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大菩萨(佛)思想

  

郭耀华研究弥勒大菩萨()思想

  

作者简介: 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

  

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第一届佛教学习小组

  

( 2009年5月24 日星期日第七次课程) 主讲人:郭耀华医师

  

  

【一】、前言: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唐末五代后梁时期 布袋和尚

  

  

【二】、内容分析:

  

一、 阿含经类:发愿成佛,本尊现正在兜率天宫(属于欲界第四天)讲法,成立兜率佛国净土。

  

1. 《中阿含经》的《说本经》:未来人寿八万岁时,这个世界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那时,有名为螺(Samkha)的作转轮王,弥勒佛出世,广度众生,当时,尊者阿夷哆(Ajita)发愿做转轮王,尊者弥勒发愿成佛。

  

2. 《长阿含经》卷6《转轮圣王修行经》与《长部》的《转轮圣王狮子吼经》):说到未来人寿八万岁时,有儴伽(螺)作转轮王,弥勒成佛。

  

3. 《增一阿含经》卷44第3经:大迦叶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于世间。(当时有鸡头城,蠰佉王为转轮圣王)(《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四》提到,有一鸡足山禅窟,大迦叶在此等待弥勒出世,之后才涅槃。)

  

  

二、 慈氏名字含义:生生世世不忘慈心。

  

1. 慈心不食肉。 参见: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大正藏第3册本缘部上,P.457~P.459)

  

【补充佛教不食肉资料:(1)、《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第八(大正藏16册经集部三,P.561~P.564 , P.622~P.624)(2)、《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卷八(大正藏第19册 密教部二,P.132, P.141)并请与《四分律》及《五分律》内容比较】

  

2. 修行慈心定,慈心三昧。 参见:《贤愚经》卷第十二﹒波婆离品第五十经(大正藏第4册本缘部下,P.432~P.436)(如是阿难,尔时大王昙摩留支者,今弥勒是也。始于彼世,发此慈心,自此以来,常字弥勒。)

  

  

三、 专摄本地球阎浮提众生,弥勒决疑,解决修持难题:

  

1.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大正藏第14册P.418~P.420)

  

2. 《弥勒菩萨下生经》(大正藏第14册P.421~P.423)

  

3. 《大宝积经》卷88 ,摩诃迦叶会第二十三之一,(大正藏第11册P503)。“后500岁,正法灭时,弥勒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令断绝”。

  

  

四、 “唯心识定”:

  

1.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弥勒菩萨即从坐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性,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2. 《法华经》序品第一: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妙光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文殊师利)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弥勒是也。

  

  

五、 弥勒菩萨讲菩萨摩诃萨修行:

  

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十七~卷七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二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倒数第二参,弥勒佛讲菩萨摩诃萨(大菩萨道)。(参考附录一)

  

  

六、 弥勒问佛:菩萨成就几法而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引申诉说弥勒本愿。

  

见《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弥勒菩萨本愿经》)(参考附录二)

  

  

七、 弥勒五论:弥勒佛为弘扬大乘佛法而指导瑜伽行者修持,也开创唯识瑜伽行派,从公元五世纪的无着、世亲、陈那开始,自印度传至中国,通过汉文、梵文、藏文再传遍世界。

  

1. 汉传佛教五论:

  

1).《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30册P.279~P.882)

  

重点:(1)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

  

①、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 

  

②、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择本地分的深隐要义。此分共有十六地(除缘觉地)

  

③、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说诸经的仪则,分为十三门。

  

④、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释经内中名义差别。分为白品与黑品。

  

   ⑤、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抉择三藏众要义:一、契经事,【行蕴、十处、缘起、四食

  

(段、触、思、识食)、四圣谛、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相(所

  

诠相、能诠相、相属相、执着相、不执着相)、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出入息念、三增上学(戒、

  

心、慧)、证净等五门】二、毗柰耶(律)事,三、摩怛理迦(论)事。

  

(2)、《瑜伽师地论》的五分,以本地分为此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补充说明。本

  

地分,共有十七地:1、五识身相应地(眼、耳、鼻、舌、身识),2、意地(意识、末那

  

识、阿赖耶识),3、有寻有伺地,4、无寻唯伺地,5、无寻无伺地,6、三摩呬多地,7、

  

非三摩呬多地,8、有心地,9、无心地,10、闻所成地,11、思所成地,12、修所成地,

  

13、声闻地, 14、独觉地,15、菩萨地,16、有余依地,17、无余依地。内容可以归纳

  

为境、行、果三相。

  

(3)、本地分的有心地和无心地:从五个方面辨别有心与无心的不同。第一、就地总说门,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地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若无想定,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于此门中,无心睡眠,无心闷绝(晕倒),亦名有心。唯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与心相违,名无心地。第二、心乱不乱门。第三、心生不生门。第四、分位建立门。若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晕倒)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名无心地。除上述六位之外,名有心地。第五、就真实义门。只有无余依涅槃界中,诸心皆灭,名无心地。其他由无心转变而有意识,假名无心,由第八识未灭尽故,名有心地。因此有心地、无心地之间差别,进退不定,互为转换。

  《弥勒大菩萨(佛)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