德所起,即大有。大有者,乃地水火风四尘也。又计极微以成器界,故云和合。故唐译云。或计求那与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异性俱及不俱,执为涅槃。唐译约计极微能成世界,故举求那为首。此显计六句,故云功德等。)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自然为涅槃者也。斯即楞严所云。计本无因。谓鸟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坚。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乃至松直棘曲,鸟兽文彩。诸杂珍宝,一切物象,皆本无因,自然而尔。故以自然作涅槃想。)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能解二十五冥谛,能受六分论守护众生,即得涅槃者也。前乃计冥谛六句是涅槃。此言能知二十五冥谛,能受六分论,即可以得涅槃。故与前所计不同。然六分论,即前六句。但前计即此是涅槃。此计能解能受者为涅槃耳。故唐译云。或谓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槃。或有说言能受六分守护众生,斯得涅槃。)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时即涅槃者也。然外道六句中,依实句复有九法,谓四大,空,时,方,和,合。复有七种外道。一计大梵。二计时。三计方。四计本际。五计自然。六计虚空。七计我。以此七法为常住实有,具诸功能,生一切法。此中时,即七中之一也。其大梵,与方,自然,我等,四法,前已出之。连时共出其五。而本际,虚空,所以不明出者。然罪福尽,即豁达空也。二者所出微尘与冥初比。冥初,即本际也。前计已含,故不特出。西域外道,六师之外,又有计七种者。故古德云六家七宗者此也。)
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
(记曰。此三乃计四句中有无亦有亦无三句为涅槃者也。唐译云。或执有物为涅槃。或有计著有物无物以为涅槃。或有计著有物无物为涅槃者。)
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更有异因,以胜性为涅槃者也。初卷云。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彼因者。说言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士夫等,前已发明。此正计胜妙为涅槃。故云见有觉与涅槃差别。有觉即指胜性。然与涅槃差别者,谓四胜性能致涅槃,故不同涅槃。故于胜性作涅槃想。此特谬计耳。若按唐译云。或计诸物与涅槃无别,作涅槃想。斯诸物之言,盖总指胜妙自在士夫时微尘等。此诸作者,就是涅槃。)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
(记曰。此结上妄计之过也。比,类也。上所出二十一种外道涅槃相。谓如是等类,外道种种妄想,所说涅槃,皆不成真实所成涅槃。故为智者所弃。)
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
(记曰。此释上不成之所以也。然彼所以不成真实涅槃者,以堕二边故。所以堕二边者,以彼不离妄想生灭相故。其实即彼涅槃妄想中。本无生灭之相。但彼愚夫妄想自生灭耳。故云彼中都无若生若灭。)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记曰。此结示彼法空无利益也。谓彼外道涅槃,皆依自宗而生妄想,违背正理。若以智慧观察,无所成就。故云都无所立。若如彼妄想而求,唯令心意掉散,往来飘驰流动,徒费辛勤,空无利益。故云一切无有得涅槃者。此所以不应亲近修习也。◎上拣邪宗◎下示正果)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随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唐译云。转修诸地,入于佛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记曰。此示如来所说无上大涅槃真常之果也。意谓我所说大涅槃者,如唐译云,唯能了达自心现量。不取外境。远离四句。住如实见。不堕二边。离能所取。不入诸量。不著真实。住于圣智所现证法。如是即能悟二无我。离二烦恼。净二种障。转修诸地入于佛地。得如幻等诸大三昧。离心意意识。是名涅槃。我所说者如是而已。非若外道愚夫种种妄想计度。是故诸修如实行者,当速远离一切外道妄想诸涅槃见,不应亲习也。前辩一乘因果行相章末,显果德中,当机遂问佛之知觉,世尊答以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今明断证章,故从破二见,断二障,显二无我,乃至境智俱忘,心法双遣,以极忘言契证。然后乃显自行功圆,教以利他。利他行满,故特辩果德邪正,以至无上大涅槃果,方为修如实行究竟之相。故此示果德已竟,复明知二无我等,以结断证功圆。修行极则。此通途之旨也。观者了此通途血脉,方见圣人说法之本意,庶不流于臆见耳。智者应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槃见 各各起妄想
斯从心想生 无解脱方便
愚于缚缚者 远离善方便
外道解脱想 解脱终不生
众智各异趣 外道所见通
彼悉无解脱 愚痴妄想故
(记曰。此颂上多种外道涅槃之见,但从各各自心妄想所生,其实都无解脱方便也。由无善方便,故愚于缚缚者,不能至无缚处,以定执涅槃可取,故为之所缚。而以妄见取之,故为能缚者。若以缚缚为解脱想,则终不生于解脱耳。以其众智异趣,所见不一,而彼不悟,返自以为通,岂非愚之甚耶。彼悉全无解脱之理。但是愚痴妄想之所分别。)
一切痴外道 妄见作所作
有无有品论 彼悉无解脱
凡愚乐妄想 不闻真实慧
言语三苦本 真实灭苦因
(记曰。此类外道妄计诸过,皆由不闻真实智慧,但依名言妄相而立也。殊不知言语乃三苦之本,真实乃灭苦之因。不依真实而依言语,正谓以苦舍苦,所以悉无解脱也。三苦者,谓苦苦,坏苦,行苦。)
譬如镜中像 虽现而非有
于妄想心镜 愚夫见有二
不识心及缘 则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则不生
(记曰。此颂喻显如实行也。谓三界五蕴根尘诸法,本来不有。如镜中像,虽有而实非有。但于愚夫妄想心镜,则见有名相事相,故心境角立。以不知心境本来寂灭,故妄起二见。若了唯心现量,能所双忘,则当下妄想不生。即为正智如如矣。)
心者即种种 远离相所相
事现而无现 如彼愚妄想
三有唯妄想 外义悉无有
妄想种种现 凡愚不能了
(记曰。此颂释上唯心义也。谓一切诸法既唯心现,则种种即心,心即种种。但是一心,了无能所。即现前诸法虽现而无现。亦如愚夫之妄想,乃是自心颠倒也。是故三界唯心,但妄想见,实无外境与心为缘。第愚夫不能了此,妄生分别耳。)
经经说妄想 终不出于名
若离于言语 亦无有所说
(记曰。此颂结示诸法但以名言为体也。然一切经中所说妄想,皆不出于名言。若达名言体空,即妄相诸法,皆不可得矣。◎大科明二转依果上明转生死为涅槃已竟◎下卷首明转烦恼为菩提)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五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一
(◎前转依涅槃果已竟◎下转依菩提果四德…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1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