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align="left">(4)、本地分从三摩呬多地到菩萨地,这八地的内容是说明行法。
①、三摩呬多地6:三摩呬多,是指行者静坐时远离昏沈和掉举所引发的胜定,并说明静虑的种种差别、安心、作意、以及修习静虑的注意事项及方法等。
②、非三摩呬多地7:说明不能入定的原因,及对治方法。本论列举十二种相说明了它的特征。
※③、闻所成地10:广辩五明:一、内明,二、医方明,三、因明,四声明,五、工巧明。五
(特别强调) 明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知识,作为菩萨必须学习和精通,才能广济群生。
④、思所成地11:如何如理思惟,观察诸法。一、心性本来清净,二、思惟抉择观想事理,三、思惟抉择佛教箴言、偈颂中表述的种种义法。
⑤、修所成地12:叙述修行的条件及所得的果实。由四处七支说明:。“四处”谓四种区别︰(一)修处所,即修之准据(依据)。(二)修因缘,即修所依。(三)修瑜伽,即修之随顺相应。(四)修果,即修之成就,出生大用(局部成就,亦谓之果,不必以完全成就才算是成就)。“七支”谓七种成分︰第一生圆满,谓假立有情(即修定人),身心圆满,六根通利(此一支即修行依据)。第二听正法(须是正法,且如理听闻)。第三涅槃为先。第四解脱慧成熟(此二、三、四支即修所依因)。第五修习对治(此支即修瑜伽)。第六世间清净,第七出世清净(此六、七支即所修果)。
※⑥、菩萨地15:广明菩萨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种种。论中用持、相、分、增上意乐、住、生、摄受、地、行、建立十法予以概括说明。十法又归纳为四处:初持瑜伽处:有《种姓品》、《发心品》、《自他利品》、《真实义品》、《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种姓品》、《施品》、《戒品》、《忍品》、《精进品》、《静虑品》、《慧品》、《摄事品》、《供养亲近无量品》、《菩提分品》、《菩萨功德品》十八品【《真实义品》:抉择诸法真实义。有五法三自性。五法:谓相、名、分别、真如、正智。三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四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五品;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一品。
2).《辨中边论》(《分别中边论》、《辨中边论颂1卷》)(大正藏第31册P.464~P.480)
重点:知法界本性,清静如虚空,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灭除五过失(懈怠、忘圣言、昏沉与掉举、不作行、作行),勤修八断行(欲、勤、信、安、念、智、思、舍)
3).《大乘庄严经论》(大正藏第31册P.590~P.661)
重点:(1)、虚空遍诸色,诸佛遍众生,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2)、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诸佛无漏界,非一亦非多,前身随顺故,非身如空故。
(3)、如日自然光,照暗成百谷,法日光亦尔,灭惑熟众生。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4)、欲修最上修,不见一切修,欲得最上得,不见一切得。
4).《金刚般若论》(大正藏第25册P.757~P.766)在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5).《分别瑜伽论》(大正藏第31册P.143, P.353, P.418,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2. 藏传佛教五论:2)、3)、与汉传佛教五论相同
1).《究竟一乘宝性论》(大正藏第31册P.813~P.848)
重点:(1)、法身遍无差,皆实有佛性,是故说众生,皆有如来藏,一切诸众生,皆有真如性,而不说空寂。自性、因、果以及用,相应、行相与差别,遍处、不变及无二,说胜义性十种义。(如来藏十义)
(2)、佛本性光辉,客尘烦恼覆,如日如虚空,受彼层云网,无垢具功德,恒常不变异,复于一切法,依智离分别。(以下说明离垢真如八句义:自性、因、果、业、相应、示现、恒常及不可思议。)
(3)、处非处与业异熟,知诸根器种种界,以及种种信解力,及遍一切处之道,禅定烦恼及无垢,能起宿世之忆念,以及天眼与寂静,是为如来十种力。
2).《辨中边论》(《分别中边论》、《辨中边论颂1卷》)(大正藏第31册P.464~P.480)
重点:知法界本性,清静如虚空,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灭除五过失(懈怠、忘圣言、昏沉与掉举、不作行、作行),勤修八断行(欲、勤、信、安、念、智、思、舍)
3).《大乘庄严经论》(大正藏第31册P.590~P.661)
重点:(1)、虚空遍诸色,诸佛遍众生,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2)、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诸佛无漏界,非一亦非多,前身随顺故,非身如空故。
(3)、如日自然光,照暗成百谷,法日光亦尔,灭惑熟众生。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4)、欲修最上修,不见一切修,欲得最上得,不见一切得。
4).《现观庄严论》见参考文献11。“法尊法师谓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经》)广(初会【《般若经》大正藏第5~6册】)中(二会【《般若经》大正藏第7册】)略(四会【《般若经》大正藏第7册】)三部中难通达义,此论能令容易了解,又复现前亲证,故名现观。”
重点:(1)、谈论从初地到十地菩萨的修治方法,若佛智不见诸法相,不住十地。
(2)、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遍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满众相加行体、顶加行体、渐次加行体、刹那加行体、法身体)
5).《辨法法性论》(《法法性分别论》)见参考文献9法尊法师译,P.567~P.580。
重点:其中法所显,即是说生死,其法性所显,即三乘涅磐,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则乱与不乱,
染净皆非理。无分别正智,从缘知唯识,既无分别智,无境无所得。
八、 1、在密教依据《大日经》及《大日经疏》卷一,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座上。
密号迅疾金刚。《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大正藏第18册P.203)
2、金刚界弥勒菩萨在贤劫十六尊(贤劫十六大菩萨,即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之中,羯磨会、三昧耶会、供养会、降三世会等各安立于曼陀罗轮坛外四方之十六菩萨)中,为东方四尊之首(四方各安立四尊菩萨)。《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3(大正藏第18册P.241) ;《贤劫十六尊》(大正藏第18册P.339)
【三】、总结:弥勒佛续佛慧命。在天上人间六道轮回中分身、化身众多,与文殊、观音、普贤、地藏等等佛菩萨,应缘教化众生,觉悟法界与空性无我之妙道,如太阳(大日)普照大地,传承大银河系三千大千世界法脉。
《弥勒大菩萨(佛)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