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勒大菩薩(佛)思想

  

郭耀華研究彌勒大菩薩()思想

  

作者簡介: 臺北醫學大學牙醫學士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法學碩士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宗教學博士

  

北京大學宗教哲學研究會第一屆佛教學習小組

  

( 2009年5月24 日星期日第七次課程) 主講人:郭耀華醫師

  

  

【一】、前言: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唐末五代後梁時期 布袋和尚

  

  

【二】、內容分析:

  

一、 阿含經類:發願成佛,本尊現正在兜率天宮(屬于欲界第四天)講法,成立兜率佛國淨土。

  

1. 《中阿含經》的《說本經》:未來人壽八萬歲時,這個世界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那時,有名爲螺(Samkha)的作轉輪王,彌勒佛出世,廣度衆生,當時,尊者阿夷哆(Ajita)發願做轉輪王,尊者彌勒發願成佛。

  

2. 《長阿含經》卷6《轉輪聖王修行經》與《長部》的《轉輪聖王獅子吼經》):說到未來人壽八萬歲時,有儴伽(螺)作轉輪王,彌勒成佛。

  

3. 《增一阿含經》卷44第3經:大迦葉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于世間。(當時有雞頭城,蠰佉王爲轉輪聖王)(《佛祖統紀卷第叁十四》提到,有一雞足山禅窟,大迦葉在此等待彌勒出世,之後才涅槃。)

  

  

二、 慈氏名字含義:生生世世不忘慈心。

  

1. 慈心不食肉。 參見: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大正藏第3冊本緣部上,P.457~P.459)

  

【補充佛教不食肉資料:(1)、《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第八(大正藏16冊經集部叁,P.561~P.564 , P.622~P.624)(2)、《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卷八(大正藏第19冊 密教部二,P.132, P.141)並請與《四分律》及《五分律》內容比較】

  

2. 修行慈心定,慈心叁昧。 參見:《賢愚經》卷第十二﹒波婆離品第五十經(大正藏第4冊本緣部下,P.432~P.436)(如是阿難,爾時大王昙摩留支者,今彌勒是也。始于彼世,發此慈心,自此以來,常字彌勒。)

  

  

叁、 專攝本地球閻浮提衆生,彌勒決疑,解決修持難題:

  

1.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于此衆說彌勒菩薩摩诃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大正藏第14冊P.418~P.420)

  

2. 《彌勒菩薩下生經》(大正藏第14冊P.421~P.423)

  

3. 《大寶積經》卷88 ,摩诃迦葉會第二十叁之一,(大正藏第11冊P503)。“後500歲,正法滅時,彌勒當守護佛法僧寶,莫令斷絕”。

  

  

四、 “唯心識定”:

  

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五:“彌勒菩薩即從坐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性,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叁摩地,曆劫以來,以此叁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燃燈佛出現于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爲第一。””

  

2. 《法華經》序品第一: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妙光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複讀誦衆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文殊師利)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彌勒是也。

  

  

五、 彌勒菩薩講菩薩摩诃薩修行:

  

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十七~卷七十九,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十八~二十: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倒數第二參,彌勒佛講菩薩摩诃薩(大菩薩道)。(參考附錄一)

  

  

六、 彌勒問佛:菩薩成就幾法而能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引申訴說彌勒本願。

  

見《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彌勒菩薩本願經》)(參考附錄二)

  

  

七、 彌勒五論:彌勒佛爲弘揚大乘佛法而指導瑜伽行者修持,也開創唯識瑜伽行派,從公元五世紀的無著、世親、陳那開始,自印度傳至中國,通過漢文、梵文、藏文再傳遍世界。

  

1. 漢傳佛教五論:

  

1).《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P.279~P.882)

  

重點:(1)本論的組織,共有五分:

  

①、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 

  

②、攝抉擇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擇本地分的深隱要義。此分共有十六地(除緣覺地)

  

③、攝釋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說諸經的儀則,分爲十叁門。

  

④、攝異門分,八十叁卷至八十四卷。解釋經內中名義差別。分爲白品與黑品。

  

   ⑤、攝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抉擇叁藏衆要義:一、契經事,【行蘊、十處、緣起、四食

  

(段、觸、思、識食)、四聖谛、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相(所

  

诠相、能诠相、相屬相、執著相、不執著相)、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出入息念、叁增上學(戒、

  

心、慧)、證淨等五門】二、毗柰耶(律)事,叁、摩怛理迦(論)事。

  

(2)、《瑜伽師地論》的五分,以本地分爲此論中心所在,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補充說明。本

  

地分,共有十七地:1、五識身相應地(眼、耳、鼻、舌、身識),2、意地(意識、末那

  

識、阿賴耶識),3、有尋有伺地,4、無尋唯伺地,5、無尋無伺地,6、叁摩呬多地,7、

  

非叁摩呬多地,8、有心地,9、無心地,10、聞所成地,11、思所成地,12、修所成地,

  

13、聲聞地, 14、獨覺地,15、菩薩地,16、有余依地,17、無余依地。內容可以歸納

  

爲境、行、果叁相。

  

(3)、本地分的有心地和無心地:從五個方面辨別有心與無心的不同。第一、就地總說門,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地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若無想定,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于此門中,無心睡眠,無心悶絕(暈倒),亦名有心。唯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與心相違,名無心地。第二、心亂不亂門。第叁、心生不生門。第四、分位建立門。若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暈倒)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余依涅槃界位,名無心地。除上述六位之外,名有心地。第五、就真實義門。只有無余依涅槃界中,諸心皆滅,名無心地。其他由無心轉變而有意識,假名無心,由第八識未滅盡故,名有心地。因此有心地、無心地之間差別,進退不定,互爲轉換。

  《彌勒大菩薩(佛)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