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align="left">(4)、本地分從叁摩呬多地到菩薩地,這八地的內容是說明行法。
①、叁摩呬多地6:叁摩呬多,是指行者靜坐時遠離昏沈和掉舉所引發的勝定,並說明靜慮的種種差別、安心、作意、以及修習靜慮的注意事項及方法等。
②、非叁摩呬多地7:說明不能入定的原因,及對治方法。本論列舉十二種相說明了它的特征。
※③、聞所成地10:廣辯五明:一、內明,二、醫方明,叁、因明,四聲明,五、工巧明。五
(特別強調) 明概括了世出世間一切知識,作爲菩薩必須學習和精通,才能廣濟群生。
④、思所成地11:如何如理思惟,觀察諸法。一、心性本來清淨,二、思惟抉擇觀想事理,叁、思惟抉擇佛教箴言、偈頌中表述的種種義法。
⑤、修所成地12:敘述修行的條件及所得的果實。由四處七支說明:。“四處”謂四種區別︰(一)修處所,即修之准據(依據)。(二)修因緣,即修所依。(叁)修瑜伽,即修之隨順相應。(四)修果,即修之成就,出生大用(局部成就,亦謂之果,不必以完全成就才算是成就)。“七支”謂七種成分︰第一生圓滿,謂假立有情(即修定人),身心圓滿,六根通利(此一支即修行依據)。第二聽正法(須是正法,且如理聽聞)。第叁涅槃爲先。第四解脫慧成熟(此二、叁、四支即修所依因)。第五修習對治(此支即修瑜伽)。第六世間清淨,第七出世清淨(此六、七支即所修果)。
※⑥、菩薩地15:廣明菩薩種姓發心、修行、得果的種種。論中用持、相、分、增上意樂、住、生、攝受、地、行、建立十法予以概括說明。十法又歸納爲四處:初持瑜伽處:有《種姓品》、《發心品》、《自他利品》、《真實義品》、《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種姓品》、《施品》、《戒品》、《忍品》、《精進品》、《靜慮品》、《慧品》、《攝事品》、《供養親近無量品》、《菩提分品》、《菩薩功德品》十八品【《真實義品》:抉擇諸法真實義。有五法叁自性。五法:謂相、名、分別、真如、正智。叁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叁、圓成實自性。】;第二隨法瑜伽處:有《相品》、《分品》、《增上意樂品》、《住品》四品;第叁持究竟瑜伽處:有《生品》、《攝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五品;第四持次第瑜伽處:有《正發菩提心品》一品。
2).《辨中邊論》(《分別中邊論》、《辨中邊論頌1卷》)(大正藏第31冊P.464~P.480)
重點:知法界本性,清靜如虛空,起堅固調柔,不住無障息。滅除五過失(懈怠、忘聖言、昏沈與掉舉、不作行、作行),勤修八斷行(欲、勤、信、安、念、智、思、舍)
3).《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第31冊P.590~P.661)
重點:(1)、虛空遍諸色,諸佛遍衆生,一切難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時已度,一切障已斷,成就一切種,此即爲佛身。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故說諸衆生,名爲如來藏。
(2)、清淨空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諸佛無漏界,非一亦非多,前身隨順故,非身如空故。
(3)、如日自然光,照暗成百谷,法日光亦爾,滅惑熟衆生。四智鏡不動,叁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4)、欲修最上修,不見一切修,欲得最上得,不見一切得。
4).《金剛般若論》(大正藏第25冊P.757~P.766)在解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5).《分別瑜伽論》(大正藏第31冊P.143, P.353, P.418, )“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2. 藏傳佛教五論:2)、3)、與漢傳佛教五論相同
1).《究竟一乘寶性論》(大正藏第31冊P.813~P.848)
重點:(1)、法身遍無差,皆實有佛性,是故說衆生,皆有如來藏,一切諸衆生,皆有真如性,而不說空寂。自性、因、果以及用,相應、行相與差別,遍處、不變及無二,說勝義性十種義。(如來藏十義)
(2)、佛本性光輝,客塵煩惱覆,如日如虛空,受彼層雲網,無垢具功德,恒常不變異,複于一切法,依智離分別。(以下說明離垢真如八句義:自性、因、果、業、相應、示現、恒常及不可思議。)
(3)、處非處與業異熟,知諸根器種種界,以及種種信解力,及遍一切處之道,禅定煩惱及無垢,能起宿世之憶念,以及天眼與寂靜,是爲如來十種力。
2).《辨中邊論》(《分別中邊論》、《辨中邊論頌1卷》)(大正藏第31冊P.464~P.480)
重點:知法界本性,清靜如虛空,起堅固調柔,不住無障息。滅除五過失(懈怠、忘聖言、昏沈與掉舉、不作行、作行),勤修八斷行(欲、勤、信、安、念、智、思、舍)
3).《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第31冊P.590~P.661)
重點:(1)、虛空遍諸色,諸佛遍衆生,一切難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時已度,一切障已斷,成就一切種,此即爲佛身。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故說諸衆生,名爲如來藏。
(2)、清淨空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諸佛無漏界,非一亦非多,前身隨順故,非身如空故。
(3)、如日自然光,照暗成百谷,法日光亦爾,滅惑熟衆生。四智鏡不動,叁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4)、欲修最上修,不見一切修,欲得最上得,不見一切得。
4).《現觀莊嚴論》見參考文獻11。“法尊法師謂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般若經》)廣(初會【《般若經》大正藏第5~6冊】)中(二會【《般若經》大正藏第7冊】)略(四會【《般若經》大正藏第7冊】)叁部中難通達義,此論能令容易了解,又複現前親證,故名現觀。”
重點:(1)、談論從初地到十地菩薩的修治方法,若佛智不見諸法相,不住十地。
(2)、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遍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圓滿衆相加行體、頂加行體、漸次加行體、刹那加行體、法身體)
5).《辨法法性論》(《法法性分別論》)見參考文獻9法尊法師譯,P.567~P.580。
重點:其中法所顯,即是說生死,其法性所顯,即叁乘涅磐,此中法相者,謂虛妄分別,則亂與不亂,
染淨皆非理。無分別正智,從緣知唯識,既無分別智,無境無所得。
八、 1、在密教依據《大日經》及《大日經疏》卷一,胎藏界之彌勒,坐于中臺八葉院東北方之蓮座上。
密號迅疾金剛。《胎藏金剛教法名號》(大正藏第18冊P.203)
2、金剛界彌勒菩薩在賢劫十六尊(賢劫十六大菩薩,即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九會之中,羯磨會、叁昧耶會、供養會、降叁世會等各安立于曼陀羅輪壇外四方之十六菩薩)中,爲東方四尊之首(四方各安立四尊菩薩)。《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3(大正藏第18冊P.241) ;《賢劫十六尊》(大正藏第18冊P.339)
【叁】、總結:彌勒佛續佛慧命。在天上人間六道輪回中分身、化身衆多,與文殊、觀音、普賢、地藏等等佛菩薩,應緣教化衆生,覺悟法界與空性無我之妙道,如太陽(大日)普照大地,傳承大銀河系叁千大千世界法脈。
《彌勒大菩薩(佛)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