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如彼妄想見
當知亦非無 此法法亦爾
(記曰。此頌法身淳淨也。以法身淳淨,故一切皆非,雖無諸相如彼往見,而真如自性亦複非無。以法法皆真,故雲亦爾。)
以有故有無 以無故有有
若無不應受 若有不應想
(記曰。此頌言有無相待而生,不應其二見也。謂法身雖離諸相,不入斷滅,故不可著無。當知法身非無,而實有自性。若于法身自性而複作有見者,亦是妄想。故雲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故魏譯雲。無既不可取。有亦不應說。此所謂悉離諸根量也。)
或于我非我 言說量留連
沈溺于二邊 自壞壞世間
解脫一切過 正觀察我通
是名爲正觀 不毀大導師
(記曰。此總顯離過,結歸觀心也。向因凡夫妄執假我,外道妄計神我,故以無我之言破之。而二乘複計無我以爲實法,故此言法身真我以破之。意謂向之我與非我,皆言說量,既墮二見已。若于今之所顯法身真我爲是,而複以向之二我爲非,此亦墮言說量,留連沈溺于有無二邊,終非究竟。不獨自壞,抑且壞他。何者。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皆爲戲論故。若解脫如上一切諸過,能正念觀察我所通達離心識處,是名正觀。方爲不謗正法,不毀導師。若他觀者,皆邪見也。◎上明轉依菩提果以顯法身叁德秘藏以結歸觀心竟◎下顯一心真如離一切相攝歸第一義谛◎初離名字相)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雲何世尊。爲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爲是如來異名。(唐譯雲。世尊。如佛經中分別攝取不生不滅。言此即是如來異名。世尊。願爲我說不生不滅。此則無法。雲何說是如來異名。如世尊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當知此則墮有無見。)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
(記曰。此難明寂滅一心以顯如來法身離名字相也。大慧因聞如來法身不生不滅,遂致疑曰。且如經中一向所說不生滅者,但顯無性之理而已。今則雲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然不生不滅則是無性。無性則離名字相。雲何說此是如來異名耶。且不生是墮無。不滅是墮有。故唐譯雲。世尊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當知則墮有無見。故世尊答雲。我說一切法,有無品不現。何者。以不生則不有。不滅則不無。不有不無,故不屬有無。故雲有無品不現。唐譯有無二見有問無答。此經有答無問。故二譯互相發明。)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爲說。
(記曰。此大慧複以有無致疑難者,以明果德究竟離名字相也。意謂世尊既雲說法有無品不現。然不現則無可取。故雲攝受法不可得。既不可得,則就中一法不立矣。以一切法不生故。且一法不立,又有誰是如來名字耶。此則自語相違也。若說不生法是如來名字者,似乎此中又是有法者,非超有無矣。故雲若名字中有法者。若,猶似也。此義雲何,願爲我說。)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唐譯雲。我說無生即是如來意生法身別異之名。)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二譯皆雲七地。)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
(記曰。此斥大慧謬計不得佛意,而以法身正義答之也。以大慧疑不生不滅爲斷滅。又疑不生不滅攝一切生滅之法。意謂必待生滅緣盡方得不生不滅。故此斥雲。亦非無性。亦非攝一切法。亦不待緣。然雖一切皆非而亦非無義。何者。以我說一切法當體無生即是如來異名。殆非此外別有也。第無生意,乃八地菩薩實證平等真如方能明見。殊非外道二乘所能測知。亦非七地菩薩之境界也。永嘉雲,若實無生無不生。以無生無不生,故名意生法身。既證平等真如,則法法皆如。以法法無生,當體皆如,故無生是如來異名。到此境界,所謂無一物不播如來之號,無一法不闡遮那之形。故下文以多名釋之。趙州雲。老僧把一枝草爲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爲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苟非深證無生叁昧者,又何以與此。)
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梵語釋迦提婆因陀羅,此雲帝釋。又雲富蘭陀。又雲憍屍迦。皆帝釋異名。)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
(記曰。此喻釋如來雖有多名而無多體,以顯唯一實也。唐譯雲。譬如帝釋地及虛空,乃至手足,隨一一物各有多名。非以多名而有多體。亦非無體。以法法皆真,故名異而體同。唯了無生者,故不以名異而異其體。在徇名者特生異見耳。)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舊雲娑婆。亦雲索诃。此雲堪忍。)世界。有叁阿僧祇(此雲無數。)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唐譯雲。諸凡愚人,雖聞雖說,而不知是如來異名。)大慧。或有衆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紐(此雲大力。)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毗羅者。(城名。以佛生彼城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王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叁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記曰。此出多名而體不異,正顯離名字相也。由體不異,故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所謂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以無去來,故不出不入。蓋法身普應衆生,平等顯現,而無去來之相。但隨所見聞各別異耳。華嚴名號雲,如來有四百億十千名。法華壽量雲,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姓氏不同,名號各別。良以法身無生,故無不生。無名,故無不名。以無不名,故不可得而名焉。不可得而名,故名字離也。此非愚者所知。◎上離名字相竟◎下離言說相)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于我。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于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于一切法隨說計著。
(記曰。此明如來法身離言說相也。然名字起于言說。以彼愚夫不達言說性空,故妄計名字各異。至于寂滅無生離名言處真實法身,盲無所知。由不知此,故妄計有無,墮二邊見。是等然雖供養于我,而不能善解名字句義趣中所含多名一體,故雲不分別名。但取差別之相。以不善解法身自通,故但執言教,昧于真實。謂不生不滅是無體性。殊不知正是法身遍一切處,而爲如來差別名號,如因陀羅等也。以不解自通會歸終極至離言說處,故于一切法唯計言說。)
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余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于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唐譯雲。離有離無故。無生無體故。)
(記曰。此言計言說者不達實義也。然彼愚夫妄謂義如言說,義與言說不異。如斯則但有言說而無實義矣。故雲義無體故。以此人不了言說自性,將謂言說之外更無余義,唯止于言說而已。所以然者,以彼愚癡惡智,不知言說自性是生滅法,而義不生滅耳。所以言說生滅而義不生滅者,以言說墮于文字,義則不墮。以超文字,離有無相故,無生無體故,是故不墮。)
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衆生妄想故。
(記曰。此明如來說法不墮文字相也。所以不墮者,以法離有無相故。除不墮文字者,則說與不說皆明鑒也。此外若以如來有所說者則爲謗佛,故雲則爲妄說。由法離文字故。諸佛菩薩唯說離文字法,故始終不說一字,不答一字。何者。以法離文字故也。問曰。既不說一字,豈不饒益衆生耶。答曰。非不饒益義說。但對衆生所說者,乃說破衆生妄想夢耳。殆非實有法可說也。故雲說者衆生妄想故。)
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爲誰。
(記曰。此釋難也。難曰。既法離文字,則無法可說,而如來何以又說一切法耶。故此釋雲。以無法可說,是名說一切法,乃說其無可說耳。所謂雖複不依言語道,亦複不著無言說。若絕然不說者,教法則壞。教法壞,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矣。若總無者,則壞法界相,而又誰是說法者,而複爲誰說法耶。所謂實際理地,不立一塵。建化門頭,不舍一法。是在即說而不有其說。豈絕然不說而後方爲離文字哉。)
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衆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爲彼種種異解衆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爲得自覺聖智處。
(記曰。此釋上不說說,乃爲迷者,非爲悟者說也。謂諸佛如來本無法可說。其所廣說一切法者,皆爲隨順衆生種種解欲,破彼希望煩惱,令轉心意意識故耳。所謂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雲不爲得自覺聖智處說。是故菩薩莫著言說。)
大慧。于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诃薩,依于義,不依文字。
(記…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3-1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