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0-12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各有自性而能生物。故雲惡見妄想。)

   大慧。雲何因妄想。謂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記曰。此外道妄計諸法,有從有因生,無從無因生。故唐譯雲。謂于因緣分別有無。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故雲因妄想。)

   大慧。雲何見妄想。謂有無一異俱不俱惡見。外道妄想計著妄想。是名見妄想。

   (記曰。此外道依有無等起四句見,故雲見妄想。)

   大慧。雲何成妄想。謂我我所想,成決定論。是名成妄想。

   (記曰。此外道妄計即色是我,離色是我等,成決定論。故魏譯雲。取我我所相,說虛妄法。唐譯雲。理分別。謂于無理處,以宗因喻成立有理。故雲成妄想。)

   大慧。雲何生妄想。謂緣有無性生計著。是名生妄想。

   (記曰。此生見也。謂計諸法若有若無,皆悉有生。以有有生,無亦有生故。如雲太極從無極而生。然太極無形,而妄見有生,此無而有生也。至若兩儀八卦叁才萬物,皆一定有生,此有而有生也。故唐譯雲。若有若無,從緣而生,是名生分別。)

   大慧。雲何不生妄想。謂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記曰。此不生見也。謂一切諸法本來不生者。以未生已前,先有不生之體。此體不從因生,故雲無種因緣生無因身。如莊子雲生生者不生。即所謂有物先天地者是也。故唐譯雲。計著一切法本來不生。未有諸緣而先有體,不從因起。既不從因起,是無因也。無因則無果。既無因果,則成斷滅。是則名雖不生,實斷見耳。故前百丈錯答學人不落因果一轉語,五百生墮野狐身。正墮此不生見,錯會無生義耳。觀此,痛令識法者懼。)

   大慧。雲何相續妄想。謂彼俱相續,如金縷。是名相續妄想。

   (記曰。此相續妄想有二。一謂世法,即如世之五行相生相克,八卦四時往複不斷,謂之相續。二謂佛法,說衆生世界業果相續不斷,亦謂之妄想。何者。以達無生者,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殒。何況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如此,則又如何從而相續耶。是則不達諸法唯心所現者,乃妄計諸法實有相續自性,特妄想耳。)

   大慧。雲何縛不縛妄想。謂縛不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是名縛不縛妄想。

   (記曰。此計實有煩惱可縛,涅槃可脫也。前十一種妄想,屬凡夫外道。此一屬二乘。以彼二乘不達煩惱性空,故以生死爲可縛。不達涅槃性空,故欲斷煩惱而取證。故如人被縛,必待解縛而後爲脫也。如楞嚴雲,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則非彼所知。)

   于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一切愚夫計著有無。

   (記曰。此結過也。凡所分別,皆妄想耳。愚夫不達,妄執以爲實有實無。)

   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

   (記曰。此言遍計執性,乃依他緣起,由不達圓成,故妄以爲實也。計著緣起而計著種種妄想計著自性者。如論所說,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然此遍計本無自性,但依他起,乃分別緣所生耳。凡愚不了,妄以爲實。故唐譯雲。于緣起中執著種種妄計自性。如依于幻見種種物。凡愚分別,見異于幻。經雲。衆生不異幻。了幻無衆生。以不能如幻觀衆生,而妄分別有無一異,故雲見異于幻。)

   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非種種因。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差別。而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薩摩诃薩,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

   (記曰。此結示真妄平等相也。謂妄相本自緣生,了無自性,不可作一異有無分別執著,故非異非不異。以一異俱非,則如如平等矣。幻喻心。種種喻妄境。然種種依幻而起。且幻事本無,何況複于幻出種種,而又作一異有無等見耶。故誡之曰,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謂彼妄想自性本無所有,乃依如幻緣起耳。故不應作一異有無計著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縛于境界  覺想智隨轉

   無所有及勝  平等智慧生

   (記曰。此總頌真妄一如,以顯平等相也。謂叁界五蘊一切境界,但隨妄想而轉。然于實際,當體寂滅,本自如如。故雲爾也。覺想,謂妄覺無明也。智即六粗中智相,謂分別心也。無所有最勝處,謂真如實際也。以自他俱泯,故雲平等。由無明不覺,妄見境界,則心縛于境,境複牽心,故不平等。若以正智而觀,則心境雙絕,故平等耳。楞嚴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妄想自性有  于緣起則無

   妄想或攝受  緣起非妄想(唐譯雲。在妄計是有。于緣起則無。妄計迷惑取。緣起離分別。)

   種種支分生  如幻則不成

   彼相有種種  妄想則不成

   彼相則是過  皆從心縛生

   (記曰。此頌泛舉妄想緣起相因而有也。謂妄相本無自性。所以有自性者,以于緣起諸法妄生取著故。且彼緣起諸法,非妄想也。何者。以一切諸法緣生如幻故。然彼幻事種種,支分宛然若生。以皆如幻,故雖生不生。故雲如幻則不成。然彼幻相雖有種種,其實性本無生,亦無有相。以見彼有相者,但妄想耳。若了彼如幻,則妄想不生。以不了如幻,依之造業,故彼相是過。此皆從心縛而生也。彼相既因妄想而有。若妄想不生,諸相自寂。則依他性空,相本無也。然心境互爲緣起也。今幻相不成,則無當心之境。妄想不成,則無了境之心。心境皆無,言思路絕,本自如如矣。)

   妄想無所知  于緣起妄想

   此諸妄想性  即是彼緣起

   妄想有種種  于緣起妄想

   (記曰。此頌妄想從緣起而生也。以妄相實際本無所知之境。但于緣起諸法不了無性,而複于彼妄生分別,計著有無,執取美惡,故雲于緣起妄想。且此諸妄想性,除緣起外,別更無有,故雲即是彼緣起。所以妄想有種種者,但于緣起妄想耳。)

   世谛第一義  第叁無因生

   妄想說世谛  斷則聖境界

   (記曰。此頌世谛即第一義,以明即妄即真也。謂若妄計妄想緣起實有自性,即第一義谛而爲世谛。若了妄想緣起無性,即世谛而爲第一義谛。若不知諸法緣生者,即是無因生矣。又墮外道冥谛也。是則本無世谛,而世谛但依妄想說耳。即妄想斷處,便是自覺聖智境界。故唐譯雲。妄計是世俗。斷則聖境界。)

   譬如修行事  于一種種現

   于彼無種種  妄想相如是

   (記曰。此頌通喻妄想緣起相因而生也。謂第一義谛本無諸相。但因妄想妄見諸法,而複于彼周遍計度,美惡一異有無等,堅執爲實。其實第一義谛中,本無此事,故雲于彼無種種。修行者,謂鈍根二乘,修八背舍,四遍處定。若觀青時,天地萬物皆青。若觀黃赤白時,一一皆然。彼于一色法,隨心轉變見種種相。以于無中妄見有故。以譬于第一義谛離名相處,妄見種種諸法。然其所見者,皆妄想耳。非實法也。故雲妄想相如是。論雲。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譬如種種翳  妄想衆色現

   翳無色非色  緣起不覺然

   (記曰。此頌以喻轉明上意也。謂于第一義谛無一法處,而見有種種者,蓋因無明不覺依他妄分別緣,生一切法。故論曰。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譬如翳目于無色相處,而妄見有青黃楚白諸色相現。凡愚不覺,妄執爲實。故雲緣起不覺然。)

   譬如煉真金  遠離諸垢穢

   虛空無雲翳  妄想淨亦然

   (記曰。此頌喻第一義谛遠離諸過,以顯圓成實性也。論曰。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以圓成實,法爾隨緣,成一切法,而法法皆真。但由妄想遍計種種執取,故于真不真。若情忘執謝,則萬法皆如,圓成自顯。故但雲妄想淨亦爾。故下文但出妄想之過。)

   無有妄想性  及有彼緣起

   建立及誹謗  悉由妄想壞

   (記曰。此頌特出妄想之過,意明緣起從妄想而有也。謂所以說有緣起建立及誹謗者,蓋因妄想而說耳。若無妄想,而說有緣起建立及誹謗者,此亦是妄想分別,乃自破壞如實之見矣。故雲無有妄想等。世尊意謂汝等若無妄想,而我爲何又說緣起,及說汝等建立及誹謗之過耶。繇是觀之。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出現世間,更無別法,特爲說破衆生妄想耳。故下文雲,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

   妄想若無性(唐譯雲。若無妄計性。)  而有緣起性

   無性而有性  有性無性生

   依因于妄想  而得彼緣起

   相名常相隨  而生諸妄想

   究竟不成就  則度諸妄想

   然後智清淨  是名第一義

   (記曰。此通頌叁性五法,皆依妄想而立也。謂緣起本無,但因妄想而有。若無妄想而說有緣起者,是則無因而有生,有生而從無因生也。次翻顯因依妄相,方得有緣起。因有緣起,故名相隨生。如影隨形。是則名相又因妄想緣起而有。既有名相,則妄想又從名相而生。展轉相因,無有窮已,皆妄想之過也。如何得離妄想過耶。故次頌雲。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然後智清淨,是名第一義。然究竟不成就者。華嚴雲。如是自性,如幻如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智證雲。以真如之性,法爾隨緣。雖即隨緣,法爾歸性。以隨緣時,似有顯現。如觀幻法,不有而有。如觀夢境,不見而見。如觀水中之影,非出非入。如觀鏡中之像,不內不外。以無性隨緣,故理不成就。以隨緣無性,故事不成就。理事不成,則一切法俱不成也。然一切法俱不成就,而介爾妄心,又何從而寄耶。故雲,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然後智清淨,是名第一義。斯則緣起名相妄想,皆即正智如如矣。故下頌結顯之。)

   妄想有十二  緣起有六種

   自覺智爾焰  彼無有差別

   五法爲真實  自性有…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0-12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